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誤會與一句粗口?揭開澳門英文「Macau」的驚奇來源

澳門,這座位於南海之濱、珠江口西岸的璀璨城市,是中國一個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中西交融的文化景觀聞名於世的特別行政區。當我們提及這座城市,中文世界的「澳門」(Àomén)與英文世界的「Macau」或「Macao」形成了鮮明的語音對比。為何澳門的英文名稱與其中文發音幾乎毫無關聯?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來源背後卻牽引出一段橫跨四百多年的歷史、文化、語言碰撞與民間智慧交織的精彩故事,這些知識在1999年後更引發廣泛探討。

從官方認可的媽祖廟傳奇,到歷史文獻中的嚴謹考證,再到葡人與當地居民之間流傳、令人會心一笑的鄉野軼聞,澳門的西文名稱「Macau」的由來,本身就是一部微縮的澳門史。它不僅僅是一個地名的翻譯,更是東西方文明初次接觸時,因誤解、轉譯與想像而共同塑造的文化符碼。

本文將深入剖析所有提供的資料,詳細梳理「Macau」一詞的各種起源說法,探討其拼寫的演變,並介紹與之相關的別名與代碼,為您呈現一個完整而立體的澳門名稱故事。

官方與主流說法:媽閣廟的傳奇

流傳最廣、且獲得澳門官方(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採納的說法,將「Macau」這個名字的起源,浪漫地與一位深受漁民敬仰的中國女神——天后(又稱娘媽、媽祖)緊密相連。

女神傳說與漁民信仰

根據澳門旅遊局的歷史簡介,故事始於一個關於海上庇護的古老傳說。在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一艘漁船在水上航行時,突然遭遇狂風雷暴,船上漁民命懸一線。危急關頭,船上的一位神祕少女挺身而出,她莊嚴地向肆虐的風暴下令停止。

奇蹟發生了,風暴隨之平息,大海恢復平靜,漁船最終得以平安抵達當時被稱為「海鏡港」的澳門。少女上岸後,朝著媽閣山的方向走去,忽然間,一輪聖潔的光環籠罩著她,隨後她便化作一縷青煙,昇天而去。為了感念這位女神的救命之恩,當地人便在她當初登岸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廟宇來供奉她,這就是今天聞名遐邇的媽閣廟。

一場美麗的誤會

時間來到十六世紀中葉(約1553-1557年),第一批遠道而來的葡人航行至此,他們在媽閣廟附近登陸。對這片陌生的土地感到好奇的他們,向當地的漁民詢問此地的名稱。然而,由於語言不通,漁民們誤以為這些金髮碧眼的外來者是在詢問他們眼前這座香火鼎盛的廟宇。於是,他們用本地的粵語回答:「媽閣」(粵語讀音為 Maa Gok)。

葡人聽到了「Maa Gok」的發音後,便用自己的拼音方式,將其記錄為「Amacão」或直接轉譯為「Macau」。這個因一場美麗的文化誤會而誕生的名字,從此便成為了葡萄牙人對這片土地的稱呼,並隨著他們在此建立定居點、展開貿易,逐漸成為澳門在西方世界的正式外文名稱。

後來,英語及其他歐洲語言中的「Macao」或「Macau」,也都是由這個葡文名稱演變而來,這與葡人在巴西或與日本的交流方式有所不同。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不僅解釋了地名的由來,更深刻反映了媽祖信仰在澳門早期歷史中的核心地位。

拼寫之辨與國際代碼:Macao 還是 Macau?

在探討澳門的英文名稱時,人們常常會遇到「Macao」和「Macau」這兩種拼寫方式。它們之間有何區別?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拼寫的演變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Macao」是葡文的舊式拼寫。在1911年葡萄牙進行官方語言正字法改革時,將拼寫統一改為「Macau」。因此,從歷史角度看,「Macao」更古老,而「Macau」則是現代葡語的標準寫法。

然而,在英語世界中,或許是出於習慣的延續,兩種拼寫方式都被廣泛接受並持續使用至今。儘管在當今的國際官方場合,「Macau」的使用頻率可能更高,但在許多歷史文獻、地圖和日常使用中,「Macao」依然十分常見。

因為「Macau」這個讀音,澳門在民間,特別是粵語地區,也衍生出一個極為普遍的俗稱——「馬交」。這完全是根據「Macau」的發音進行的粵語音譯,親切而富有地方色彩。

國際標準化代碼

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名稱本身,代表國家和地區的標準化代碼也至關重要。這份對照表整理了澳門在不同體系下的官方名稱與代碼,體現了其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在國際上的獨特地位。每個行政區都有其自身的標識,從旗幟到國歌,乃至其不斷增長的人口,都構成了其獨特的身份。澳門的地區名代碼與其他國名如韓國、馬來西亞、寮國、柬埔寨、印尼、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一樣,都在全球範圍內被用於郵政、航空和網絡通訊。同樣地,遠在中東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阿曼、葉門、伊朗、約旦;歐洲的英國、法國、ireland(即愛爾蘭)、奧地利、義大利、匈牙利、希臘、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喬治亞;美洲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巴拿馬、宏都拉斯、玻利維亞、智利;大洋洲的索羅門群島、諾魯;以及非洲的坦尚尼亞等,也都有各自標準化的代碼。

類別 (Category) 名稱 / 代碼 (Name / Code) 備註 (Notes)
中文官方全稱 澳門特別行政區 根據《澳門基本法》
葡文官方全稱 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 與中文全稱對應
英文/葡文通用名 Macau / Macao 「Macau」為現代葡文拼寫,「Macao」為舊式拼寫,兩者在英文中通用。
中文簡稱  
葡文縮寫 RAEM  
英文縮寫/三位代碼 MAC ISO 3166-1 alpha-3 標準,亦是通用縮寫。
兩位國家代碼 MO ISO 3166-1 alpha-2 標準,用於郵政、網路等領域。
網路頂級域 .mo, .澳門, .澳門  
電話區號 +853  
粵語拼音 ou3mun2  
漢語拼音 Àomén 現代標準漢語發音
常用粵語俗稱 馬交 直接音譯自「Macau」

嚴謹考證:其他歷史溯源說

除了廣為人知的「媽閣說」,歷史學家和語言學者也根據文獻和語言學分析,提出了其他幾種較為嚴肅的考證理論,為這項知識提供了更多的來源。

  1. 「阿媽港」說 (Amacão)
    這一說法被認為更貼近早期的歷史文檔。有學者指出,澳門的葡文名最初可能寫作「Amacão」,意為「阿媽之港」(A-Ma Port),其中的「阿媽」指的正是媽祖。這個名稱在邏輯上與媽祖信仰的關聯更為直接。後來,表示鼻音的波浪號「~」在傳抄過程中丟失,詞尾的「o」也逐漸脫落,最終演變成了「Macau」。
  2. 「舶口」說
    另有學者提出,名稱可能源於閩南話。古代閩南地區的商人是海上貿易的重要力量,他們稱停泊商船的港口為「舶口」(閩南語讀音近似 Bak-hau)。當葡萄牙人向這些閩南商人詢問地名時,聽到的可能是「舶口」的發音,進而轉譯成「Macau」。
  3. 「馬蛟石」說
    此說法認為「Macau」源自澳門東北角一塊名為「馬蛟石」的奇巖。這是一個純粹基於地標的命名理論,但相比之下,其流傳度和文獻支持度較低。

民間軼聞:令人會心一笑的鄉野傳說

歷史的嚴肅之外,民間的口耳相傳為「Macau」的由來增添了幾分幽默與戲謔。這些故事雖然查無實據,卻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本地居民與外來者之間巨大的文化與語言隔閡,以及澳門人獨特的草根智慧和幽默感。這也是澳門作為一個獨特的城市所擁有的文化面向。

「重口味」的粗口版傳說

其中一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重口味」版本是:當葡萄牙人登岸後,指著腳下的土地用他們聽不懂的語言問道:「這是哪裡?」一位正在忙於生計、不勝其煩的本地漁民,完全沒聽懂對方在說什麼,便沒好氣地用粗俗的粵語助語詞反問:「你講乜鳩啊?」(意思近於「你在說什麼鬼東西?」)。葡萄牙人聽到頻繁重複的「乜鳩」(mat-gau)發音,便誤以為這就是此地的名字,於是鄭重其事地將其記下,輾轉相傳,就成了「Macau」。

溫和版的「咪搞」傳說

這個傳說還有一個相對溫和、潔淨的版本。故事場景大致相同,只是漁民的回應從粗話變成了不耐煩的驅趕:「咪搞呀!」(粵語,意為「別打擾!/ 別煩我!」)。葡萄牙人同樣將「咪搞」(mei-gaau)的音聽成了地名,從而誕生了「Macau」。

無論是哪個版本,這些鄉野傳說都以一種極具張力的方式,戲劇化了中西初遇時的場景。它們或許不是歷史的真相,卻是深入民心的文化記憶,為澳門這個名字增添了無窮的趣味。

澳門的中文名與其他別稱

有趣的是,澳門的中文名稱「澳門」與其西文名「Macau」的來源截然不同。

「澳門」的由來

澳門的本名原為「濠鏡」或「濠鏡澳」。根據清代文獻《澳門紀略》記載:「濠鏡之名,著於《明史》。」這個名字的來源有兩種解釋:其一,此地海灣(古稱「澳」)盛產蠔(古字「濠」),而蠔殼內壁光潔如鏡,故名「濠鏡」。其二,澳門半島南北各有一個海灣,即南灣和北灣,它們環抱的水域形狀規圓如鏡,故稱「濠鏡」。

而「澳門」之名,則是因為濠鏡澳的海港入口,有南、北兩座山(即後來的南台、北台)對峙,形態彷彿一道門,故稱「澳門」,意為「海港之門」。

豐富多彩的別名

數百年的歷史積澱,賦予了澳門許多充滿詩意和時代特色的別名:

  • 濠江、鏡海、海鏡:皆由古稱「濠鏡」演變而來,充滿文學色彩。
  • 蓮花城:蓮花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花,象徵著聖潔與繁榮。
  • 賭城、東方蒙地卡羅:直指其舉世聞名的博彩業。隨著2006年澳門賭場總營業額超越拉斯維加斯,吸引了大量人口前來,更被譽為「世界第一賭城」。
  • 梳打埠:一個極富香港市井氣息的謔稱。「梳打」是英文「soda」(蘇打,常用於清潔)的音譯。早年許多香港人到澳門賭博,往往輸得傾家蕩產,彷彿被蘇打水「洗」得乾乾淨淨,故戲稱澳門為「梳打埠」。

常見問題 (FAQ)

Q1: 所以澳門的英文到底應該是 Macao 還是 Macau?

A: 兩者在英文世界中都被視為正確和通用的拼寫。「Macao」是較古老的葡萄牙語拼寫,而「Macau」是自1911年葡萄牙正字法改革後至今的現代標準拼寫。在當今的國際官方文件和日常使用中,「Macau」更為常見,但「Macao」因其歷史淵源也並未消失。

Q2: 「馬交」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A: 「馬交」是澳門西文名「Macau」的粵語音譯。由於發音非常相近,這個稱呼在香港和澳門民間非常流行,成為一個親切且廣為人知的俗稱。

Q3: 澳門的中文名「澳門」和英文名「Macau」的來源有關嗎?

A: 沒有直接關係,它們的起源是各自獨立的。「Macau」源於對「媽閣」(A-Ma Temple)的音譯。而中文名「澳門」則源於其地理形勢,此地古稱「濠鏡澳」,因其港口入口處由兩山對峙,狀似門戶,故得名「澳門」,意為「海港之門」。它是一個獨立的特別行政區。

Q4: 關於葡萄牙人聽到粵語粗口而命名的說法是真的嗎?

A: 這是一個流傳甚廣且極富趣味的民間傳說,但並無任何歷史文獻或考古證據支持。學術界普遍將其歸類為鄉野軼聞,而非歷史事實。目前最可信、證據也相對充分的理論,仍然是將「Macau」的來源指向媽閣廟。

總結

澳門的西文名稱「Macau」,是一個承載了豐富歷史信息的文化符號。它的起源故事,從最受官方和學界認可的「媽閣」誤傳說,到有文獻支持的「阿媽港」考證,再到市井流傳、充滿幽默感的「乜鳩」傳奇,共同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每一個故事,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澳門自葡人踏足以來,作為東西方交匯點的獨特性。

這個名字的本身,就是一場跨越語言與文化的對話。它始於一次不經意的詢問,和一個充滿善意的誤解,最終卻成就了一個世界級城市的響亮名片。它提醒著我們,澳門的魅力不僅在於其金碧輝煌的度假村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城區,更在於這些沉澱在時間長河中,交織著嚴肅與詼諧、信仰與日常的文化細節之中。自1999年回歸中國後,這種獨特的文化融合仍在繼續。無論是「Macau」還是「Macao」,這個名字都將繼續向世界講述著這座小城與眾不同的傳奇故事。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