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退場」是最終目標:「遠山呼喚」如何創造一個能真正留下來的教育系統?

當「退場」是最終目標:「遠山呼喚」如何創造一個能真正留下來的教育系統?

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教育是一件奢侈品。對許多偏鄉孩子而言,他們的人生似乎早已被貧窮與匱乏的環境所註定。然而,一個源自台灣的國際教育組織——「遠山呼喚」(Calls Over Ridges),正致力於改變這一切。

他們不單純給予物資,而是深入當地,用一套獨特的教育系統,以「退場」為最終目標,將主導權交還給當地人社群。本文將深入探討遠山呼喚的緣起、核心理念、在各國的實踐,以及其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爭議,呈現一個完整而多面向的組織內容與樣貌。

緣起:從一場地震到一個堅定的承諾

遠山呼喚的故事始於2015年4月的尼泊爾7.8級大地震。當時仍是大學生的創辦人林子鈞,因高中時期曾至震央廓爾喀(Gorkha)擔任志工,對那片土地懷有深厚情感。眼見災情慘重,當地出現大規模輟學潮,男孩走入工地,女孩面臨童婚,他毅然在台灣發起募款,並號召志工們重返災區。

初期的援助是緊急的、資源導向的。然而,團隊很快發現,短期的物資投入與硬體建設,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們看見國際組織捐贈的全新圖書,因當地師生缺乏閱讀習慣與管理能力,而被鎖在校長辦公室積灰塵;新建的教室,可能因沒有老師願意前來而閒置。在地居民向他們談及學校時,紛紛疑惑地指向遠方,稱它為「那座山」,學校竟只是一個模糊的名詞。這些現象讓子鈞與共同創辦人蔡宛庭深刻體悟到,唯有長期、系統性的教育計畫深耕,才能真正扭轉世代貧窮的循環。

這份體悟帶來了一個關鍵的轉捩點。團隊決定停止舉辦能快速籌措資金的短期志工隊,因為這種模式與他們追求「長期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馳。儘管這意味著切斷了當時唯一的財源,但這個痛苦的抉擇,卻為遠山呼喚的重生奠定了基礎。2017年,遠山呼喚在台灣正式立案,從一個年輕人的學生專案,轉型為一個目標明確、理念清晰的非營利組織,踏上了一條更艱難卻更具意義的道路。

核心理念與方法論:以退場為目標的「教育種植系統」

遠山呼喚的運作核心,並非無止盡的援助,而是秉持「以退場為目標」的理念,創造「留得下來」的教育系統改變。他們相信,真正的永續,是讓在地社群能做到這樣的事情,擁有創造改變的力量。為此,他們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教育計畫。

1. 在地教育種植系統 (Education Planting System)

這套系統涵蓋「就學基礎」與「優質教育」兩大面向,旨在全面性地翻轉教育環境。

就學基礎:

  • 營養午餐計畫: 團隊發現,營養不良是導致學童出席率不穩、學習成效低落的主因。因此,他們在2021年成立「亞洲營養教育基金」,將營養午餐定為教育的「前導專案」。他們建立在地食材供應鏈,讓經濟效益留在當地;聘請營養師設計菜單;協助學校建立中央廚房;並培訓在地廚師,創造在地就業機會。此舉不僅解決了孩子的飢餓問題,更顯著提升了到課率。
  • 教育資金補助: 透過獎助學金和長期追蹤,幫助經濟弱勢、高輟學風險的孩子們的就學機會,能夠穩定完成學業。

優質教育:

  • 學習資源擴充與師資培訓: 他們不只是捐贈硬體,更重視「軟體」的建立。例如,他們不僅建立圖書館,更舉辦查字典比賽、推動閱讀心得分享,從根本培養老師與學生們的閱讀習慣。他們也為偏鄉教師提供培訓與額外補貼,提升教學品質並鼓勵他們留下。
  • 課後輔導與技職探索: 針對學童的學科弱點進行補救教學,並開設技職輔導課程,讓孩子們提早認識職業環境,培養一技之長,看見未來更多的機會與實現夢想的可能性。
  • 親職參與: 團隊意識到,家長的觀念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他們透過舉辦親職講座,邀請成功案例分享,將學校打造成社區交流中心,讓家長成為孩子教育路上最重要的推手。

2. 培育在地青年領袖

遠山呼喚最核心的理念是「退場」。他們在尼泊爾、菲律賓等地積極招募與培訓當地青年,成立屬於當地人的NGO。從專案設計、執行到募款,台灣總部扮演著初期的引導者與資源連結者,這整個計畫的最終目標是讓他們將主導權完全交棒,讓在地的力量實現永續的教育影響力。

影響力與國際拓展

八年多來,遠山呼喚的足跡從尼泊爾,拓展至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其影響力具體展現在以下數據:

服務項目 累計數據
服務孩童數 7,680+ 位
推動專案數 11+ 件
合作學校/學習中心數 50+ 間
供應營養午餐數 907,861+ 份
經營圖書館數 8+ 座
培訓教師數 104+ 位
  • 尼泊爾: 從震央廓爾喀出發,陸續拓點建立新的服務據點,直至聖母峰山腳的吉里鎮與喀吉丹巴。他們為偏遠地區的孩子推動校車專案,將2小時的上學路縮短為15分鐘;更令人振奮的是,他們服務的第一批小朋友,如今已有順利進入首都大學就讀的案例。
  • 菲律賓: 2021年,強颱重創夏爾高島,遠山呼喚複製尼泊爾經驗,在此地展開群島教育計畫,進行校園重建、營養午餐、校船與閱讀專案,為災區孩子搶回教育權。
  • 馬來西亞: 在東馬沙巴邊境,團隊遇見了一群「不存在的孩子」——無國籍兒童。這些居民沒有公民權,無法享有教育與醫療等基本人權。遠山呼喚與在地NGO合作,展開教育行動,為他們開設教育專案,並推動魚菜共生計畫改善營養狀況。

挑戰與爭議:非營利組織的誠信考驗

儘管成果豐碩,遠山呼喚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2023年底,前菲律賓計畫負責人簡嘉信先生在《獨立評論@天下》發表文章,對組織的募款論述、財務使用與內部治理提出質疑,引發了公眾的廣泛討論。

  • 被簡化的貧窮論述: 批評者指出,遠山呼喚在菲律賓的募資影片中,引用了當地市長所述「十多年前曾有人賣器官、吃沙土配牙膏」的極端案例,並將其作為當下的急迫性訴求,有誤導捐款人之嫌,可能對捐款人的信任造成傷害。此外,其宣稱的學生出席率也遭質疑缺乏精確數據支持。這場爭議凸顯了非營利組織在處理募款的事情上,需要謹慎拿捏的道德界線。
  • 財務透明度與組織治理: 文章亦對遠山呼喚遷入位於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一段的6樓高價辦公室的支出是否合宜,以及團隊的高流動率是否可能影響服務的穩定性與監督機制,提出了疑問。這些質疑點出了捐款人對於善款使用的期待,以及非營利組織內部治理透明化的重要性。

面對爭議,創辦人林子鈞做出了回應,承認在訪談素材的處理上可以更周全,但雙方對於事實的呈現與組織的決策仍有分歧。這場風波無疑是對遠山呼喚的一次重大考驗,也反映了整個公民社會對於非營利組織責信與專業的更高要求。

常見問題 (FAQ)

Q1:遠山呼喚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A1: 遠山呼喚是一個2015年成立、源自台灣的非營利國際教育組織。他們專注於為世界偏鄉地區資源匱乏的孩童,提供長期且系統性的教育支持內容,並以培育在地團隊、最終讓服務退場為核心目標。

Q2:遠山呼喚的核心使命是什麼?

A2: 他們的使命是「為世界種植教育,讓資源匱乏的孩子擁有自我實現的選擇權」。他們透過建立「教育種植系統」,扭轉孩子的學習環境,並號召與培育在地青年成立NGO,將改變的主導權交還給當地,創造永續的影響力。

Q3:遠山呼喚目前在哪些國家服務?

A3: 目前他們的主要服務地點在尼泊爾、菲律賓的夏爾高島(推動群島教育計畫),以及馬來西亞的沙巴邊境。

Q4:圍繞遠山呼喚的主要爭議是什麼?

A4: 主要爭議在於2023年,其前員工指控組織在為菲律賓計畫募款時,使用了過時、極端的案例來強化募款的急迫性,有誤導捐款人之嫌。此外,對於組織的財務使用(如辦公室租金)和高員工流動率也提出了治理上的疑慮。

Q5:我要如何支持遠山呼喚?

A5: 您可以透過其官方網站了解最新的專案計畫,並選擇定期定額捐款或單筆捐款。他們也公開招募志工,並定期發布年度報告與財務資訊供大眾檢視。

總結

遠山呼喚的故事,是一個充滿理想與熱情的台灣青年創業故事。他們從一場災難救援出發,逐步發展出一套深刻、在地化的教育服務體系,其「以退場為目標」的理念,在國際援助領域中尤為可貴。他們將台灣的愛心與創新的服務模式帶向了世界,確實為數千名孩子的生命帶來了轉變的契機。

然而,伴隨組織的快速成長,其面臨的治理挑戰與外界的監督也日益嚴峻。菲律賓的募款爭議,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非營利組織在追求感性號召與維持理性誠信之間擺盪的困境。

一個組織的偉大,不僅在於其初衷的良善,更在於其面對質疑時的態度與修正能力。遠山呼喚的旅程仍在繼續,他們的故事提醒著我們,通往理想的道路上,熱情、專業、誠信與透明度,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源自台灣的善意,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令世界信賴、讓台灣驕傲的國際品牌。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