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的信心如此軟弱?聖經教你從根本重建與神連結的信心

為何我的信心如此軟弱?聖經教你從根本重建與神連結的信心

「信心」是基督信仰的基石與核心,是連結神與人之間的橋樑,也是基督徒生命力量的源泉。然而,這個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詞彙,其真實的內涵卻遠比想像中更為深邃與豐富。許多人將信心與自信、盲從甚至是迷信混為一談,或將其簡化為一種單純的心理作用。事實上,聖經所啟示的信心,是一個植根於歷史、涉及全人(知識、情感、意志)、並在行動中彰顯的動態歷程,其最終目標是使人得著神所應許的永恆生命。

本篇文將從聖經的原始教導、系統神學的剖析,到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為您呈現一幅關於信心的完整藍圖。我們將探討信心的本質,解析一個完備的信心所具備的多重面向,學習聖經中的信心典範,並提供在信心軟弱時如何尋求恢復的指引。盼望透過這次深度的探索,能幫助每一位讀者建立更堅實、更活潑的信心,從而在人生的各種境遇中,經歷神的大能與同在。

什麼是信心?——超越自信與迷信的定義

在探討如何建立信心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信心」的真正意義。

聖經的經典定義

《希伯來書》為信心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 11:1)。這句話揭示了信心的兩個核心特徵:

  • 1. 所望之事的實底(確證、保證):信心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對於我們所盼望的救恩、永生與神的應許,信心本身就是這些事必將實現的保證與實質基礎。
  • 2. 未見之事的確據(可靠的證據):對於肉眼不能看見的屬靈實體,如神作為創造者的存在、基督的復活、將來的審判等,信心是我們心靈的眼睛,為我們提供了確實無疑的證據。

信心、自信與迷信的區別

  • 信心 vs. 自信(Confidence):今日社會常說的「有信心」,多半指的是「自信」,即相信自己的能力、判斷或資源。這種信心的根基是「自我」。而基督教的信心(Faith),其對象並非自己,而是客觀存在的獨一真神與主耶穌基督。它的基礎是「神」,是對祂的大能、智慧與信實的全然信靠。
  • 信心 vs. 迷信(Superstition):迷信是閉上眼睛,盲目地接受缺乏真理基礎的事物。它往往源於恐懼或無知。相反地,基督教的信心並非盲從,而是「出黑暗,入光明」的過程。它建立在神透過聖經所啟示的真理知識之上,是聖靈光照人心的結果,這福音的價值正在於此。

信心的神學本質

從神學角度看,信心並非人天然擁有的品德,而是聖靈在人心中工作所結出的果子,是神所賜的恩典。有一個對英文「FAITH」的詮釋,精準地表達了其內涵:

Forsaking All I Trust Him. (棄絕我的一切,而完全信靠祂。)

這句話的核心是「棄絕自我,轉向神」。因此,聖經說:「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裏麼?」(哥林多後書 13:5)。這表明,基督住在我們裡面,就是我們信心的源頭與本質。信心不是我們擁有什麼,而是「誰」住在我們裡面。

完備信心的五個基本面向

根據神學家大衛・鮑森(David Pawson)的分析,一個整全、能引向救贖的信心,包含以下五個不可或缺的面向,這些都是信仰的重要原則:

1. 歷史的信心(Historical Faith)

信心並非空中樓閣,而是牢牢地建立在客觀、可查驗的歷史事實之上。聖經本身就是一部救贖歷史的記錄,其核心是主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被釘十字架、死亡、埋葬與復活。這些事情真實地發生在時空之中,是神介入人類歷史的巔峯。相信這些事實及其背後的意義——耶穌為世人的罪付上代價,並戰勝死亡——是信心的第一步。

2. 個人的信心(Personal Faith)

僅僅在理智上同意歷史事實,並不足以構成救贖的信心。一個人可以背誦使徒信經,卻未曾與神建立真實的個人關係。信心必須從「頭腦的認知」深入到「心靈的委身」。這意味著從相信「耶穌是世界的救主」進到相信「耶穌是我的救主」。新約聖經偏愛使用動詞「相信(believe)」,而非名詞「信心(faith)」,正是在強調這是一個主動的、個人的信靠與交託的行動。

3. 言語的信心(Verbal Faith)

內在的信心需要透過外在的言語來承認與宣告。「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羅馬書 10:9)。這種承認有兩個對象:

  • 向上帝承認:直接呼求耶穌的名,承認祂的主權,是向神表達信心的行為。
  • 向他人承認:在眾人面前告白與基督的關係,是見證的行動,也是主所要求的。這樣的告白使個人的信仰公開化,也鞏固了自身的信心。

4. 實踐的信心(Practical Faith)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各書 2:26)。這句話點明瞭信心必須有行動來證明。保羅與雅各並無衝突,他們都同意,能拯救人的是「付諸行動的信心」。

信心不只是接受真理,更是按照神的誡命去行事。如同耶利哥城旁的瞎子,他不只相信耶穌,更「呼叫」、「越發喊叫」,並在耶穌詢問時「具體祈求」,最終聽見主說「你的信救了你」;又如患血漏的婦人,她不只相信,更採取行動,「來到耶穌背後,摸祂的衣裳繸子」。這些行動印證了他們內心的信心,並啟動了神蹟。

5. 持續的信心(Continuous Faith)

信心不是一次性的衝動,而是一條需要用一生來行走的道路。它是一種持續的信實與忠誠。亞伯拉罕與他的妻子撒拉,便是在漫長的等待中,持守對神應許的信心。《哈巴谷書》宣告「義人因信得生」(哈巴谷書 2:4),這裡的「信」,在原文中帶有「忠實、堅定不移」的含義。

這意味著,被神看為義的人,將因著對神持續的忠誠而在審判中存活。《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勉勵信徒要「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希伯來書 12:1),這正是對信心持續性的最佳註解。

聖經中關於信心的重要經文

聖經充滿了關於信心的教導和實例,以下整理了一些關鍵經文,幫助我們加深理解。

主題 經文出處 內容
信心的重要性 希伯來書 11: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信心的能力 馬可福音 9:23 「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信心的果效 約翰一書 5:4 「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
信心的來源 羅馬書 10:17 「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信心的試煉 雅各書 1:2-3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
信心的宣告 羅馬書 10:10 「因為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

信心的挑戰與恢復

在信仰的道路上,我們難免會遇到信心軟弱、冷淡的時刻。瞭解其原因並找到恢復的途徑至關重要。

失去信心的原因

  1. 不法之事的增多:「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馬太福音 24:12)。當教會與社會偏離神的道,追求世俗知識、個人榮耀而非高舉基督時,信徒就得不到生命的供應,信心自然會冷淡。
  2. 愛世界的心:「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約翰一書 2:15)。對肉體情慾、眼目情慾和今生驕傲的貪戀,會侵蝕我們對神的愛,使信心失去根基。
  3. 屬靈的乾旱:「我降雨在這城,不降雨在那城……無雨的就枯乾了。」(阿摩司書 4:7)。當我們遠離神,不尋求聖靈的作工時,就會經歷屬靈的乾旱,生命枯萎,信心也隨之消亡。

如何恢復失去的信心

  1. 尋求神的聲音:主耶穌應許:「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翰福音 16:13)。恢復信心的關鍵在於重新回到神話語中,聆聽聖靈的聲音,尋找神在當下的帶領與作為。
  2. 主動祈求與尋找:「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馬太福音 7:7)。信心不是被動等待,而是主動的尋求。要以迫切的心向神禱告,承認自己的軟弱,並具體地祈求信心的加增。
  3. 跟隨羔羊的腳蹤:「羔羊無論往哪裏去,他們都跟隨他。」(啟示錄 14:4)。將眼光從環境和自我身上挪開,重新定睛在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身上。順服神今天的作工,接受祂新的光照,是讓信心活過來的祕訣。

第五部分:信心與理性的關係

信心與理性之間的關係,是神學上一個重要的議題。歷史上主要有三種觀點:

  • 1. 理性先於信心(多馬主義):認為部分信仰真理,如神的存在,可以透過理性邏輯來證明。理性是通往信心的階梯。
  • 2. 信心先於理性(奧古斯丁主義):認為人必須先相信,才能真正理解(「我信,為了要明白」)。信心為理性開了一扇窗,使其能看見屬靈的真理。
  • 3. 信心與理性對立(特土良主義/信心論):認為信仰是非理性的,甚至有時是反理性的。理性的邏輯無法觸及信仰的奧祕。

然而,從聖經整體的啟示來看,信心與理性並非敵人。神既是創造萬物、賦予人理性的神,也是啟示自己、賜下信心的父神。兩者都源於祂。沒有理性的信心容易流於盲動與狂熱;而沒有信心的理性,則無法窺見屬靈世界的真實與榮美。在一個健全的基督徒生命中,信心與理性應是相輔相成、和諧共存的,共同引導我們認識並敬拜這位又真又活的神。

常見問題 (FAQ)

Q1: 信心和自信有什麼不同?

A1: 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對象。自信的對象是「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判斷。信心的對象是「上帝」,信靠祂的屬性(如信實、大能、慈愛)與應許,即使在自己完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

Q2: 真正的信心是否意味著不能有任何懷疑?

A2: 並非如此。聖經中許多信心偉人都曾有過懷疑的時刻(如施洗約翰)。關鍵在於,即使在懷疑中,我們仍然選擇轉向神、向祂呼求,而不是轉向世界或放棄信仰。一位父親曾對耶穌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馬可福音 9:24),這正是帶著懷疑的真實信心表現。使徒保羅也提醒提摩太要持守「無偽的信心」。

Q3: 如果我的信心很小,上帝還會垂聽我的禱告嗎?

A3: 絕對會。耶穌說,信心若像一粒芥菜種(當時人眼中最小的種子),都能移山(馬太福音 17:20)。重點不在於信心的「量」,而在於信心的「質」與「對象」。即使是微小的信心,只要是真實地投向耶穌,祂都看為寶貴並樂意回應。

Q4: 聖經中「因信稱義」是什麼意思?

A4: 「因信稱義」是保羅神學的核心。它指的是一個人被上帝宣告為「義」(無罪、被接納),其根據「不是」因為他遵守律法或有好行為,而「單單是」因為他相信主耶穌基督的救贖工作。這是一個地位上的改變,是神因其大愛白白的恩典,人唯獨藉由信心來領受。

Q5: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操練並增強我的信心?

A5: 增強信心有幾個途徑:

  • 1) 勤讀神的話:因為「信道是從聽道來的」。
  • 2) 恆切禱告:在禱告中將你的需要、軟弱和感恩都告訴神,學習信靠祂的回應。
  • 3) 付諸行動:在小事上順服神的帶領,每一次順服的行動都會增強你的信心。
  • 4) 團契生活:與其他基督徒分享、代禱,從別人的見證中得著激勵。
  • 5) 數算恩典:回顧神過去在你生命中的作為,這會鞏固你對祂未來的信心。

總結

信心是一場偉大的旅程,它始於上帝恩典的呼召,植根於耶穌基督的救贖歷史,並透過我們個人全心的信靠、言語的宣告、生活的實踐和持續的忠誠來展現。它不是一種靜態的資產,而是一種動態的關係;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意志的抉擇和生命的態度。

真正的信心,能夠讓我們在風浪中看見掌管風浪的主,在曠野中經歷天降的嗎哪,在巨人面前宣告「靠著上帝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願我們都能不斷深化對信心的認識,操練在凡事上信靠神,好叫我們的生命,能成為「信」的見證,蒙神喜悅,並榮耀祂的聖名。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