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محمد, Muḥammad),一位誕生於七世紀中東的阿拉伯半島的歷史人物,他的生命軌跡不僅創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更深刻地重塑了阿拉伯乃至全球的政治、文化與文明版圖。對於全球超過二十億的伊斯蘭教教徒(穆斯林)而言(其中有大量人口分佈於印尼、巴基斯坦、印度、奈及利亞,甚至中國),他是真主(阿拉)派遣給人類的最後一位先知,是「眾先知的封印」,其言行(聖行)與所接收的《古蘭經》啟示內容,構成了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準則。
然而,在非穆斯林的視角與學術研究中,他是一位傑出但複雜的政治家、軍事家,其生平與教義亦引發了諸多歷史爭議與批判。本文將深入探討穆罕默德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一位信仰的傳播者、一個社群的領導者,以及一位在歷史長河中備受詮釋與爭議的人物,呈現其完整而立體的面貌。
早年歲月:從孤兒到「可信者」
穆罕默德的確切出生日期在歷史上並無定論。多數伊斯蘭傳統將其生日定於「象年」,即公元570年左右。該年阿比西尼亞軍隊企圖用戰象攻打麥加,卻遭遇神蹟般的失敗,穆斯林將穆罕默德的降生與此事件聯繫,視為真主拯救麥加的雙重喜訊。然而,部分史學家亦提出他可能出生於象年之後的15至30年間。一般而言,穆斯林多在伊斯蘭曆3月12日慶祝其誕辰(聖紀節)。
出身與童年
他出生於麥加的古萊什(Quraysh)部落中的哈希姆(Hashim)氏族,這是一個掌控著麥加貿易與宗教聖地克爾白(Kaaba)管理權的顯赫家族。其完整的名字為「艾布·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布·本·哈希姆」。他的父親阿卜杜拉在他出生前便已病逝,母親阿米娜則在他六歲時離世,使他早早成為孤兒。
根據當時貴族的傳統,穆罕默德被送往沙漠中的薩德部落,由乳母哈利瑪撫養。這段經歷不僅讓他學會了帶有部落口音的流利阿拉伯語,也讓他體驗了游牧生活的艱辛與純樸。五歲時回到母親身邊,母親去世後,由祖父阿布德·穆塔利卜和叔父阿布·塔利卜接續撫養。儘管出身望族,但家道中落,童年的穆罕默德必須為生計工作,曾為族人放牧,這段獨處與思考的時光,對他日後的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青壯年與聲譽
青少年時期,穆罕默德開始跟隨叔父阿布·塔利卜的商隊前往敘利亞等地。根據一個傳說故事,在一次旅途中,一位名叫巴希拉的基督教修士預言他將成為先知。15歲時,他曾參與了部落間的「冒瀆之戰」,雖未直接參戰,但負責為族人拾撿箭矢,戰爭的無謂與殘酷在他心中埋下了日後追求和平與公正的種子。
在經商的歷練中,穆罕默德以其誠實、正直的品格贏得了廣泛的讚譽,獲得了「阿明」(al-Amin),即「可信之人」的綽號。他還參與了「美德同盟」,一個由麥加各氏族領袖組成的聯盟,旨在保護受害者、伸張正義,這段經歷成為他日後治理麥地那社群的重要參考。
婚姻與受啟:從商人到先知
25歲時,穆罕默德受僱於富有的寡婦赫蒂徹(Khadijah),為其帶領商隊前往大馬士革並大獲成功。赫蒂徹對其才幹與品格深感欽佩,儘管她年長十五歲(時年40歲),仍主動向穆罕默德提親。這段婚姻不僅使穆罕默德擺脫了貧困,更重要的是,赫蒂徹成為他日後傳教事業中最堅定、最早的支持者。他們共育有二子四女,但兒子皆早夭。在赫蒂徹在世的25年間,穆罕默德未再娶任何妻子。
婚後的穆罕默德生活富足,但他並未沉溺於物質享受。相反,他對當時麥加社會的多神崇拜、貧富差距與道德淪喪感到憂慮。他開始習慣獨自到麥加以北的光明山希拉山洞(Cave of Hira)中冥想沉思。
公元610年,約40歲的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中經歷了他人生的轉捩點。據伊斯蘭傳統,天使加百列(吉卜利勒)向他顯現,並傳達了真主的第一段話語,即啟示:
“你應當奉你的創造主的名義而宣讀,他曾用血塊創造人。你應當宣讀,你的主是最尊嚴的。” ——《古蘭經》第96章
這次經歷讓他極度震驚與恐懼,一度以為自己被精靈附身。他跑回家將一切告知妻子赫蒂徹,赫蒂徹給予他極大的安慰與支持,成為第一位皈依伊斯蘭教的信徒。她還帶著穆罕默德去見其堂兄,一位信奉基督且通曉《聖經》的教徒沃萊格,沃萊格確認穆罕默德遇到的正是摩西所見的同一位天使,並預言他將被族人迫害。
麥加宣教與迫害:十三年的艱辛
在首次受啟後,穆罕默德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後啟示再度降臨,指示他公開向民眾傳播信仰。從公元613年起,他開始公開宣教,其主要目的為推廣「認主獨一」(Tawhid)這個核心教義,即宇宙間只有唯一的真主阿拉,並嚴厲譴責偶像崇拜。
初期,他的追隨者多為親友,如其堂弟阿里、摯友阿布·伯克爾以及被他釋放的奴隸宰德。他的宣教內容聚焦於社會改革,吸引了許多貧困者、奴隸與年輕人。然而,隨著其影響力擴大,他直接挑戰了麥加的權力結構。古萊什貴族們的財富與地位,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管理克爾白以及吸引各部落前來朝拜多神偶像的宗教經濟上。穆罕默德的一神論信仰無疑是對他們根基的直接威脅。
反對與迫害隨之而來。以阿布·賈赫勒為首的麥加貴族對穆斯林進行了殘酷的打壓。穆罕默德因受到叔父阿布·塔利卜的氏族庇護而倖免於直接的身體傷害,但他的追隨者們則遭受了酷刑。約615年,部分穆斯林被迫遷往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避難。
619年,被穆斯林稱為「悲傷之年」。在這一年,他最重要的支持者——妻子赫蒂徹與叔父阿布·塔利卜相繼去世。失去庇護的穆罕默德,其處境與情况愈發艱難。正是在這段低谷時期,發生了伊斯蘭教史上著名的「夜行登霄」(Isra and Mi’raj)事件。據載,穆罕默德在一夜之間從麥加騎乘神獸布拉克到達耶路撒冷,並在那裡登臨七重天,面見了歷代先知。此事極大地慰藉了穆罕默德,堅定其信念,並被視為其傳教策略從被動忍耐轉向主動建國的轉捩點
希吉拉:從麥加到麥地那的遷徙
由於在麥加的處境日益惡化,穆罕默德開始向來麥加朝聖的其他部落尋求支持。他遇到了來自雅什里布(Yathrib,後改稱麥地那)的幾個部落代表。當時的雅什里布因部落內鬥而分裂,他們希望穆罕默德能成為一個公正的仲裁者來統和各方。經過兩次在阿克巴的誓約,麥地那的輔士們宣誓歸信並保護穆罕默德。
622年,麥加貴族策劃了刺殺穆罕默德的陰謀。得到神啟警告後,穆罕默德與摯友阿布·伯克爾在夜色掩護下逃離麥加,藏身山洞三日後,成功抵達300多公里外的麥地那。這次遷徙被稱為「希吉拉」(Hijra),它不僅是穆罕默德個人命運的轉捩點,也是伊斯蘭教歷史的開端,伊斯蘭曆即由此年算起。在麥地那,他從一個受迫害的傳教士,轉變為一個社群的政治、宗教和軍事領袖。
麥地那時期:建國與征戰
抵達麥地那後,穆罕默德迅速著手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他首先制定了《麥地那憲章》,這份文件團結了來自麥加的遷士、麥地那的輔士以及當地的猶太部落,共同組成一個名為「烏瑪」(Ummah)的社群,確立了以他為最高仲裁者的政治體系。
與麥加的衝突
為了支持新生社群的經濟,並報復麥加人沒收遷士財產的行為,穆斯林開始襲擊麥加的商隊。這引發了一系列戰爭:
- 巴德爾之役(624年):穆斯林以300人的劣勢兵力,奇蹟般地擊敗了麥加近千人的軍隊。這場勝利極大地提升了穆斯林的士氣,並被視為真主支持的明證。
- 武侯德戰役(625年):因部分弓箭手違背軍令,穆斯林在此役中失利,穆罕默德本人也受了傷。
- 塹壕之戰(627年):麥加聯軍圍攻麥地那,穆罕默德採納波斯人薩勒曼的建議,挖掘壕溝防守,成功挫敗了敵人的圍城。
在這一系列衝突的過程中,麥地那的猶太部落因被指控違背盟約、與敵通氣,先後被穆罕默德驅逐或懲處,鞏固了他在麥地那的絕對權威。
征服麥加與統一
628年,穆罕默德與麥加簽訂了《侯代比亞和約》,這份為期十年的休戰協議在當時看來是穆斯林的讓步,但實則為伊斯蘭教的傳播創造了和平環境,是一次重大的政治勝利。
630年,因麥加的盟友破壞和約,穆罕默德率領一萬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麥加方面幾乎未做抵抗便投降了。穆罕默德以寬容的姿態進入麥加,宣布大赦,並親手搗毀了克爾白內供奉的360尊偶像,宣告這個地方從此僅為崇拜唯一真主之所。
征服麥加後,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紛紛歸附,伊斯蘭教的信仰版圖迅速擴張。
逝世與傳承
632年,穆罕默德率領超過十萬穆斯林進行了生命中最後一次朝聖,即「辭朝」。他在阿拉法特山發表了著名的「告別講道」,強調了穆斯林皆兄弟、尊重婦女權益、廢除高利貸以及堅守包含五功在內的《古蘭經》與聖行的重要原則。
返回麥地那後不久,穆罕默德便因病倒下。據載,他於632年6月8日,在妻子阿伊莎的懷中去世,享年62歲。他被安葬在麥地那的居所內,此地後來擴建為先知清真寺,至今仍是全球穆斯林敬仰的聖地。
穆罕默德並未明確指定繼承人,這背後可能有多重複雜的政治原因,並直接導致了他去世後穆斯林社群的分裂。一部分人支持選舉德高望重的阿布·伯克爾為哈里發(繼承人),他們成為後來的遜尼派。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穆罕默德已指定其堂弟兼女婿阿里為繼承人,他們則形成了什葉派。
形象、性格與才能
為人品格
穆斯林認為,在穆罕默德的身上體現了完美的道德典範,他謙遜、仁慈、公正、勇敢且生活簡樸。他的妻子阿伊莎描述他為「行走的《古蘭經》」,意指其品行完美體現了經文教義。
文化水平
傳統上認為穆罕默德是文盲(Ummi),這被穆斯林視為《古蘭經》是神蹟而非人力所為的證據。但作為成功的商人,部分學者認為他應具備基本的讀寫能力。
軍事才能
穆罕默德被證明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與戰略家。他擅長心理戰、情報收集,並能靈活運用戰術,如塹壕戰。他一生親自參與了數十次軍事行動。
家庭生活:妻妾與後裔
穆罕默德的家庭生活是歷史研究與爭議的焦點之一。
穆罕默德的妻妾
姓名 (Name) | 婚姻時間 (Period) | 備註 (Notes) |
赫蒂徹 (Khadijah) | 595–619年 | 第一位妻子,富有的寡婦,比穆罕默德年長15歲。在他生前是其唯一妻子,伊斯蘭教中備受尊敬的女性。 |
薩烏黛 (Sawda) | 619–632年 | 赫蒂徹去世後所娶,是一位年長的寡婦。 |
阿伊莎 (Aisha) | 619–632年 | 摯友阿布·伯克爾之女,是穆罕默德所娶的唯一處女。其年幼成婚(傳說9歲圓房)是後世爭議的焦點。 |
哈夫莎 (Hafsa) | 624–632年 | 歐麥爾之女,為政治聯姻,鞏固了與重要夥伴的關係。 |
宰娜卜·賓特·胡宰邁 | 625–627年 | 在戰場上失去丈夫的寡婦,婚後數月即去世。 |
烏姆·賽萊邁 | 627–632年 | 寡婦,以智慧著稱。 |
宰娜卜·賓特·傑哈希 | 627–632年 | 曾是穆罕默德養子宰德的妻子,離婚後嫁給穆罕默德,引發了關於亂倫的爭議,但《古蘭經》有經文為此婚姻辯護。 |
朱韋麗婭 (Juwayriyya) | 約628–632年 | 敵對部落首領之女,戰俘,婚後其整個部落皈依伊斯蘭教。 |
烏姆·哈比拜 | 628–632年 | 麥加領袖阿布·蘇富揚之女,通過聯姻改善了與其家族的關係。 |
索菲婭 (Safiyya) | 629–632年 | 猶太部落首領之女,在穆斯林攻克其部落並殺死其丈夫後,成為穆罕默德的妻子。 |
梅蒙娜 (Maymunah) | 630–632年 | 最後一位妻子,也是政治聯姻。 |
瑪麗婭 (Maria) | 約630–632年 | 埃及科普特基督徒,為埃及總督贈送的妾,為穆罕默德生下一子。 |
賴哈納 (Rayhana) | 約629–631年 | 猶太部落的戰俘,身份為妾或妻子有爭議。 |
子女
穆罕默德共有三子四女。與赫蒂徹育有二子(卡西姆、阿卜杜拉)和四女(宰娜卜、魯奎雅、烏姆·庫勒蘇姆、法蒂瑪);與妾瑪麗婭育有一子(易卜拉欣)。三名兒子皆在幼年夭折。四位女兒中,只有法蒂瑪活得比穆罕默德長。法蒂瑪嫁給阿里,生下哈桑和海珊,他們是穆罕默德僅存的男性後裔,在什葉派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歷史爭議與多元視角
穆罕默德作為歷史人物,其生平與行為在不同文化和信仰背景下引發了長期的爭議。
- 歷史真實性:儘管主流學術界承認穆罕默德是歷史人物,但由於關於他的最早文字紀錄(如《古蘭經》之外的傳記和聖訓)是在他死後一至兩個世紀才編纂完成,這些紀錄的彙整過程複雜,涉及多位學者,其角色類似於後世的資料主編,一些修正主義學者對其生平細節的準確性持懷疑態度。
- 婚姻與個人生活:他與年幼的阿伊莎的婚姻在現代備受批評,被指為「戀童」。辯護者則認為其意思應以七世紀的社會文化標準來理解,當時早婚是普遍現象。他的多妻制也被批評為沉迷色慾,而穆斯林則解釋其多為政治聯姻或出於照顧寡婦的社會責任。他與養子前妻宰娜卜的婚姻,在當時也引發了非議。
- 戰爭與暴力:批評者指出穆罕默德發動了數十次戰爭和劫掠,並對待戰俘(特別是麥地那的猶太部落)手段殘酷,稱其為「恐怖份子」。而伊斯蘭教觀點則認為這些戰爭多數是為了自衛,反擊迫害,並在一個無法無天的社會中建立秩序。
- 奴隸制:穆罕默德本人擁有奴隸,且《古蘭經》並未禁止奴隸制,這成為西方批評的要點。支持者則認為,伊斯蘭教對奴隸制進行了人道主義的規範,並極力鼓勵釋放奴隸,相較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已是巨大的進步。
- 褻瀆問題:伊斯蘭教嚴禁任何形式對先知的侮辱,許多穆斯林國家設有嚴厲的「褻瀆法」,違者可處死刑。這也引發了關於言論自由的全球性衝突,在美國與許多歐洲國家尤其激烈,例如薩爾曼·魯西迪的《撒旦詩篇》事件和丹麥的漫畫風波。
常見問題 (FAQ
問1: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神」嗎?
答: 絕對不是。伊斯蘭教的核心信仰是「認主獨一」(Tawhid),堅信宇宙中只有一位獨一無二的真主(阿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僕人和使者(Rasul Allah),是一位接收並傳達神諭的凡人,而非崇拜的對象。將任何凡人神格化在伊斯蘭教中是不可饒恕的大罪(Shirk)。
問2:穆斯林為什麼不能描繪穆罕默德的形象?
答: 這是為了防止偶像崇拜。伊斯蘭教嚴格禁止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認為這會分散對唯一真主的敬拜。穆罕默德本人也曾告誡追隨者不要像基督徒對待耶穌那樣過分頌揚他。因此,為了避免他的形象成為被崇拜的偶像,絕大多數穆斯林都遵循不描繪其面容的傳統。
問3:《古蘭經》是穆罕默德寫的嗎?
答: 根據伊斯蘭教義,《古蘭經》是真主阿拉的語言,由天使吉卜利勒在23年間陸續口頭傳授給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再逐字逐句地向世人誦讀。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是文盲,這更證明了這部經典的內容與其優美的文體是來自神聖的源頭,而非人力所能創作。然而,非穆斯林學者和批評者通常認為,穆罕默德是《古蘭經》的作者或主要編纂者,其內容受到了當時猶太教、基督教及阿拉伯本土文化的影響。
問4:穆罕默德為什麼有多位妻子?
答: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有多種解釋。穆斯林學者和歷史學家通常提出以下幾點:
- 社會責任:他娶的許多妻子是其戰死夥伴的遺孀,在當時社會,這能為她們提供保護和生計。
- 政治聯盟:部分婚姻是為了與重要的部落或家族建立聯盟,鞏固新生的穆斯林社群。
- 教育傳承:他的妻子們(特別是阿伊莎)成為傳承伊斯蘭教義和先知生活細節的重要來源。
當然,批評者認為這些婚姻也包含個人情感與慾望的因素。
問5:遜尼派和什葉派對穆罕默德繼承人問題有何不同看法?
答: 這是兩派最根本的分歧。
- 遜尼派(佔穆斯林多數)認為,穆罕默德並未指定繼承人,社群領袖應由穆斯林協商推選(Shura)。因此,他們承認穆罕默德逝世後由社群選舉產生的阿布·伯克爾為第一任哈里發,其後的歐麥爾、奧斯曼和阿里均為合法領袖。
- 什葉派認為,穆罕默德在世時已明確指定其堂弟兼女婿阿里·伊本·艾比·塔利卜為其繼承人(伊瑪目),尤其是在「辭朝」歸途中發生的「蓋迪爾胡木」事件中。他們認為領導權應在先知的家族(聖裔)中傳承,因此不承認前三位哈里發的合法性。
總結
穆罕默德無疑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從一個麥加的孤兒,成長為一位成功的商人,再轉變為一位堅定的先知、一個新興國度的締造者和一位百戰百勝的將軍。他在短短23年內,不僅創立了一個深刻影響世界的宗教,還將一盤散沙的阿拉伯部落凝聚成一個強大的政治實體,為日後阿拉伯帝國的輝煌奠定了基石。
對穆斯林而言,他是完美的典範,是真主慈悲的體現。在歷史學家和批評者的眼中,他是一位務實、果斷甚至有時顯得冷酷的政治領袖,其手段與道德觀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引發截然不同的評價。理解穆罕默德,需要跨越信仰的虔誠與世俗的批判,將他置於七世紀阿拉伯半島的特定時空脈絡中,才能窺見這位集凡人與先知、和平倡導者與戰爭領導者於一身的複雜人物,其對人類歷史造成的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資料來源
- 穆罕默德 | 三分鐘認識穆斯林宗教與文化的創建者 | 致旅程
- 九個事實幫助你認識穆罕默德
- 【一頁阿拉伯】「還原」真正的穆罕默德: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一個有血有肉的信仰者,而非禁慾苦修的「基督教式英雄」|換日線阿拉伯|換日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