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都說你怪,你敢不敢上路?《游牧人生》中的選擇與勇氣

當全世界都說你怪,你敢不敢上路?《游牧人生》中的選擇與勇氣

在現代社會的繁華與喧囂中,有一羣人選擇告別傳統的安居生活,駕著他們的廂型車,駛向廣袤無垠的美國西部,成為新時代的游牧者。他們的故事,被華裔女導演趙婷(Chloé Zhao)細膩地搬上大銀幕,成就了榮獲多項國際大獎的電影——《游牧人生》(Nomadland)。這部由探照燈影業發行的電影不僅是一場視覺上的壯遊,更是一次深刻的靈魂叩問,引領我們反思「家」的定義、失去與存在的意義。

一場始於失落的旅程

《游牧人生》改編自美國報導文學作家潔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的同名書籍,故事背景設定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內華達州一座因石膏工廠倒閉而沒落的企業小鎮,這個企業小鎮經濟的崩解是故事的開端。女主角族芬恩(由奧斯卡獎影后法蘭西斯麥朵曼飾演)在丈夫離世、工廠關閉後,失去了一切熟悉的憑藉。

於是,她將所有家當搬上一輛破舊的露營車,化名「先鋒」,毅然踏上了一段沒有終點的公路之旅。她以車為家,成為一名車居族,四處打零工維生,在路上與形形色色的游牧者相遇,學習生存技能,也重新尋找生命的歸屬,展開她的現代游牧人生。

劇情深探:在漂泊中拼湊完整

電影的核心圍繞著芬恩的游牧生活展開。2011年,隨著美國石膏公司關閉內華達州帝國鎮的工廠,這個因工廠而生的小鎮也隨之衰亡。經濟崩垮後,芬恩不僅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摯愛的丈夫波。雙重打擊下,她選擇了一種極具勇氣卻也充滿挑戰的生活方式。她變賣家產,購置了一輛廂型車,開始了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游牧生活。

她的第一份臨時工是在亞馬遜的物流中心。在這裡,她遇到了同為游牧族琳達,並在她的邀請下,前往位於亞利桑那州的沙漠營地。這個由鮑勃.威爾斯創立的營地,是游牧社羣的避風港,大家在此交流互助,分享在路上的生存智慧。起初猶豫的芬恩,在寒冷天氣的驅使下,最終選擇加入。在這裡,她學會了許多實用的技能,也結識了對她抱有好感的大衛。

旅程中,芬恩的露營車遭遇爆胎,幸得營友史汪奇的幫助。依史汪奇是一位罹患癌症、時日無多的長者,她選擇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駕車橫跨美國數個大州前往阿拉斯加,親眼目睹自然的奇觀,而非在醫院中等待終結。史汪奇的堅韌與豁達,深深地影響了芬恩。

芬恩也曾在惡地國家公園擔任營地主理人,並再次遇見大衛。大衛的熱情追求讓芬恩感到迷惘。當大衛因病需要手術時,芬恩前往探望,並鼓勵他修復與兒子的關係。大衛希望芬恩能與他一同安定下來,但芬恩最終選擇了繼續漂泊。

這段旅程中,芬恩也曾因車輛故障而向妹妹求助。儘管妹妹無法完全理解她的選擇,卻給予了尊重與支持。芬恩也遇到了年輕的游牧者德瑞克,並將自己結婚時背誦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贈予他,鼓勵他維繫與女友的感情。

她探望了已回歸家庭生活的大衛,感受到了傳統家庭的溫暖,但那樣的安穩終究不屬於她。在一夜輾轉難眠後,她選擇在黎明前悄然離去。

電影的結尾,芬恩回到了最初的亞馬遜營地,聽聞了史汪奇的死訊,並與其他營友一同悼念。她向鮑勃分享了與亡夫的愛情故事,鮑勃也坦露了兒子自殺的傷痛。他堅信,在路上的人們,從無真正的永別,因為他們總會再次相遇。最終,芬恩重返已成廢墟的帝國鎮,在空無一人的工廠和故居中,回味著過去的點滴。然後,她再次發動引擎,駛向未知的遠方。

演員與製作:真實與虛構的交織

《游牧人生》最獨特之處,在於其半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除了法蘭西斯麥朵曼和大衛.史崔森等專業演員,片中許多角色皆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游牧族。導演找來現實中的游牧族琳達梅依史汪奇以及鮑勃威爾斯參與演出,擔任這位新的游牧族芬恩的良師兼益友。他們在鏡頭前,展現的是自己真實的生活與感悟,為電影注入了無可比擬的真實感與生命力。

榮獲奧斯卡獎的影后法蘭西斯麥朵曼的演出更是本片的靈魂。2017 年,她在讀完原著後深受感動,便買下電影改編權。為了完美詮釋芬恩這個角色,她在開拍前,親自開著改裝貨車,在美國各地打工,體驗了數月的公路生活。她的表演褪去了所有技巧,呈現出一種近乎素顏的真實,讓觀眾彷彿跟隨著一位老友,共同經歷這段旅程。她的演出,不是扮演,而是成為。

主要演員 飾演角色
法蘭西絲.麥朵曼 (Frances McDormand) 芬恩 (Fern)
大衛.史崔森 (David Strathairn) 大衛 (David)
琳達.梅 (Linda May) 琳達 (Linda)
史旺奇 (Swankie) 史旺奇 (Swankie)
鮑勃.威爾斯 (Bob Wells) 鮑勃 (Bob)

導演趙婷這是她的第三部長片,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充滿詩意的鏡頭語言,捕捉了美國西部壯麗而蒼涼的自然風光。廣角鏡頭下,惡地、草原、森林與海岸,不僅是地理景觀,更是主角內心世界的投射。這種將人物情感融入宏大自然景觀的拍攝手法,營造出一種既孤獨又充滿力量的氛圍,讓整部電影如同一首低迴動人的視覺詩篇。

迴響與榮譽:橫掃全球的肯定

《游牧人生》自 2020 年在威尼斯影展首映並一舉奪得最高榮譽金獅獎後,便在全球各大影展及電影獎項上勢如破竹,獲得了壓倒性的好評。

主要獲獎紀錄:

第93屆奧斯卡獎

  • 最佳影片
  • 最佳導演 (趙婷)
  • 最佳女主角 (法蘭西絲.麥朵曼)

第78屆金球獎

  • 最佳劇情類影片
  • 最佳導演 (趙婷)

第74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影片
  • 最佳導演 (趙婷)
  • 最佳女主角 (法蘭西絲.麥朵曼)
  • 最佳攝影

第26屆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 最佳影片
  • 最佳導演
  • 最佳改編劇本
  • 最佳攝影

2020年威尼斯影展

  • 金獅獎

2020年多倫多國際影展

  • 觀眾票選獎

趙婷憑藉此片,成為史上第二位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的女性,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裔女性導演,創造了歷史。然而,這份榮耀背後也伴隨著爭議。由於她過往的一些言論,電影在中國大陸的上映計劃受阻,相關資訊在網路上遭到屏蔽,引發了廣泛討論。

主題與金句:獻給所有孤獨的靈魂

《游牧人生》觸及了多個深刻的社會與個人議題,它不僅僅是關於金融危機下的底層悲歌,更是一場關於哀悼、療癒與自我追尋的旅程,許多觀眾在看完官方預告後便深受吸引。

經典臺詞:

– 「我不是無家者,我只是沒有房子。」(I’m not homeless, I’m just houseless.)

這句臺詞是全片的核心精神,清晰地界定了游牧族對「家」的理解。家並非物理空間的居所,而是一種心靈的歸屬感。

– 「別人都覺得你怪,但那是因為你比別人勇敢。」

這句話點出了社會主流價值觀與個人選擇之間的衝突。選擇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需要非凡的勇氣。

– 「沒有所謂的永別,這些在路上遇見的人,總有一天我們都會再相見。」(There’s no final goodbyes. 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

這是游牧社羣獨特的告別方式,充滿了希望與宿命感,也道出了生命中聚散離合的本質。

– 「同情心打破人類之間的所有藩籬,令人將心比心,別人的痛苦等於自己的痛苦,大家彼此交融、互相承擔。」
這是導演趙婷在獲獎時引述的話,也體現了電影所傳達的人文關懷。

常見問題 (FAQ)

Q1: 《游牧人生》是真實故事嗎?

A1: 電影改編自文學作家潔西卡布魯德的同名非虛構報導文學《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書中記錄了 2008 年金融海嘯後,許多美國中老年人因經濟困境而選擇以車為家的真實生活。電影中的主角芬恩是虛構人物,但她所遇到的許多人,如琳達梅依、史汪奇、鮑勃威爾斯,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當代游牧者,他們在片中扮演自己。

Q2: 導演趙婷是誰?

A2: 趙婷是一位在北京出生,後在英國和美國接受教育的華裔電影導演 Chloé Zhao。在《游牧人生》這部長片之前,她已憑藉《哥哥教我唱的歌》和《重生騎士》等作品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游牧人生》讓她一舉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的亞裔女性,也是繼李安、奉俊昊後,第三位獲此殊榮的亞洲導演。

Q3: 為什麼這部電影在中國大陸被禁止上映?

A3: 儘管《游牧人生》最初在中國大陸獲得正面報導,並計劃上映,但隨後導演趙婷過往接受外媒採訪時的一些言論(例如曾表示「中國是一個充滿謊言的國家」)被部分網民翻出,引發了強烈的民族主義反彈。事件發酵後,電影的相關資訊在中國大陸的社羣媒體和電影評分網站上遭到屏蔽,原定的上映計劃也被撤銷。

總結:一趟駛向內心自由的旅程

《游牧人生》是一部難以用傳統劇情片框架定義的電影。它捨棄了戲劇性的轉折和強烈的情感衝突,以一種近乎平靜的姿態,緩緩地將觀眾帶入一個真實而陌生的世界。電影沒有刻意美化游牧生活的艱辛,也沒有過度渲染其浪漫,而是以一種中立而溫柔的視角,平實地呈現了這種車居族的生活方式樣貌。

對於芬恩而言,這趟旅程始於失去,卻在漂泊中找到了另一種形式的完整。她的露營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承載著回憶、情感與全部生活的「家」。她所追求的,或許不是一個固定的居所,而是一種內心的自由——一種可以隨時上路,隨時告別,也隨時與世界連結的自由。

如果你也曾感到心碎、失落、迷惘,或曾深深地愛過,《游牧人生》或許能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角落。它是一部獻給所有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孤獨,卻依然勇敢前行的靈魂的電影。它告訴我們,家不一定在一個地方,有時,家就在路上。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