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LGBT!最完整的「性取向英文」深度解析,讓你不再用錯詞

不只LGBT!最完整的「性取向英文」深度解析,讓你不再用錯詞

隨著全球現代社會對多樣性的日益重視與理解,關於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和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的討論已成為當代文化對話的重要一環。從日常交流到學術研究,從媒體報導到社會運動,精準且尊重地使用相關術語,不僅是有效溝通的基礎,更是促進理解與包容的關鍵。然而,這些術語,特別是其英文原文,如LGBT、Queer、Pansexual等,其背後的涵義、歷史演變與文化脈絡極其豐富且複雜,常令人感到困惑。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詳細而全面的指南,系統性地梳理與性取向相關的英文術語。我們將從釐清「性取向」、「性別認同」與「性行為」等核心概念的區別開始,深入解析LGBTQIA+每一個字母所代表的深刻意涵,並探討泛性戀、無性戀、順性別等更多元的身份標籤。此外,本文還將整合科學界(生物學、心理學)對性取向成因的最新研究,介紹金賽量表等評估工具的歷史與局限,並觸及文化、社會建構主義及宗教如何影響我們對性取向的認知。

本文的目標是成為您理解這個複雜議題的可靠嚮導,透過詳盡的資訊與清晰的結構,幫助讀者建立一個既廣泛又深入的知識框架,從而能更有同理心、更準確地參與到這個重要的全球對話之中。

核心概念釐清

在深入探討具體術語之前,必須先釐清幾個經常被混淆但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它們雖然緊密相關,但各自指向人類經驗的不同維度。

1. 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

性取向是指一個人對特定性別(或多種性別)在情感、愛戀及性慾上,一種持久且深層的吸引模式。這不僅僅是關於性行為,更是一種內在的情感與慾望的指向。美國心理學會(APA)將其定義為一種身份意識,這種意識基於這些吸引力、相關行為以及作為相關社群一員的歸屬感而形成。

關鍵特徵

  • 持久性:性取向被認為是相對穩定且恆久的,通常在童年中期至青少年早期開始顯現,並非一時的偏好或能夠隨意「選擇」的。
  • 內在感受:它核心是個人的內在吸引力、幻想與渴望,不一定會透過外在行為完全表達。

2. 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

性別認同是個人對自身社會性別的內在心理感知與認定。這種感覺可能與其出生時被指定的生理性別(Assigned Sex at Birth)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與性取向的區別

性別認同關乎「我是誰」(例如,我感覺自己是男性、女性、非二元性別等),而性取向關乎「我被誰吸引」(例如,我被男性、女性、或所有性別吸引)。一個人的性別認同並不能決定其和性取向。例如,一位跨性別女性(出生時為男性,認同為女性)可以是一位女同性戀者(被女性吸引)、異性戀者(被男性吸引)或雙性戀性別者。

相關術語

  • 順性別 (Cisgender):指性別認同與出生時指定的生理性別一致的人。
  • 跨性別 (Transgender):指性別認同與出生時指定的生理性別不一致的人的總稱。

3. 性行為 (Sexual Behavior)

性行為指的是一個人實際從事的性活動,以及其性伴侶的性別。性行為是外在的行動,它可能與個人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不一致性

一個人可能因為社會壓力、好奇心、情境因素或為了建立傳統家庭等原因,而從事與其內在性取向不符的性行為。例如,一個內心深處只對同性有吸引力的男性(同性戀取向),可能因為社會或家庭壓力而與女性結婚並發生性關係(異性戀行為)。這種情況下,他的性取向與性行為便不一致。因此,僅從性行為來判斷一個人的性取向是不準確的。

4. 性別表現 (Gender Expression)

性別表現是指一個人透過外在方式(如服裝、髮型、言行舉止、聲音等)來表達自己性別的方式。這通常與社會對「男性氣質(Masculinity)」和「女性氣質(Femininity)」的期望有關。性別表現同樣獨立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例如,一位異性戀順性別男性的穿著打扮,也可以非常陰柔。

概念 核心定義 舉例說明
性取向 持久的情感、愛戀和性吸引模式 「我被女性所吸引。」
性別認同 個人對自身性別的內在感知 「我認同自己是一名男性。」
性行為 個人實際從事的性活動 「我曾與男性發生過性關係。」
性別表現 外在的性別表達方式 「他喜歡穿裙子和化妝。」

常見縮寫與術語詳解

為了更精準地描述多元的性與性別社群,一系列的縮寫和術語應運而生,並隨著社會認知的發展而不斷演變。

1. 核心縮寫的演變:從 LGBT 到 LGBTQIA+

這個縮寫是為了涵蓋性少數同志族群而創造的,其演變反映了社群內部對更高包容性的追求。

LGBT

這是最早期也最廣為人知的版本。

  • L – Lesbian (女同性戀者):指生理和心理認同均為女性,且在情感與性慾上被其他女性吸引的人。
  • G – Gay (男同性戀者):主要指生理和心理認同均為男性,且被其他男性吸引的人。有趣的是,gay一詞的本義是「快樂的」、「色彩鮮明的」,直到19世紀才開始用來指代同性戀者。在當代,gay有時也可作為一個傘狀詞,泛指所有同性戀者(包括女性)。
  • B – Bisexual (雙性戀者):常簡稱為 Bi。指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性別(傳統上指男性和女性)感到吸引的人,也就是雙性戀。英文字根 bi- 本身就有「雙」的意思,如 bicycle(自行車)。
  • T – Transgender (跨性別者):指性別認同與出生時被指定的生理性別不符的人。這是一個總稱,涵蓋了多種跨性別經驗。

LGBTQ

在 LGBT 的基礎上增加了 “Q”。

Q – Queer (酷兒) 或 Questioning (疑性戀/探索中)

Queer (酷兒):這個詞的轉變極具代表性。它最初是帶有強烈貶義和歧視意味的詞,意為「奇怪的」、「反常的」。然而,自20世紀末期,性少數社群將其「重新挪用(reclaimed)」,賦予其正面、賦權的意義。

現在,Queer 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傘狀術語,用來指代所有非異性戀、非順性別的人,特別是那些不願被傳統二元標籤(如男/女、同性戀雙性戀等)所定義的個體。它強調對僵化性別分類的挑戰與拒絕。這種對 queer 的重新定義,賦予了 queer 全新的力量。

Questioning (探索中):Q 有時也指那些正在探索、尚未確定自己性取向或性別認同的人。這承認了身份認同是一個流動且可能需要時間探索的過程。

LGBTQIA+

這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版本,加入了更多身份認同。

I – Intersex (雙性人/間性人):指天生具有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典型二元概念的性徵(包括染色體、性腺或生殖器)的人。例如,一個人可能外觀上是女性,但體內有睪丸;或者生殖器外觀介於兩者之間。值得注意的是,雙性人是一種生理狀況,與性取向或性別認同無關,且並非所有雙性人都認為自己是lgbt群體的一員。

A – Asexual (無性戀者) 或 Ally (盟友)

Asexual (無性戀者):常簡稱為 Ace。指在不同程度上感受不到性吸引力的人。無性戀是一個光譜,有些人完全沒有性慾,有些人則在特定條件下才有。無性戀者仍然可以感受到浪漫吸引力,並渴望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

Ally (盟友):指支持並倡導LGBTQ+社群權益的順性別與異性戀者。他們是促進社會理解與平等的重要力量。

+ (Plus/加號):這個符號至關重要,它代表了所有未在縮寫中明確列出的其他性取向和性別認同。它承認了人類多元性的無限可能,確保了縮寫的開放性和未來性,避免因遺漏而造成排斥。

2. 其他重要的性取向與認同術語

除了上述縮寫,還有許多術語能更精確地描述個人的經驗。

  • Pansexual (泛性戀):Pan- 是希臘語字根,意為「全部」。泛性戀者指其情感或性吸引力不受對方的生理性別或性別認同所限制。對他們而言,吸引力可能基於人格、氣質或其他特質,而非特定性戀模式。與雙性戀相比,泛性戀更明確地涵蓋了對非二元性別、跨性別等所有性別認同的吸引。
  • Homosexual (同性戀者):這是一個較為臨床和科學的術語,homo- 意為「相同」。然而,由於這個詞在歷史上與將同性戀「病理化」的醫學論述緊密相連,許多人認為它帶有冰冷、非人情化的色彩。在日常和社交場合中,人們普遍偏好使用 Gay 和 Lesbian。
  • Heterosexual / Straight (異性戀者):Hetero- 意為「不同」。指被傳統定義下的「異性」所吸引的人。Straight 是口語中更常見的說法,中文常戲稱為「直人」。
  • Transsexual (變性人):這是一個較舊的術語,通常指已經或渴望透過醫療手段(如荷爾蒙治療、性別重置手術)來改變自己生理性別,以使其與性別認同相符的跨性別者。由於這個詞過於強調生理手術,且可能被誤用,現代更傾向於使用更具包容性的 Transgender 來指代,其中也包含了變性人。
  • Non-binary (非二元性別):一個傘狀術語,指那些性別認同不完全是男性或女性、跳脫傳統性別框架的個體。他們可能認同自己是兩種性別的結合、介於兩者之間、沒有性別(agender),或性別是流動的(genderfluid)。
  • Demisexual (半性戀):位於無性戀光譜上的一種認同。指只有在與對方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結之後,才可能感受到性吸引力的人。
  • Aromantic (無浪漫傾向):指很少或從不感受到浪漫吸引力的人。這與性吸引力是分開的,一個無浪漫傾向者可能仍然有性吸引力(例如,一位無浪漫傾向的同性戀者)。

性取向的科學視角

關於「一個人的性取向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科學界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研究。儘管確切的單一原因尚未被發現,但主流科學共識指出,性取向並非一種「選擇」,而是由生物學與環境因素複雜互動的結果,其中生物學因素的證據尤為有力。

1. 生物學因素 (Biological Factors)

大量證據表明,生物學在性取向的形成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基因 (Genetics)

  • 雙生子研究:對同卵雙胞胎(基因100%相同)和異卵雙胞胎(基因約50%相同)的研究發現,如果雙胞胎中的一人是同性戀,那麼另一人也是同性戀的機率,在同卵雙胞胎中遠高於異卵雙胞胎。這強烈暗示了基因的影響,儘管基因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
  • 基因組掃描:近年來的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發現,男性性取向與X染色體上的 Xq28 區域以及第8號染色體上的某些基因存在顯著關聯。這表明特定的遺傳變異可能在性取向發展中發揮作用。

產前激素 (Prenatal Hormones)

  • 該理論認為,胎兒在子宮內接觸到的激素水平會影響其大腦的發育,特別是與性取向相關的腦區。就像雄性激素(如睪固酮)引導胎兒分化為男性一樣,這些激素的濃度和時機也可能「編程」了大腦的性吸引模式。一些研究指出,男性同性戀者的大腦結構在某些方面與女性異性戀者更為相似,反之亦然。

出生順序效應 (Fraternal Birth Order Effect)

  • 這是性取向研究中最穩健的發現之一。研究表明,一名男性擁有的親生哥哥越多,他成為同性戀者的機率就越高。每多一位親生哥哥,機率大約增加33%至48%。
  • 母體免疫假說:對此現象最廣為接受的解釋是「母體免疫假說」。該假說認為,當母親懷上男性胎兒時,胎兒細胞中與大腦男性化相關的Y染色體蛋白(如NLGN4Y)可能會進入母體血液循環。母體的免疫系統會將這些僅存在於男性身上的蛋白質識別為「外來物」,並產生抗體。在後續懷上男性胎兒時,這些抗體可以穿過胎盤屏障,影響胎兒大腦的男性化過程,從而增加了其日後被男性吸引的可能性。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兒子是同性戀的母親,其血液中針對NLGN4Y的抗體水平顯著高於兒子是異性戀的母親。

2. 環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在遺傳學中,「環境」泛指所有非基因的影響因素。這不僅包括社會環境,也包括生物性的環境,如子宮環境。

社會環境

目前沒有任何實質性、可信的科學證據表明,一個人的性取向是由其成長經歷、撫養方式、童年性虐待或特定生活事件所決定的。過去將同性戀歸因於不健全家庭或心理創傷的性向說法,已被證實是基於偏見和錯誤資訊,並被主流專業機構所摒棄。

家長影響

家長的性取向並不會決定孩子的性取向。絕大多數同性戀者由異性戀父母撫養長大,而絕大多數由同性戀父母撫養的孩子,長大後也成為異性戀者。無論是哪種性取向的人,其成長背景都是多樣的。

3. 專業機構的聲明

世界各地的主流醫學和心理學權威機構對此有一致的看法:

  • 美國心理學會 (APA):「性取向不是一種選擇。它很可能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基因、激素和環境。近幾十年來,專家們偏向支持有生物性基礎的理論。」
  •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沒有實質性的證據支持撫養方式或童年經歷會導致同性戀取向。看來,性取向在本質上是生物性的,是由遺傳因子與早期宮內環境的相互影響決定的。」
  • 美國兒科學會 (AAP):「性取向通常在童年早期期間確立。沒有科學證據顯示不正常的撫養方式、性虐待等生活事件會影響性取向。」

評估與量化性取向

由於性取向的複雜性,科學家們開發了多種模型和量表,試圖對不同的性取向進行評估和量化。這些工具的演變也反映了我們對性取向理解的深化。

1. 評估的三大維度與困難

如前所述,評估性取向時通常會考慮三個核心維度:性吸引、性行為和性認同。這三者之間的不一致性,是準確量化的最大挑戰。

維度 定義 評估困難
性吸引力 內在的、對特定性別的慾望與幻想 難以客觀測量,完全依賴自我報告。
性行為 外在的、與他人的實際性互動 可能受社會壓力、情境等因素影響,不能完全反映內在取向。
性認同 個人對自己性取向的標籤化和歸屬感 可能隨時間改變(性別流動性),且個人可能因恐懼而不願承認真實認同。

一項基於67份研究的分析顯示,因測量維度的不同,得出的非異性戀人口比例差異巨大。通常,「曾感受同性吸引力」的人口比例最高,「曾有過同性性行為」的比例次之,而「自我認同為同性戀者或雙性戀」的比例最低。

2. 經典評估量表

金賽量表 (The Kinsey Scale)

背景:由性學家阿爾弗雷德·金賽在1948年的《男性性行為》中提出,旨在挑戰當時將性取向視為絕對二分(同性戀 vs. 異性戀)的觀念。

內容:一個從 0 到 6 的七點量表。

  • 0:絕對異性戀
  • 1:主要為異性戀,僅偶然有同性戀經歷
  • 2:主要為異性戀,但同性戀經歷多於偶然
  • 3:異性戀與同性戀傾向相同(雙性戀)
  • 4:主要為同性戀,但異性戀經歷多於偶然
  • 5:主要為同性戀,僅偶然有異性戀經歷
  • 6:絕對同性戀
  • 還有一個 “X” 等級,代表無性戀。

貢獻與批評:金賽量表的巨大貢獻在於提出了「性取向是一個連續體」的概念。但其批評也很明顯:它將異性戀和同性戀置於單一維度的兩端,意味著其中一種傾向的增加必然導致另一種的減少,這無法捕捉到兩者可以獨立共存的複雜性。

克萊因方格 (The Klein Grid)

  • 背景:由弗里茨·克萊因提出,旨在彌補金賽量表的單一維度缺陷。
  • 內容:這是一個多維度評估工具,它不僅評估性吸引和性行為,還納入了其他七個維度:性幻想、情感偏好、社交偏好、生活方式偏好以及自我認同。更重要的是,它要求被評估者分別就「過去」、「現在」和「理想」三個時間點進行評分,承認了性取向的動態性和取向多樣性。

賽爾性取向評估 (Sell Assessment of Sexual Orientation)

  • 這個更現代的評估方法,為了解決金賽量表的主要問題而設計。它最大的特點是將「對男性的吸引/行為/認同」和「對女性的吸引/行為/認同」作為兩個獨立的維度來測量。這使得一個人可以同時在兩個維度上都獲得高分(如一個自己是雙性戀的人)或都獲得低分(如無性戀),更準確地反映了現實。

文化與社會建構

性取向雖然有其深刻的生物學基礎,但我們如何理解、標籤、表達和對待它,卻深受文化與社會的塑造。

1. 文化差異

不同的文化對性與性別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在當代西方文化中,性取向主要基於「你被哪個性別吸引」。但在歷史上或在其他一些文化中,劃分的標準可能是「你在性行為中扮演的角色(主動/插入方 vs. 被動/接受方)」。例如,在古羅馬或某些拉丁美洲文化中,一個男性與另一個男性發生性關係,只要他扮演的是「插入方」角色,他的男性氣質和社會地位就不會受到質疑,他也不會被定義為「同性戀」。

2. 語言的影響

語言不僅描述現實,也在建構現實。我們用來討論性取向的詞彙,其使用場景與社會脈絡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框架。許多非西方語言中,並沒有與 gay 或 lesbian 完全對等的詞彙,因為其文化中不存在基於性取向的社會身份認同。反之,當代社會不斷創造新詞(如泛性戀、半性戀)來更好地描述新浮現的或之前未被言明的經驗。

3. 社會建構主義與酷兒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 (Social Constructionism)

以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我們今天所說的「性取向」以及「同性戀者」作為一種身份類別,並非永恆不變的自然產物,而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約18-19世紀的西方)被醫學、法律和心理學等話語「建構」出來的。在此之前,社會只關注「雞姦」(sodomy)這種行為,而非將人歸類為具有特定身份的「同性戀者」。

酷兒理論 (Queer Theory)

酷兒理論繼承並發展了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它從根本上挑戰任何固定的、本質化的身份分類,包括「同性戀」和「傳統異性戀」。酷兒理論認為,這些分類是社會權力結構的產物,旨在規範和控制人們的慾望。它倡導解構所有二元對立(男/女、同性戀/異性戀、正常/反常),擁抱慾望的流動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常見問題 (FAQ)

Q1: 性取向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選擇的?

A1: 根據目前全球主流科學界的共識,性取向並非一種個人選擇。大量證據表明,性取向是生物學因素(如基因、產前激素、大腦結構)和環境因素(主要是指生物性環境,如子宮)複雜互動的結果。沒有可靠的科學證據支持童年經歷、撫養方式或個人意志可以決定或改變一個人的核心性取向。

Q2: LGBTQIA+ 中的「+」號代表什麼?

A2: 「+」號是一個包容性的符號,代表所有未在現有字母中明確列出的性取向、性別認同和性別表現。它承認人類多元性的無限可能,並確保這個縮寫能夠保持開放性,涵蓋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認同,避免因遺漏而造成排斥。例如,它涵蓋了雙靈(Two-Spirit)、多邊戀(Polyamory)等身份。

Q3: 雙性戀 (Bisexual) 和泛性戀 (Pansexual) 有什麼不同?

A3: 這兩個詞有重疊之處,但核心區別在於對「性別」的看法。傳統上,雙性戀指對兩種或多種性別(通常被理解為男性和女性)的吸引。而泛性戀則更強調其吸引力無關乎對方的性別,明確地將非二元性別者、跨性別者等所有性別認同都包含在內。可以說,泛性戀者認為性別在他們的吸引力構成中不是一個決定性因素。最終,個人選擇哪個標籤取決於他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Q4: Transgender (跨性別) 和 Transsexual (變性人) 一樣嗎?

A4: 不完全一樣。Transgender (跨性別) 是一個廣泛的傘狀術語,指所有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被指定的生理性別不符的人,無論他們是否尋求醫療介入。而 Transsexual (變性人) 是一個較舊的、更具體的術語,通常指那些已經或打算透過醫療手段(如荷爾蒙治療或性別重置手術)來使自己身體與性別認同趨於一致的跨性別者。由於 Transsexual 過於強調手術,且在歷史上被賦予了一些醫學化的意涵,現在 Transgender 是更受推薦和廣泛使用的詞。

Q5: 使用 Homosexual (同性戀) 這個詞會冒犯人嗎?

A5: 這取決於語境。Homosexual 是一個技術上正確的臨床和科學術語。然而,由於它在歷史上與將同性戀視為一種精神疾病或病理現象的醫學論述有著緊密聯繫,這個詞會讓人感覺冰冷、客觀化,缺乏人情味。在日常社交、媒體報導或與人交流時,使用 Gay(男同性戀)Lesbian(女同性戀) 通常被認為是更溫暖、更尊重且更合適的選擇。

總結

從LGBTQIA+的每一個字母,到背後的科學爭論與文化塑造,性取向無疑是一個極度複雜且多面向的人類現象。它深刻地根植於我們的生物學基礎,同時又被我們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不斷地詮釋和定義。

本文的旅程揭示了幾個關鍵點:首先,性取向、性別認同和性行為是相互獨立的核心概念,混淆它們會導致嚴重的誤解。其次,人類的性與性別光譜遠比傳統的二元分類要豐富多彩,LGBTQIA+縮寫的持續擴展正是這一事實的生動體現。再者,壓倒性的科學共識指出,性取向並非個人選擇,其形成深受基因、產前激素等生物因素影響。最後,我們用以描述和理解性取向的語言和框架,本身就是歷史和文化的產物,值得我們持續反思。

理解這些術語及其背後的複雜性,不僅是知識上的追求,更是一種實踐。它要求我們放下預設和偏見,以開放和尊重的心態去聆聽他人的生命經驗。當我們能夠準確而有同理心地使用這些語言時,我們便為創造一個真正包容、讓每個人都能真實地活出自我、愛其所愛的友善世界,貢獻了一份至關重要的力量。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