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際知名導演張藝謀執導,好萊塢巨星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以飾演「蝙蝠俠」聞名)領銜主演的戰爭史詩電影《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是2011年華語影壇的重量級作品。
影片以1937年日軍侵佔南京後的煉獄慘狀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原本毫不相干的人——一個偽裝的美國神父、一群教會女學生、以及十四位秦淮河畔的風塵女子——在生死存亡之際,於一座天主教堂內共同演繹的一段關於犧牲、救贖與人性光輝的悲壯故事。本文章將深入解析電影的劇情、製作背景與國際評價,探討其與原著小說的差異,並追溯其背後那段更為沉重與震撼的真實歷史。
一、電影劇情深度解析:絕境中的抉擇
電影的故事始於1937年12月南京城破之時,全城陷入日軍慘無人道的屠戮。美國入殮師約翰·米勒(克里斯汀·貝爾飾)為錢財來到南京的一座天主教堂,準備為剛去世的神父入殮。他誤打誤撞地遇上了一群正在躲避日軍追殺的教會女學生。不久,十四名秦淮河的妓女也翻牆闖入,尋求庇護。
兩個身份、背景、氣質截然不同的女性群體在教堂的封閉空間內,因生存資源和生活習慣的差異爆發了尖銳的衝突。女學生們鄙夷妓女的放浪形骸,而妓女們則嘲諷學生的不諳世事。在這混亂的局面中,唯一的成年男性約翰,起初是個只想著喝酒和撈錢的痞子酒鬼,但在目睹了日軍衝入教堂肆意破壞並殺害無辜學生的暴行,以及隸屬精銳教導總隊的中國軍人李教官(佟大為飾)為引開日軍而英勇犧牲的壯舉後,他內心的人道主義精神被喚醒。他穿上神父袍,決心利用自己外國人的身份,守護這群無助的女性。
故事的轉折點在於日軍長谷川大佐以邀請女學生前往軍中慶功會演唱聖歌為名,實則意圖將她們佔為己有。所有人都明白這是一條死亡之路。在絕望之際,以玉墨(倪妮飾)為首的妓女們做出了驚人的決定:她們願意代替女學生們去赴這場「死亡之約」。這個決定震撼了所有人,也消弭了兩個群體間所有的隔閡。
在影片的結尾,約翰利用自己殘存的化妝技巧,將這十二位風塵女子和自願加入的男僕喬治,精心打扮成女學生的模樣。她們換上樸素的學生裝,剪去嫵媚的長髮,在告別的《秦淮景》歌聲中,毅然登上了日軍的卡車。而真正的女學生們,則在約翰的掩護下,藏在卡車的夾層中,成功逃出了已成地獄的南京城。電影以女學生孟書娟的回憶視角作結,其命運獲救的畫面與那十三位替代者的未知結局形成強烈對比,留給觀眾一個沉重而無言的想像空間。
二、製作、票房與國際迴響
《金陵十三釵》的製作歷時四年,投資巨大,預算高達9400萬美元(約6億人民幣),是當時中國電影史上投資最高的作品。張藝謀導演邀請了好萊塢頂尖的戰爭特效團隊和奧斯卡得主克里斯汀·貝爾加盟,其目標顯然是面向全球市場。
票房成績:
影片於2011年12月在中國大陸上映後,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上映僅15天票房便突破4.5億人民幣,最終總票房超過6.1億人民幣,榮登2011年度華語電影票房冠軍。在香港地區也取得了近千萬港幣的票房。
評價與迴響:
在華語地區,影片獲得了普遍的好評,在豆瓣網上獲得8.0的高分,許多觀眾認為電影的畫面與劇照都極具藝術感染力。然而,在國際上,影片的評價則呈現兩極分化。在影評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上,其新鮮度僅為41%。部分西方影評人的看法是電影的敘事過於煽情,戰爭場面雖具備好萊塢水準,但在刻畫人性上,有時流於刻板印象,甚至有批評聲音指其再次運用了張藝謀電影中常見的「東方情色奇觀」。不過,克里斯汀·貝爾與新人演員倪妮的表演普遍獲得了讚譽。
主要獎項與提名
頒獎典禮 | 獎項 | 名單 | 結果 |
第69屆金球獎 | 最佳外語片 | 《金陵十三釵》 | 提名 |
第六屆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新演員獎 | 倪妮 | 獲獎 |
第六屆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電影 | 《金陵十三釵》 | 提名 |
第六屆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導演 | 張藝謀 | 提名 |
第六屆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編劇 | 劉恆、嚴歌苓 | 提名 |
第六屆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原創音樂 | 陳其鋼 | 提名 |
第六屆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造型設計 | 張叔平 | 提名 |
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 優秀劇情片獎 | 《金陵十三釵》 | 獲獎 |
第21屆上海影評人獎 | 最佳女演員 | 倪妮 | 獲獎 |
三、電影與原著小說的深刻差異
電影改編自作家嚴歌苓的同名小說,但在情節和結局上做出了重大調整。其中最核心的差異在於對「十三釵」命運的處理。
電影採用了開放式結局,為觀眾保留了一絲希望。而原著小說則無比殘酷和直白地揭示了她們的悲慘下場。根據小說的描述,赴約的當晚,就有兩位女人因激烈反抗被日軍當場虐殺。其餘的人則被送往各處的慰安所,在接下來的兩、三年中,她們或因不堪受辱而死,或因疾病纏身而亡,或在逃跑中被殺害。
小說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是主角玉墨。她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和隱忍,在充當中低階軍官的專屬玩物中苟活了三年,最終找到機會逃出。但當多年後,成年的書娟在戰後審判法庭上再次見到她時,玉墨的容貌已因創傷而大變,並且她堅決否認自己的過去,不願再承認過往的身份關係,選擇以一個全新的身份活下去。
電影的改動,顯然是為了平衡藝術的殘酷性與觀眾的接受度,將故事的焦點從個體命運的徹底毀滅,轉移到犧牲精神的頌揚和人性光輝的瞬間。
四、故事背後的真實歷史:南京安全區的守護者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情節雖為虛構,但其創作靈感卻源於南京大屠殺期間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事實上,電影中西方人保護中國難民的情節,正是對當年「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藝術致敬。
1937年冬,南京淪陷前夕,各國使館紛紛撤僑。然而,有24名西方人(其中15人為美國傳教士)毅然選擇留下,組成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他們在南京城西北角劃定了一塊以中山路、山西路、漢中路與西康路為邊界的區域,設立了25個難民收容所,庇護了約25萬中國難民。而在安全區裡面,委員會的核心人物包括:被選為主人的德國西門子公司代表約翰·拉貝(John Rabe),以及金陵大學的美籍教授貝德士(M.S. Bates)、史邁士(Lewis S. C. Smythe)等人。
而小說與電影的直接靈感來源,則是當時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教務主任——美國女傳教士明妮·魏特琳(Minnie Vantrin),她早年曾在合肥創辦女子中學,對中國女子教育貢獻甚大。在她的日記《魏特琳日記》中,詳細記載了日軍的暴行。其中一則記錄提到,1937年12月24日,一名日本高級軍官要求她從一萬名難民中挑選出100名妓女,並以這項安排可以讓士兵不再騷擾良家婦女作為虛假的廣告宣傳。最終,日軍從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強行擄走了21名婦女。這段記載,無疑是《金陵十三釵》故事最原始的雛形,她們的命運成為這場大屠殺中無數女性悲劇的縮影。
此外,同樣留守南京的美國牧師約翰·馬吉(John Magee),冒著生命危險,用一台16毫米攝影機拍下了日軍暴行的唯一動態影像。這些珍貴的膠片由基督教青年會的喬治·費奇(George Fitch)藏在大衣襯裡,九死一生地帶出南京,最終成為揭露日軍罪行的鐵證。
在南京城外,丹麥人貝恩哈爾·辛德貝格(Bernhard Arp Sindberg)在江南水泥廠建立了另一個難民營,他利用一面巨大的丹麥國旗作為庇護,保護了超過三萬名難民,並協助抗日名將廖耀湘成功渡江。
這些國際友人在戰爭結束後,多人出席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為南京大屠殺作證,他們的記錄、證詞與影像圖檔成為審判日本戰犯的有力證據。他們是那段黑暗歷史中,中國人民真正的朋友與「守護神」。
常見問題 (FAQ)
Q1: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嗎?
A1: 電影情節是虛構的,但其靈感來自於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真實歷史事件。特別是美國女傳教士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的日記,她記載了日軍強徵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學生充當慰安婦的事件,這成為小說和電影的核心靈感。電影中保護難民的西方人角色,也對應了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成員。
Q2: 電影中十三釵最後的结局是什麼?
A2: 電影採用了開放式結局。我們只看到她們代替女學生們,登上了前往日軍慶功宴的卡車,生死未卜。而約翰神父則成功帶著女學生們逃出了南京城。這種處理方式保留了一絲希望,同時也留給觀眾無限的想像空間。
Q3: 原著小說的結局和電影有什麼不同?
A3: 原著小說的結局遠比電影殘酷和明確。書中交代,前往日軍軍營的十三人中,有兩人當晚因反抗被殺,其餘的人被送往慰安所,在幾年內相繼病死或被殺害。只有主角玉墨一人,在忍辱負重三年後成功逃出,但已容貌盡毀、不願再承認自己的過去。
Q4: 飾演男主角的克里斯汀·貝爾是哪國人?
A4: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克里斯汀·貝爾是英國威爾斯人。電影在演員介紹時曾誤植其國籍為「美國」。
總結
《金陵十三釵》不僅是一部製作精良、場面宏大的戰爭電影,更是一面映照歷史與人性的多棱鏡。它用一個虛構的、充滿戲劇張力的故事,迫使觀眾去直面南京大屠殺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儘管影片在國際上引發了一些爭議,但它成功地將一段沉重的民族記憶,以一種極具情感衝擊力的方式呈現在全球觀眾面前。
電影中十三位女性的抉擇,雖然並非史實,但她們身上所展現出的捨生取義的勇氣與尊嚴,恰恰是對那段歷史中無數普通中國人以及那些無私援助的國際友人的精神寫照。它提醒著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深淵,人性的光芒也從未曾完全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