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皈依嗎?揭開皈依三寶的庇護下,轉化生命的真實力量

在浩瀚的生命旅程中,人們總在尋找安身立命的歸宿與永恆可靠的依託。成為一名佛教徒的正式起點,並非僅僅始於燒香禮佛或研讀經論,而是源於一個莊嚴而深刻的決志——「皈依」。從字義上看,「皈」是回轉、歸向,從迷惘顛倒的狀態中回頭;「依」是依靠、信賴,將生命信託於一個究竟、安穩的目標。因此,皈依不僅是一場宗教儀式,它代表著一次生命方向的根本性抉擇:從信賴短暫無常的世間萬物,轉向皈投永恆的佛、法、僧三寶,正式踏上一條以智慧、慈悲與覺悟為導航的解脫之道,這也是學佛的根本目的。

一、何謂皈依?探究其本質與意涵

皈依,在巴利語中為 saranam gacchami,其意思為「我前往庇護所」,其核心即是「三皈依」(Tisarana),尋求佛、法、僧三重的庇護。這不僅是一種情感上的慰藉,更是一項理性的承諾。如《阿毘達磨俱舍論》所闡釋,皈依的真義在於「救濟」,因為唯有依循佛陀的教導,了悟佛法的甚深道理、實踐八正道,才能從根本上解脫一切痛苦,而非世間的山林、園苑或神祇所能給予的短暫慰藉。

將皈依比作學生到學校註冊,是一個極為貼切的譬喻。未經註冊,雖可旁聽,但終究不是正式的學生;唯有經過皈依儀式,纔算正式取得「佛弟子」的學籍,確立了自身的學習身分。完成皈依的男性稱為「優婆塞」(Upāsaka),女性稱為「優婆夷」(Upāsikā),意為「近事男」與「近事女」,代表從此將親近、承事、學習三寶。這份承諾是「盡形壽」的,即一生一世,直至生命的終點。

皈依的本質,是將內心從「心外求法」的習慣中扭轉過來,回歸到「心內求法」的道路上。世俗的財富、權力、情感乃至個人命運與父母的庇護,皆為因緣和合,變幻無常,如泥牛入海,自身難保。而佛法認為,所有眾生皆有佛性,只因無明遮蔽而不顯。皈依三寶,正是浪子回頭,踏上尋回自家珍寶的歸途。

二、皈依的對象:三寶的深廣層次

佛、法、僧之所以被尊稱為「三寶」,是因為它們如同世間的珍寶,能引導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其功德妙用無窮無盡,其作用尊貴無比。香港佛教聯合會的資料以六種譬喻精妙地說明瞭其珍貴之處:

  1. 稀有義:如世間珍寶非貧者能得,佛法亦非無善根者能遇。
  2. 離塵義:如珍寶體質純淨,三寶遠離煩惱塵垢,光明潔淨。
  3. 勢力義:如珍寶能除貧苦,三寶具有不可思議的威德神力,能破除眾生苦厄。
  4. 莊嚴義:如珍寶能美化裝飾,三寶的功德能莊嚴生命,轉惡為善。
  5. 最勝義:如珍寶在物質中價值最高,三寶在一切世出世間法中至高無上。
  6. 不改義:如真金不怕火煉,三寶的真實價值永恆不變。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其豐富內容,可將三寶分為不同層次,其中以法鼓山的分類尤為清晰,從外在的「事相」到內在的「理體」:

類別 (Category) 佛寶 (Buddha Jewel) 法寶 (Dharma Jewel) 僧寶 (Sangha Jewel) 說明 (Explanation)
住持三寶
(Abiding Jewels)
以金、石、木、畫等
所造的佛像
三藏十二部經典及
後世的佛教著述
剃度染衣、住持佛法
的出家僧團
佛陀滅度後,維繫佛法慧命,讓後人得以接觸學習的具體象徵。這是我們凡夫最初接觸和皈依的對象。
化相三寶
(Historical Jewels)
兩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
示現成道的釋迦牟尼佛
佛陀當時親口宣說的
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教法
當時隨佛出家的
凡聖弟子,如十大弟子等
僅存在於佛的住世時期,是歷史上的三寶。
理體三寶
(Essence Jewels)
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
覺性、般若智慧
宇宙人生的永恆真理、
能令人解脫的法則
清淨無染、事理圓融
的法身本體
這是三寶的究竟實相,也是所有佛弟子修行的最終目標——親證自心本具之三寶。

修行之路,便是從皈依外在的「住持三寶」開始,透過恭敬佛像、研讀經典、親近僧團,逐步淨化內心,最終徹悟內在的「理體三寶」。因此,尊敬住持三寶,尤其是僧寶,在佛陀滅度後的時代,對於佛法的流傳與個人的修學,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三皈依與四皈依:不同傳承的實踐

儘管皈依的核心皆為佛法僧,但在不同傳承中,形式略有差異。

  • 三皈依:為上座部佛教與漢傳佛教等大多數宗派所採行,以佛、法、僧為究竟的皈依處。如《大莊嚴論經》所述,佛陀只說三皈依,認為其已然完備。
  • 四皈依:盛行於藏傳佛教(金剛乘)。在三皈依的基礎上,加上「皈依上師(古魯)」。其義理在於,末法時代的眾生根器淺薄,難以直接領悟佛法真義,而具德的上師(老師)是佛、法、僧三寶的總集體現,是傳承加持的根本。透過皈依上師,行者才能獲得最直接、最契合自身的指導與加持,是趣入金剛乘修行的不共前行。

四、皈依儀軌:神聖的誓約與轉化

皈依儀式是神聖而莊嚴的,它不僅是形式,更是在莊嚴的道場中,透過儀軌的次第引導與神聖的氣氛,讓皈依者在身心上完成一次深刻的轉化與人格的提升。一場完整的皈依儀軌,如明末見月律師所編的《三皈五戒正範》,大致包含以下核心環節:

  1. 準備與發心:為皈依師敷設法座,獻上香花供養,表達內心的虔誠與恭敬。
  2. 淨化與請聖:皈依師首先會開導三皈依的真實意義。接著,帶領皈依者「懺悔」無始劫來的惡業,清淨身心,才能納受清淨的皈依戒體。同時「請聖」,迎請十方三寶與護法龍天降臨壇場,證明受皈。
  3. 正授皈依:這是儀式的核心。皈依者跟隨皈依師以懇切的語言三遍宣誓:
    > 「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
    > 在唸誦時,可配合觀想,感受功德之雲從十方匯集,灌入身心,使身心與戒體功德遍滿宇宙。
  4. 建立誓言:正授之後,是三皈依的「三結」,用以鞏固誓言,確立佛弟子的界線:
    > 「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 「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
    > 「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徒眾。」
    > 這三條誓言並非出於排他性,而是為了保護初入佛門者,使其不再誤入歧途。
  5. 發願與迴向:許多大乘儀軌會進一步引導皈依者發起「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將皈依的自利之心,提升至利益一切眾生的菩薩道精神。最後「迴向」,將此次皈依的功德,分享給法界一切眾生。

五、皈依的功德利益與行持

皈依了三寶的好處廣大,不僅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是生命實質的提升與福德的積累。

  • 成為正式佛弟子:這是領受五戒、菩薩戒等一切戒律的基礎。
  • 減輕惡業,不墮惡趣:諸多經論皆言,「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畜生)」。《觀音山》的資料中記載一則公案:一位天子福報將盡,即將墮為病豬,經天主指點,於命終前七日誠心皈依三寶,最終轉生人間,後遇舍利弗尊者而證得阿羅漢果。
  • 得善神護佑,魔障難侵:《日藏經》雲:「有情誰人皈依佛,俱胝魔眾不能害。」另一則公案講述,一位小偷被住持以戒板打了四下,口中隨念「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後於橋下躲藏,惡鬼聽聞其口中念誦皈依文,皆驚懼而逃。這顯示了內心懷有虔敬心時,皈依真言的護持力量。
  • 奠定成佛基礎:皈依種下了究竟解脫的種子,生生世世都能與正法結下殊勝因緣。

皈依並非一勞永逸,而是持續一生的修持。皈依後應當時時憶念三寶,尊敬佛像、經典與僧眾(包含比丘、比丘尼),並逐步學習五戒、十善等基本德行,如心道法師所言:「佛法裡最重要的,就是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不傷害眾生的人。」

常見問題 (FAQ)

問1:皈依後一定要喫素嗎?

答: 不一定。皈依與素食是兩回事。皈依是確立信仰,成為佛弟子;素食則是基於慈悲心的個人選擇與實踐。許多佛教傳統鼓勵素食,但並不將其作為皈依的強制條件。初學者可以循序漸進,不必因此而對皈依望而卻步。

問2:皈依和出家有什麼不同?

答: 皈依是成為在家佛弟子(優婆塞、優婆夷),在不離開家庭和社會的崗位上學佛修行。出家則是放下世俗生活,剃度成為僧侶,以住持佛法、弘法利生為終身職志,需要遵守更為嚴格的戒律,是一種更為徹底的奉獻,是佛教的核心實踐者。

問3:沒有皈依可以學佛、念經嗎?

答: 當然可以。任何人閱讀佛經、念誦佛號都有功德。但正式的皈依,代表著一種系統性學習的開始和對傳承的認可。它能增強信心,得到善知識與護法龍天的引導和護佑,使學佛的之路走得更穩固、更長遠,是最好的方法。

問4:如果皈依後犯了錯或沒守好戒律,皈依還有效嗎?

答: 皈依依然有效。學佛是一個漫長的修正過程,如同學生在校學習難免犯錯。重要的是,犯錯後要懂得「懺悔」,並努力改過。皈依的戒體如同免疫系統,即使生病(犯錯),只要及時治療(懺悔),依然能恢復健康。它提供了一個不斷回來、不斷修正的基石。

問5:為何藏傳佛教要多加「皈依上師」?

答: 在藏傳佛教(金剛乘)的觀念中,上師被視為三寶的總集代表與傳承的根本。因為佛陀已入滅,法寶深奧難解,而一位具格的上師是活生生的、可以親近學習的佛,是傳遞清淨法脈的橋樑,更是引導弟子進行高階密法修持所不可或缺的嚮導。因此,將上師置於首位,表示透過上師才能真正趣入三寶的堂奧。

總結

皈依,是佛教徒靈性生命地圖上的「原點」,是一切修行的磐石。它是一份清醒的宣言,宣告自己從此不再漂泊於無常的慾海,不再依賴虛幻不實的外境。它是一份堅定的信託,將生命的航向交給佛陀的智慧、佛法的真理與僧團的引領。從一場莊嚴的儀式開始,透過持續不斷的學習與實踐,每一位佛弟子都將在這條回家的路上,逐步滌除內心的塵垢,最終喚醒沉睡的自性三寶,達到與佛陀無二無別的圓滿境地。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