菩提達摩(Bodhidharma),這位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僧侶,不僅被尊為將禪學帶入東土的開創者,更是一位跨越歷史與神話的傳奇人物。他的一生事蹟,既有可考的史實作為基石,又被後世層層疊疊的傳說與軼事所環繞,形成了一個既莊嚴又神祕的形象。
從南天竺的王子到中土的禪宗初祖,從與梁武帝的機鋒對話到嵩山少林的九年面壁,從「一葦渡江」的神奇到「只履西歸」的玄妙,達摩的故事不僅是禪宗法脈傳承的開端,也深刻地融入了東亞的文化、藝術與民間信仰之中。本文將依據現存的史料、燈錄、學術考究及圖像學分析,深入探討這位偉大大師的真實面貌與其不朽的傳奇。
身世溯源與名號考究
一、名號之義
「菩提達摩」此名,蘊含著深刻的佛教哲理。其梵語為 Bodhidharma,由兩部分組成:
- 菩提(Bodhi):意為「覺悟」或「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
- 達摩(Dharma):意為「法」,涵義廣泛,可指佛法、教義、宇宙的真理與規律。
因此,「菩提達摩」四字合譯為「覺法」,象徵著一位以覺悟佛法為己任的行者。在眾多文獻中,他亦被簡稱為「達摩」。
二、撲朔迷離的出身
關於達摩祖師的出身,歷史文獻留下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與信息,為其身世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 南天竺王子說:此為流傳最廣、後世禪宗普遍採納的說法。其主要依據源於達摩的親傳弟子曇林(約卒於585年)所作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序》。序中明確記載:「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此說法將達摩描繪成一位出身於天竺國香至王家庭的高貴王子,為求佛法而捨棄王位,此內容極富戲劇性與感染力,也為後來的傳說故事,如電影《達摩祖師傳》等,提供了藍本。
- 波斯國胡人說:此說源於更早的文獻——北魏官員楊衒之於西元547年所撰的《洛陽伽藍記》。書中記載:「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楊衒之與達摩身處的時代更為接近,其記載可能更貼近當時的普遍認知。然而,隨著禪宗的發展與傳承體系的確立,特別是宋代契嵩大師的著述加以弘揚後,「南天竺王子」的身份顯然更符合其作為印度禪宗第28代祖師的崇高地位。
無論其確切國籍為何,達摩作為一位來自「西域」的「胡僧」(古代中國對西方外國人的泛稱),是歷史所公認的事實。正是這種異域身份,為後世藝術家在創作其「梵相」時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東渡弘法與思想核心
達摩東來震旦,並非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遷徙,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傳播。他所帶來的禪法,為當時注重義理和名相的中國佛教界注入了一股「直指人心」的清流。
一、與梁武帝的機鋒
達摩東渡最膾炙人口的傳說,莫過於他與篤信佛教的梁武帝蕭衍的會面。據《祖堂集》與《景德傳燈錄》等後世文獻記載,達摩初至金陵(今南京)這個地方,便與梁武帝在這位和尚面前展開了一場載入史冊的對話: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師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師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師曰:「不識。」
這段對話精妙地揭示了禪宗的核心宗旨:功德不在於外在的福德事業(有為佛事),而在於內心的清淨與覺悟(無為法)。真正的聖性是超越凡聖對立的「空寂」本體,佛在心中。達摩的回答,旨在破除梁武帝對「功德」與「佛法」的執著與知見,但武帝未能了達摩祖師的深意,二人話不投機,達摩遂離去江南。
值得注意的是,如胡適等近世學者考證,達摩來華的時間可能在劉宋年間(479年滅亡),早於梁朝的建立(502年),因此這次會面在史實上存疑,很可能是後世禪宗為了彰顯其「不攀龍附鳳」、超越世俗權威的宗風而附會的故事。
二、一葦渡江的傳奇
與梁武帝不契之後,達摩決意北度。傳說他行至長江邊,見江面浩渺,無船可渡,便摘下一根蘆葦,擲於江中,而後飄然立於蘆葦之上,渡江而去,直趨江北。這便是著名的「一葦渡江」傳說。此故事在早期文獻中並無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本覺所撰的《釋氏通鑑》,其目的是為了將達摩的形象神格化,突顯其證得無上道法的神通之力。
三、核心教義:《二入四行論》
撇開神話傳說,達摩思想最真實、最核心的體現,是其親傳的《二入四行論》。此論由其弟子曇林記錄,是學術界公認最能代表達摩禪法思想的文獻。它將通往覺悟的道路歸納為「二入」與「四行」。
- 二入(兩種契入途徑)
- 理入 (Entrance by Principle):指通過經教義理, 깨달음(깨달음)에 이르는 길. 核心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即相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因被客觀的煩惱(客塵)與妄想所遮蔽。修持者應「捨妄歸真,凝住壁觀」,心如牆壁般安穩不動,不隨外緣與言教所轉,最終達到與真理冥合、寂然無為的境界。「壁觀」在此並非指字面上的「面對牆壁」,而是一種心靈堅固、不被分別妄念所穿透的修行比喻。
- 行入 (Entrance by Practice):指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的行為來調伏心性、融入佛法。
- 四行(四種具體實踐)
行門 | 核心思想 | 實踐要點 |
---|---|---|
報冤行 | 坦然受苦 | 當遭遇苦厄與冤屈時,應思惟此乃過去惡業所感之果報,是自己應當承受的。心無怨恨,甘心忍受,藉此消除宿怨,安然修行。 |
隨緣行 | 順逆皆安 | 眾生的苦樂得失,皆由因緣和合而成。得時,視為宿因所致,緣盡還無,故不生喜悅;失時,亦是緣散,故不生憂惱。心不隨境遷,安住於法。 |
無所求行 | 寂滅無貪 | 世人長久以來處處貪著名利與物慾,此為一切苦的根源。修行者應了悟萬法皆空,心無所求,對一切事物無所貪戀,隨緣度日,清淨自在。 |
稱法行 | 性淨之理 | 「稱」即符合、相應之意。「稱法行」即行為要與清淨的佛法本性相應。其核心是「性淨之理」,相信萬法本體清淨。依此理,應實踐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但行六度時心無執著,為除妄想,為度眾生,而非為求福報。 |
《二入四行論》的禪法,其內容理論與實踐並重,既有高深的形上哲理,又有樸實易行的生活準則,奠定了中國禪宗「不離世間覺」的基礎。
少林面壁與法脈傳承
北渡之後,達摩來到了嵩山少林寺。在這裡,他留下了影響後世千年的傳說,並確立了禪宗的傳承。當時正值北魏魏孝明帝年間。
一、九年面壁
傳說達摩在少林寺後山的山洞中,面對石壁靜坐長達九年,人稱「壁觀婆羅門」。後世甚至相傳,由於他專注至極,其身影竟烙印在了石壁之上,成為「達摩面壁影石」。
然而,如前文所述,「壁觀」一詞在早期文獻中,更多是一種心法上的比喻。將其演繹為長達九年的面壁靜坐,是後人對其堅定不移的禪定功夫的形象化與極致化描述。無論是史實還是比喻,它都象徵著禪宗對內在觀照與甚深禪定(dhyāna)的高度重視。
二、慧可斷臂求法
在達摩面壁期間,一位名為神光的僧人慕名而來,渴望拜師求法。神光原為將領,因感殺人過多,罪業深重而出家。他為了向師父達摩展示求法的至誠之心,在大雪中侍立門外。達摩為考驗其決心,久不理睬。
據《傳法正宗記》等文獻記載,神光為了求得真法,竟抽出戒刀,自斷左臂,以示決心。鮮血染紅了雪地,此舉終於感動了達摩。達摩認為神光堪為法器,遂收其為徒,為其安心,並賜名「慧可」。這段「立雪斷臂」的故事,成為禪宗史上最為悲壯與動人的一幕,象徵著為求無上正法不惜犧牲一切的決心。
學術界指出,關於斷臂的緣由亦有異說。唐代道宣的《續高僧傳》記載慧可之臂是為強盜所砍,但後世禪宗史傳多采納「為法斷臂」的說法,因其更能彰顯慧可的求道精神與禪宗法脈傳承之不易。
三、禪宗初祖與法脈傳承
慧可拜師後,曾向達摩求「安心之法」。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慧可遍尋己心,答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遂言:「與汝安心竟。」這段對話,是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經典公案,說明瞭「心」本無形,煩惱妄想亦無實體,若能迴光返照,煩惱即菩提。
達摩住錫中國多年,認為化緣已畢,在臨終前,他考驗了座下道副、尼總持、道育、慧可四位弟子的修行境界。
- 道副言:「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
- 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
-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
- 最後慧可出場,只是向達摩禮拜三拜,依位而立,默然無語。此正體現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境界。
- 祖曰:「汝得吾髓。」
於是,達摩將象徵法脈傳承的袈裟與衣缽,連同他所依據的《楞伽經》,一併傳給了慧可,立其為「東土二祖」,後來的禪宗發展,如北宗神秀等大師亦是此法脈的延續。達摩由此被尊為「東土禪宗初祖」,以及承接印度傳承的「西天第二十八祖」。這次傳法,確立了禪宗「以心印心」的傳承模式。
傳奇軼事與圖像學考究
除了上述核心事蹟,達摩的生平還點綴著許多充滿神祕色彩的傳說,這些傳說不僅豐富了他的形象,也成為後世藝術創作的重要泉源。
一、神異傳說
- 《易筋經》與《洗髓經》:民間廣泛流傳,達摩見少林僧人因長期打坐而身體羸弱,遂傳下《易筋經》以強身健體,《洗髓經》以淨化心靈,並開創了少林武術。然而,此說在任何早期佛教史料中均無記載,被學術界普遍認為是明清時期武術界人士的附會,旨在為其武學尋找一位德高望重的始祖。
- 只履西歸:傳說達摩圓寂後,被葬於熊耳山。但數年後,東魏使臣宋雲出使西域歸來,竟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遇見達摩。當時的達摩,手裡拄著錫杖,杖頭掛著一隻鞋子,正赤足西行。宋雲回報朝廷後,眾人不信,遂開棺驗證,發現棺內空無一物,僅剩一隻草鞋。這個「只履西歸」的故事,最早見於唐代《歷代法寶記》,將達摩的形象徹底神化,象徵他已超越生死,來去自如。
二、圖像學的演變
達摩的形象在藝術中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 早期形象:唐代以前,達摩的形象並不突出。如在洛陽龍門石窟看經寺的羅漢羣像中,雖有被認為是達摩的造像,但其外形與其他羅漢無異,並未凸顯其個人特徵。
- 梵相的確立:到了南宋,隨著禪宗水墨畫(禪畫)的興盛,達摩的典型圖像特徵才被確立下來。藝術家們,如梁楷、牧谿等,開始著力描繪其「胡貌梵相」。這一標誌性形象包括:
五官:深目高鼻、濃眉蜷鬚、額頭高廣,充滿異域特徵。
耳環:常戴一隻碩大的耳環,這在早期僧人造像中極為罕見,成為其獨特標記。
風帽/斗篷:常身披風帽或斗篷,既可能象徵其遠渡重洋、旅途風塵,也可能受到當時流行的「白衣觀音」平民化造型的影響。
紅衣:部分畫像中,達摩身著紅衣,色彩鮮明,尤以禪坐像為多,可能象徵其內在修行的熾熱與力量。
這些特徵結合在一起,成功塑造出一位氣質非凡、莊嚴與野逸並存的禪宗祖師形象。
三、經典藝術母題
宋元以後,圍繞達摩傳說形成了幾種經典的繪畫主題:
- 一葦渡江圖:描繪達摩腳踏蘆葦,衣袂飄飄,橫渡長江的瀟灑姿態。
- 面壁圖:多以達摩的背影或側面來表現其禪坐的專注,背景常是簡潔的巖壁,充滿空寂的禪意。有時慧可會出現在其身後,構成「雪中求法」的場景。
- 慧可斷臂圖:直接表現慧可斷臂的瞬間,或描繪斷臂後將手臂呈給達摩的場景,極具視覺衝擊力。
- 隻履西歸圖:畫中達摩手提單履,形象灑脫,充滿超然物外的神祕感。
四、聖跡與信仰
達摩在中國的足跡,留下了許多聖地,至今仍是信眾朝拜的中心。
地區 | 相關聖跡與傳說 |
---|---|
廣州 | 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是達摩登陸中國後最早的駐錫地和傳法之所。 |
南京 | 雨花台高座寺:傳說慧可(神光)曾在此講法,達摩在旁聆聽並搖頭,引發了慧可的追隨。 |
幕府山達摩洞:相傳是達摩「一葦渡江」前休憩之處。 | |
河南 | 嵩山少林寺:達摩傳法與禪宗發展的核心地,內有立雪亭、初祖庵、達摩洞等紀念建築。 |
重慶 | 菩提寺:據縣誌記載,祖師曾到此弘法。 |
後世影響與民間崇拜
達摩不僅是禪宗的始祖,其影響力已遠遠超出了佛教範疇,滲透到東亞社會的各個層面。
- 宗教信仰: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乃至日本、韓國,眾多禪宗佛寺的禪堂或祖師殿中,都供奉達摩祖師像。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如高雄、台北等地的許多廟宇亦將達摩視為主祀或同祀神明,特別是一些武館、國術館、跌打損傷師傅的行業,更是將其奉為祖師爺。台灣的妙通寺亦是弘揚禪宗法脈的重要道場。
- 文化象徵:達摩的形象,特別是他九年面壁的故事,使其成為了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精神的象徵。
- 日本不倒翁(達摩玩偶):在日本,以達摩坐禪形象製作的「達磨」(Daruma)玩偶極受歡迎。它通常沒有畫上眼睛,許願者先畫上左眼,待願望實現後再畫上右眼。其重心在下,推倒後能自行立起,象徵「七轉八起」(歷經磨難終將成功),完美體現了達摩所代表的毅力精神。
- 影視文藝:達摩的傳奇故事被不斷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如1994年的香港電影《達摩祖師傳》,使其形象在現代社會依然廣為人知。
常見問題 (FAQ)
Q1: 菩提達摩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嗎?
A1: 是的,菩提達摩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學術界公認,他是一位活躍於西元六世紀中國南北朝時期的西域僧人,將一種強調禪定(Dhyāna)的佛教法門傳入中國。然而,他生平中的許多著名事蹟,如與梁武帝對話、一葦渡江、只履西歸等,被認為是後世為了神化其形象而增添的傳說。
Q2: 達摩祖師真的創造了少林功夫嗎?
A2: 這是一個非常流行的傳說,但並無確鑿的歷史依據。將達摩與少林功夫聯繫起來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明代,遠晚於達摩在世的年代。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是後世武術家為了提高其武學地位而進行的附會,將其歸於一位德高望重的佛教祖師名下。
Q3: 「一葦渡江」和「只履西歸」的故事是真的嗎?
A3: 這兩個故事被視為神話傳說,而非信史。它們在早期關於達摩的記載(如《洛陽伽藍記》)中均未出現,是在唐、宋以後的禪宗史書中才逐漸成型。這些故事的主要功能在於塑造達摩已證得神通、超越生死的聖人形象,富有強烈的宗教象徵意義。
Q4: 達摩祖師的核心教義是什麼?
A4: 達摩最核心且有據可考的教義是《二入四行論》。其主旨是將成佛之道分為「理入」(從義理上悟入,相信眾生皆有佛性,安住於「壁觀」心境)和「行入」(在生活中通過「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種實踐來調伏自心)兩個層面,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修行法門。
Q5: 為何達摩的畫像看起來都像個外國人,而且有大耳環?
A5: 因為達摩本來就是一位外國僧人(據載為波斯或南天竺人)。他標誌性的「梵相」——深目高鼻、蜷曲的鬍鬚、碩大的耳環和披風帽——是在南宋時期的禪宗畫家中逐漸定型的。藝術家們刻意強化其異域特徵,以突顯他作為從西方帶來佛法正源的祖師身份,同時也表現出禪宗所崇尚的超凡脫俗、不受拘束的氣質。
總結
菩提達摩,這位從歷史深處走來的禪師,其真實的生平猶如被時光雲霧籠罩的山峯,時隱時現。然而,圍繞他所形成的豐富傳說、深刻教義與獨特圖像,卻共同構建了一座巍峨的文化豐碑。他所傳下的《二入四行》禪法,如同一顆種子,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最終長成枝繁葉茂的禪宗大樹,其「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精神景觀。從史實中的苦行高僧,到傳說裡的神通祖師,再到藝術中的莊嚴梵相,達摩的形象在千年流轉中愈發鮮活。他不僅僅是一位宗教人物,更是一位啟迪了無數心靈、象徵著終極探索與堅毅精神的不朽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