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這項被譽為「美國國粹」的運動,早已跨越國界,在台灣、日本、韓國、拉丁美洲等地掀起狂熱,成為無數球迷生活中的一部分。從世界棒球經典賽(WBC)的國家榮譽之戰,到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的頂尖對決,觀看國際賽事已是家常便飯。然而,當我們沉浸在比賽的激情中時,是否常對英文轉播或數據圖卡上的術語感到困惑?「HBP」、「ERA」、「Walk-off」這些詞彙究竟代表什麼?
本文旨在為所有熱愛棒球的球迷,提供一份最詳盡、最完整的棒球英文指南。我們將從場上的人員角色開始,深入球場的每個角落,解析比賽的攻防規則、核心動作、進階戰術,最後再到衡量球員表現的關鍵數據。學會這些英文單字與術語,您將能無縫接軌國際賽事,更深刻地理解球評的分析,徹底享受棒球帶來的無限魅力。
人員與角色 (Personnel and Roles)
一場棒球比賽的運作,仰賴場上與場下各司其職的角色。瞭解他們的英文稱謂與縮寫,是看懂數據統計的第一步。
中文 | 英文 | 縮寫 | 說明 |
---|---|---|---|
防守方 (Defense/Fielding Team) | |||
投手 | Pitcher | P | 負責投球讓打者出局的防守核心。 |
捕手 | Catcher | C | 負責接捕投手投出的球,並指揮全場守備。 |
一壘手 | First Baseman | 1B | 防守一壘的內野手。 |
二壘手 | Second Baseman | 2B | 防守一、二壘之間的內野手。 |
三壘手 | Third Baseman | 3B | 防守三壘的內野手。 |
遊擊手 | Shortstop | SS | 防守二、三壘之間的內野手,守備範圍最廣。 |
內野手 | Infielder | IF | 一、二、三壘手與遊擊手的總稱。 |
左外野手 | Left Fielder | LF | 防守左半邊外野的球員。 |
中外野手 | Center Fielder | CF | 防守中間外野的球員。 |
右外野手 | Right Fielder | RF | 防守右半邊外野的球員。 |
外野手 | Outfielder | OF | 左、中、右外野手的總稱。 |
進攻方 (Offense/Batting Team) | |||
打擊者 | Batter / Hitter | 站在打擊區準備擊球的球員。 | |
跑壘員 | Runner / Base-runner | 成功上壘後,在壘包間進壘的球員。 | |
指定打擊 | Designated Hitter | DH | 又稱「指名打擊」,代替投手打擊的球員。 |
教練與裁判 (Coaches and Officials) | |||
總教練 | Manager / Head Coach | 球隊的領導者,負責戰術決策與球員調度。 | |
跑壘指導員 | Coacher / Base Coach | 分別站在一、三壘指導區,引導跑壘員。 | |
裁判 | Umpire | 比賽的執法者,負責裁決好壞球、出局與否。 | |
主審 | Plate Umpire | 站在本壘後方,主要判定好壞球。 |
球場與裝備 (The Field and Equipment)
棒球的場地與使用的器材有著獨特的規格與稱呼。
球場 (The Field)
- 棒球場: baseball field棒球場, Ballpark, Diamond (因內野形似鑽石而得名)
- 內野: Infield
- 外野: Outfield
- 壘包: Base。一壘(First Base)、二壘(Second Base)、三壘(Third Base)。
- 本壘: Home Base 或 Home Plate
- 投手丘: Pitcher’s Mound
- 投手板: Pitcher’s Plate
- 打擊區: Batter’s Box
- 界內/界外區: Fair/Foul Territory
- 邊線: Foul Line
- 球員休息室: Dugout
- 牛棚: Bullpen (投手熱身的區域)
裝備 (Equipment)
- 球棒: Bat (職業比賽多用木棒 wooden bat)
- 手套: Glove (野手用) / Mitt (捕手或一壘手用的連指手套)
- 頭盔: Helmet
- 護具: Protective Gear (如捕手的護面 Mask、護胸 Chest Protector、護腿 Leg Protector)
比賽流程與核心規則 (Game Flow & Core Rules)
理解比賽如何進行,以及各種情況的英文說法至關重要。
比賽結構
- 局: Inning。每局分上(Top)、下(Bottom)半局。
- 延長賽: Extra Innings
- 好球: Strike。投手將球投進好球帶(Strike Zone),或打者揮棒落空。
- 壞球: Ball。投手將球投在好球帶之外,且打者沒有揮棒。
- 三振: strike out三振 (縮寫 K)。累積三個好球即出局。
- 四壞球保送: Walk 或 Base on Balls (縮寫 BB)。累積四個壞球,打者可安全保送上一壘。
- 觸身球: Hit by Pitch (縮寫 HBP)。投手投出的球擊中打者,打者同樣保送上一壘。
- 界內球/界外球: Fair Ball / Foul Ball。兩好球前的界外球計為一好球。
- 擦棒球: Foul Tip。球被擊出後直接進到捕手手套,視為好球。
造成出局 (Getting Outs)
- 接殺: Put-out 或 Fly Out。打者擊出的球在落地前被防守方接到。
- 封殺: Force Out。跑者因後方跑者推進被迫前往下一壘包時,守備員持球先於跑者踩上該壘包。
- 觸殺: Tag Out。守備員在跑者未踩到壘包前,用持球的手或手套碰觸跑者。
攻守核心動作 (Core Actions)
棒球的精髓在於投、打、跑、守之間的博弈。
打擊與跑壘 (Hitting & Base Running)
- 揮棒: Swing
- 短打/觸擊: Bunt
- 安打 (Hit, H):
- 一壘安打: Single
- 二壘安打: Double
- 三壘安打: Triple
- 全壘打: Home Run (口語常說 Homer)
- 滿貫全壘打: Grand Slam (在bases loaded滿壘時擊出的全壘打)
- 再見全壘打: Walk-off Home Run (比賽末局主隊擊出致勝的全壘打)
- 擊球類型:
- 滾地球: ground ball滾地球
- 高飛球: Fly Ball
- 平飛球: Line Drive
- 跑壘: Base Running
- 滑壘: Slide
- 盜壘: Stolen Base (縮寫 SB)
- 盜壘失敗: Caught Stealing (縮寫 CS)
投球與守備 (Pitching & Fielding)
- 球種 (Pitch Types):
- 快速球: Fastball
- 變化球 (總稱): Breaking Ball
- 曲球: Curveball
- 滑球: Slider
- 變速球: Changeup
- 伸卡球/下墜球: Sinker
- 蝴蝶球: Knuckleball
- 投手動作與狀況:
- 投手犯規: Balk (壘上跑者可推進一壘)
- 牽制: Pick-off
- 暴投: Wild Pitch (投手責任,讓跑者進壘)
- 守備動作與狀況:
- 雙殺: Double Play (連續讓兩名進攻方球員出局)
- 三殺: Triple Play (極罕見,連續三次出局)
- 夾殺: Rundown (在兩個壘包間來回追逐觸殺跑者)
- 助殺: Assist (傳球幫助隊友完成出局)
- 失誤: Error (縮寫 E) (防守員本該處理好的球卻沒處理好)
- 捕手漏接: Passed Ball (捕手責任,讓跑者進壘)
進階戰術與數據 (Advanced Tactics & Statistics)
現代棒球是充滿策略與數據分析的智慧競賽。
戰術 (Tactics)
- 防守佈陣: Defensive Shift (針對特定打者習性移動防守位置)
- 高飛犧牲打: Sacrifice Fly (簡稱 Sac Fly) (利用高飛球接殺,讓三壘跑者回本壘得分)
- 犧牲觸擊: Sacrifice Bunt / Sacrifice Hit (利用短打護送跑者進壘)
- 打帶跑: Hit and Run (投手投球瞬間,跑者提前起跑,打者不論好壞球都揮棒)
- 強迫取分: Squeeze Play / Squeeze Bunt (三壘有人時,利用短打戰術讓跑者衝回本壘得分)
- 故意四壞球: Intentional Walk (故意投四個壞球保送強打者,以面對下一棒)
關鍵數據 (Key Statistics)
數據統計 | 英文 | 縮寫 | 說明 |
---|---|---|---|
打擊數據 (Batting Stats) | |||
打擊率 | Batting Average | AVG | 安打數 / 打數,衡量打者擊出安打的機率。 |
上壘率 | On-Base Percentage | OBP | (安打+保送+觸身球) / (打數+保送+觸身球+高飛犧牲打),衡量打者上壘的能力。 |
長打率 | Slugging Percentage | SLG | 壘打數 / 打數,衡量打者的長打能力。 |
整體攻擊指數 | On-Base Plus Slugging | OPS | 上壘率 + 長打率,綜合評估打者攻擊能力的現代重要指標。 |
打點 | Runs Batted In | RBI | 藉由打擊讓隊友或自己跑回本壘所得到的貢獻分數。 |
投球數據 (Pitching Stats) | |||
防禦率 | Earned Run Average | ERA | (自責分 / 投球局數) x 9,投手平均每九局的自責失分,越低越好。 |
每局被上壘率 | Walks and Hits per Inning Pitched | WHIP | (保送+被安打) / 投球局數,衡量投手每局讓多少打者上壘,越低越好。 |
勝投/敗投 | Win / Loss | W / L | 投手承擔的勝敗責任。 |
救援成功 | Save | SV | 在特定條件下為球隊守住勝利的後援投手紀錄。 |
三振數 | Strikeouts | K | 投手投出三振的總次數。 |
守備數據 (Fielding Stats) | |||
守備率 | Fielding Percentage | FP | (刺殺+助殺) / (刺殺+助殺+失誤),衡量球員的守備穩定性。 |
失誤 | Error | E | 守備員的失誤次數。 |
常見問題 (FAQ)
Q1: HBP 和觸身球是一樣的意思嗎?
A: 是的,完全一樣。HBP 是英文 Hit by Pitch 的縮寫,就是中文所說的「觸身球」,指打者被投手投出的球直接擊中身體,可以安全保送至一壘。
Q2: 英文中的 “Walk-off” 是什麼意思?
A: “Walk-off” (再見) 指的是在比賽最後一局的下半局(或延長賽),主場球隊藉由一次打擊(如安打、全壘打)直接贏得比賽的情況。因為比賽瞬間結束,獲勝方的球員可以直接「走下球場」(walk off the field),故得此名。
Q3: 為什麼左撇子投手被稱為 “Southpaw”?
A: 這是一個流傳已久的俚語。據說在早期的棒球場,為了讓觀眾不被西下的太陽直射,本壘板通常朝向東方。如此一來,當一位左撇子投手站上投手丘面向西方投球時,他的投球手臂(左臂)正好位於球場的南(South)側,因此被稱為 “Southpaw”(南方的爪子)。
Q4: “Perfect Game” (完全比賽) 和 “No-Hitter” (無安打比賽) 有什麼區別?
A: 兩者都是投手極高的榮譽,但有嚴格的區別。
無安打比賽 (No-Hitter): 投手在整場比賽中沒有讓任何打者擊出安打。但是,對手仍然可以透過四壞球保送(Walk)、觸身球(HBP)或守備失誤(Error)上到壘包。
完全比賽 (Perfect Game): 這是無安打比賽的極致形式。投手不僅沒有被擊出任何安打,更沒有讓任何一位打者以任何方式上到一壘。這意味著整場比賽27上27下(9局比賽),沒有任何保送、觸身球或失誤。這是棒球比賽中最罕見、最難達成的成就。
總結
棒球的世界博大精深,其英文術語更是伴隨百年歷史演化而來。從簡單的球員稱謂到複雜的戰術數據,每一個詞彙都承載著比賽的細節與精髓。希望這份詳盡的攻略能成為您觀賽時的最佳夥伴,無論是聆聽美國球評的精闢分析,還是與外國朋友暢聊賽況,都能夠遊刃有-餘。當您下一次看到記分板上跳出「OPS」或聽到主播喊出「Double Play」時,您將不再感到陌生,而是能會心一笑,更深層地融入這項充滿智慧與汗水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