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五強的怒吼:美國颶風米爾頓如何改寫災難歷史?

颶風,這一在東北太平洋與大西洋生成的猛烈熱帶氣旋,是地球上最具破壞力的自然現象之一。它們以強風、豪雨及毀滅性的風暴潮,年復一年地威脅著北美洲東南部、墨西哥灣沿岸及加勒比海地區。

2024年大西洋颶風季,無疑是歷史上最為活躍且具破壞性的季節之一,其生成的颶風數量與強度向世人發出了嚴峻的氣候警訊。在2024年10月,一個名為「米爾頓」(Hurricane Milton)的風暴,以其駭人的爆發性增強、創紀錄的強度及伴隨而來的致命龍捲風,成為了這一年極端天氣的縮影,其災情甚至可與歷史上著名的卡崔娜颶風相提並論。

本篇文章內容將深入剖析颶風米爾頓的完整生命週期、其在各國造成的深遠影響、災前的應對措施與災後的漫長復原之路,並將其置於2024年極端氣候與全球暖化的大背景下進行探討,理解這場世紀風暴所帶來的慘痛教訓與啟示。

除了米爾頓,本季的活躍活動還包括早前的颶風海倫妮,其重創佛州、喬治亞州、南北卡羅萊納州、田納西州及維吉尼亞州,以及如熱帶風暴克里斯與颶風法蘭辛等其他系統。

颶風米爾頓:一個氣象學上的「怪物」

颶風米爾頓不僅是2024年全球最強的熱帶氣旋,其發展過程中的多項數據更是在氣象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它的形成與中美洲環流(Central American Gyre)這一季節性的大範圍低壓系統密切相關,該環流為熱帶氣旋的生成提供了肥沃的溫牀。

氣象歷史:從擾動到五級颶風的駭人躍升

米爾頓的起源可追溯至9月下旬,一個源於西加勒比海的熱帶擾動。該系統與東北太平洋熱帶低氣壓的殘餘雲系及一道準靜止鋒在坎佩切灣(Bay of Campeche)合併,為其發展提供了初始能量。10月5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正式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14L,並在短短三小時後,因衛星數據顯示其已具備烈風強度,迅速命名為熱帶風暴「米爾頓」。

接下來的48小時,米爾頓上演了氣象史上最驚人的「爆發性增強」(Explosive Intensification)。在墨西哥灣異常溫暖、高達攝氏31度的海水等絕佳海洋條件(海洋熱含量極高)以及微弱的垂直風切等完美條件的催化下,米爾頓的核心結構急劇鞏固。一個直徑僅7公里的「針孔風眼」(pinhole eye)在深層對流活動中形成,標誌著其強度的恐怖躍升。

  • 10月6日下午: 增強為一級颶風。
  • 10月7日上午11時: 達到三級大型颶風標準。
  • 10月7日下午4時: 升級為毀滅性的五級颶風。

在10月8日凌晨,米爾頓達到其生命週期的最高強度,中心附近一分鐘平均颶風風速高達每小時285公里(180英里),中心最低氣壓驟降至895毫巴(百帕)。這使其成為繼2005年颶風麗塔(Rita)以來墨西哥灣最強的颶風,亦是有紀錄以來第五強的大西洋颶風。在從10月7日凌晨到8日凌晨的24小時內,其中心氣壓下降了84毫巴,風速增加了每小時145公里,這是大西洋颶風史上第三快的增強速度。

排名 颶風名稱 颶風季 最低氣壓 (毫巴/百帕)
1 威爾瑪 (Wilma) 2005 882
2 吉爾伯特 (Gilbert) 1988 888
3 「勞動節」颶風 1935 892
4 麗塔 (Rita) 2005 895
5 米爾頓 (Milton) 2024 897 (事後調整為895)
6 艾倫 (Allen) 1980 899
7 卡米爾 (Camille) 1969 900
8 卡崔娜 (Katrina) 2005 902
9 米奇 (Mitch) 1998 905
10 迪安 (Dean) 2007 905

表格資料來源:大西洋颶風資料庫,經NCDR整理。

在經歷短暫的眼牆置換循環後,米爾頓短暫減弱為四級,但隨後再度增強回五級強度。然而,當它轉向東北朝佛羅裡達前進時,增強的風切變開始侵蝕其結構。最終,在當地時間10月9日晚間8時30分左右,米爾頓以三級颶風的強度在佛羅裡達州薩拉索塔郡的午休礁(Siesta Key)附近登陸,登陸時風速為每小時195公里。登陸後,米爾頓迅速減弱,並在10月10日轉化為溫帶氣旋,其殘餘系統最終在10月13日消散。

科學家普遍認為,氣候變遷是米爾頓極端強度的幕後推手。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的分析指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使驅動其快速增強的異常海洋高溫出現的可能性增加了400至800倍。世界天氣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更量化指出,氣候變遷使米爾頓的降雨量增加了20-30%,風速增加了10%,並推斷若沒有氣候變遷,米爾頓登陸時的強度可能僅為二級颶風。

災前準備:與風暴賽跑

面對來勢洶洶的米爾頓,從墨西哥到美國東南部,各國政府與民眾根據收到的信息,展開了大規模的防災準備與撤離行動。

墨西哥與巴哈馬

墨西哥政府對尤卡坦半島北部海岸線發布了從熱帶風暴到颶風的各級警報。金塔納羅奧州州長報告稱,有超過2,700人從易受攻擊的奧爾沃克斯島自願撤離。聯邦電力監察委員會與海軍均提前部署人員與救援設備。尤卡坦州則下令關閉所有學校、港口並暫停非必要的政府服務。

巴哈馬則對其西北部島嶼發布了熱帶風暴警告,緊急行動中心全面啟動,學校停課,巴哈馬航空更派出專機協助在佛州的學生撤離。

美國:佛羅裡達州的空前動員

在颶風海倫妮重創後不到兩週,佛羅裡達州再度面臨重大威脅,其廣大人口面臨風險。州長羅恩·德桑蒂斯於10月5日便宣佈全州進入緊急狀態,並下達一系列行政命令以應對緊急情況:

  • 大規模撤離: 發布了自2017年颶風厄瑪以來最大規模的撤離令,影響約600萬居民,主要集中在希爾斯波羅郡等西海岸地區。
  • 交通疏導: 暫停了西部多條主要公路的收費,佛羅裡達州公路巡警隊更出動護送油罐車,以緩解疏散過程中的燃油短缺問題。儘管如此,坦帕灣地區仍有高達43%的加油站缺油。
  • 基礎設施關閉: 全州超過50個郡的學校停課,坦帕、奧蘭多等主要國際機場關閉,數千航班取消。美鐵(Amtrak)與光亮綫(Brightline)等鐵路服務也告暫停。迪士尼世界、佛羅裡達樂高樂園等主題公園紛紛關閉。
  • 應急資源部署: 國民警衛隊人數增至4,000人,協助清除海倫妮留下的殘骸,防止其在米爾頓的強風中成為致命的拋射物。優步(Uber)提供往返避難所的免費乘車服務。
  • 聯邦層級應對: 總統喬·拜登批准了佛州的緊急狀態,並推遲了原定的出訪計畫以監督救災。然而,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在風暴來臨前遭遇了嚴重的人員短缺,僅有9%的人員可用,引發了外界對其應對能力的擔憂。

撤離過程中不幸仍頻傳,馬裡恩郡發生致命車禍,另有兩人在撤離途中因車禍身亡。一架飛機在坦帕灣墜毀,導致三人受傷。

喬治亞州州長布賴恩·肯普也宣佈40個縣進入緊急狀態,並開放亞特蘭大賽車場的露營地供撤離人員使用。

毀滅性的衝擊:米爾頓的影響

米爾頓所到之處,留下了滿目瘡痍的景象和慘痛的生命財產損失。初步估計,風暴造成的總經濟損失高達850億美元,其影響範圍甚至觸及阿拉巴馬州邊界。

墨西哥與古巴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危險的風暴潮和暴雨導致普羅格雷索等沿海城市洪水泛濫,海堤被巨浪淹沒,超過12,000戶家庭停電。強風摧毀了部分房屋,錫薩爾和塞萊斯通等市鎮受災最為嚴重。不幸的是,有兩人在卡爾基尼因颶風引發的巨浪溺水身亡,另有15名漁民在風暴中失蹤,其中一名漁民在船隻傾覆後被發現,但在救援抵達前不幸沉沒。

古巴西部也受到米爾頓外圍雨帶的影響,引發了局部洪水,哈瓦那的渡輪服務一度暫停。

美國:佛羅裡達州的浩劫

米爾頓對佛羅裡達州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其影響是多層面且深遠的。

1. 致命龍捲風爆發

在米爾頓登陸前後,其外圍雨帶在佛州觸發了一場歷史性的龍捲風爆發。10月8日至9日,佛州共確認了至少46場龍捲風,創下該州單日龍捲風數量的最高紀錄。根據AccuWeather的報導,全州共發布了創紀錄的126次龍捲風警報。

  • EF3級龍捲風: 兩場最具破壞力的EF3級龍捲風成為了這場災難的焦點。
    • 皮爾斯堡(Fort Pierce): 一場EF3級龍捲風橫掃了聖露西縣的西班牙湖(Spanish Lakes)社區,這是一個以活動房屋為主的社區。龍捲風將20多棟房屋徹底摧毀或掀翻,造成6人死亡,超過25人需要救援。這使其成為由熱帶氣旋引發的最致命的單一龍捲風事件。
    • 惠靈頓(Wellington): 另一場EF3龍捲風襲擊了惠靈頓和棕櫚灘花園,造成10人受傷,並對住宅和商業區造成了嚴重破壞。
  • 其他龍捲風: EF2級龍捲風重創邁爾斯堡,EF1級龍捲風則損壞了克萊維斯頓和可可比奇的建築。
美國損失最大的大西洋颶風      
排名 名稱 年份 損失 (2004年美元價值折算)
1 卡崔娜 (Katrina) 2005 $1250億
2 哈維 (Harvey) 2017 $1250億
3 伊恩 (Ian) 2022 $1130億
4 瑪麗亞 (Maria) 2017 $900億
5 海倫妮 (Helene) 2024 $879億
6 米爾頓 (Milton) 2024 $850億
7 艾達 (Ida) 2021 $750億
8 桑迪 (Sandy) 2012 $650億
9 艾瑪 (Irma) 2017 $521億
10 艾克 (Ike) 2008 $300億

表格資料來源:美國國家颶風中心。

2. 強風、暴雨與洪水

  • 強風: 佛州半島沿岸普遍測得颶風級風速。威尼斯持續風速達每小時148公里,奧蘭多陣風達每小時138公里。強風對基礎設施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美國職棒坦帕灣光芒隊主場純品康納球場(Tropicana Field)的玻璃纖維屋頂大部分被摧毀。薩拉索塔-佈雷登頓國際機場的B大堂屋頂整個被掀翻。
  • 暴雨與洪水: 聖彼得堡降雨量接近480毫米,坦帕降雨量近300毫米。破紀錄的降雨導致主要河流水位暴漲,希爾斯伯勒河在多個觀測點的水位創下歷史新高,佛羅裡達中西部的洪災情況尤其嚴重。大範圍的洪水淹沒了城市街道、房屋和農田。在克利爾沃特,救援人員從一棟被洪水圍困至頸部深度的公寓大樓中救出了565人。
  • 風暴潮: 從那不勒斯到西斯塔島的沿海地區,記錄到1.5至3公尺的風暴潮。有趣的是,在坦帕灣地區則出現了「反向風暴潮」,強風將海水吹離海岸,導致水位下降了1.5公尺。
  • 電力中斷與塌陷: 高峯時期,全州有超過344萬戶家庭和企業斷電。暴雨還引發了多處塌陷(sinkhole),吞噬了道路和車輛。

3. 人員傷亡

截至10月21日的統計,颶風米爾頓共造成35人死亡,其中美國32人,墨西哥3人。死因包括龍捲風、樹木倒塌、洪水以及因風暴潮導致的鋰電池爆炸吸入濃煙等。

善後與重建:漫漫長路

風暴過後,一場艱鉅的恢復與重建工作隨即展開,各方都在努力應對這場巨大的災情。

政府與社區反應

  • 聯邦援助: 拜登總統於10月12日宣佈佛州進入災難狀態,並親赴災區視察。FEMA迅速批准了數十億美元的援助款項,用於個人援助、公共基礎設施修復和廢棄物清理。超過25萬佛州居民在災後單日內登記求助,創下歷史紀錄。
  • 名人與企業捐助: 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捐贈500萬美元,沃爾瑪捐贈1600萬美元,多莉·帕頓、湯姆·布雷迪等眾多名人及企業也紛紛伸出援手。
  • FEMA爭議: 11月初,一名舉報人揭露,FEMA一名主管指示團隊成員避開貼有支持唐納·川普標語的房屋,引發了歧視的指控。該名主管隨後被解僱,佛州總檢察長更對FEMA提起歧視訴訟。
  • 公共衛生挑戰: 災後的積水為病媒蚊和細菌滋生創造了條件。佛州創傷弧菌(俗稱「食肉菌」)病例和登革熱疫情在災後顯著增加。

除名

鑒於米爾頓造成的巨大破壞及其創紀錄的強度,世界氣象組織(WMO)已於2025年春季的會議上宣佈將「Milton」這個名稱永久除名,未來將由「Miguel」取代。

常見問題

1. 颶風米爾頓為何如此強大且發展如此迅速?

答:颶風米爾頓的極端強度與其「爆發性增強」主要歸因於幾個理想的氣象條件的疊加。首先,它行經的墨西哥灣海域,其海面溫度異常溫暖,高達攝氏31度,為其提供了龐大的能量來源。其次,該區域的垂直風切變非常低,使得風暴的垂直結構能夠不受幹擾地發展和鞏固。最後,高空的反氣旋環流有利於其能量的有效釋放。氣候變遷被認為是導致海洋溫度升高的主要因素,從而為米爾頓的快速增強創造了更有利的環境。

2. 為什麼颶風會有名字?與颱風有何不同?

答:為熱帶氣旋命名是為了在發布預警和傳播資訊時,能夠快速、清晰地識別不同的風暴,避免混淆,從而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和準備效率。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區域委員會制定,並以六年為一個週期循環使用。如果某個風暴造成了特別嚴重的傷亡或損失,其名稱將被「除名」,以示尊重並避免引起痛苦的回憶。
「颶風」(Hurricane)和「颱風」(Typhoon)本質上是同一種天氣現象,即強烈的熱帶氣旋。它們的區別僅在於發生的地理位置:
颶風(Hurricane): 指在北大西洋、東北太平洋及中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
颱風(Typhoon):** 指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

3. 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像米爾頓這樣的颶風?

答:科學研究表明,雖然氣候變遷不一定會增加颶風的生成總數,但它會顯著增強最強風暴的強度和破壞力。主要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強度增強: 全球暖化導致海洋溫度升高,為颶風提供了更多能量,使其最大風速更高,更容易達到三級以上的「大型颶風」級別。
降雨量增加: 更暖的大氣可以容納更多水氣,這意味著颶風會帶來更極端的降雨,從而增加洪水風險。
*快速增強: 溫暖的海洋使得像米爾頓那樣的「爆發性增強」事件變得更加頻繁,縮短了沿海社區的預警和準備時間。
風暴潮加劇:* 全球海平面上升意味著颶風引發的風暴潮是在一個更高的基礎水位上發生的,使其淹沒範圍更廣、破壞力更大。

4. 颶風米爾頓引發的龍捲風爆發為何如此特別?

答:颶風本身在登陸時,其外圍雨帶中的強雷暴有時會引發龍捲風,但米爾頓引發的龍捲風爆發在規模和致命性上都極為罕見。佛羅裡達州在短短一天內確認了至少46場龍捲風,創下該州歷史紀錄。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多場EF3級的強龍捲風,其破壞力遠超一般颶風伴生的弱龍捲風。根據Reuters的報導,在聖露西縣造成6人死亡的單一龍捲風,使其成為由熱帶氣旋引發的最致命的龍捲風事件之一,凸顯了這種「複合災害」的極端危險性。

總結

颶風米爾頓不只是一場單純的自然災害,它是21世紀氣候變遷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強度與複雜性日益增加的鮮活例證。它以教科書般的方式展示了溫暖的海洋如何能將一個普通風暴在極短時間內催化成一個「怪物」,並伴隨著史無前例的龍捲風爆發,造成了傳統颶風災害之外的疊加性破壞。從墨西哥的漁民悲歌,到佛羅裡達州西班牙湖社區的廢墟,再到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的景象,米爾頓的傷痕深深刻印在受災地區的土地與人們心中。

這場風暴暴露了社會在應對複合型災害時的脆弱性,即使是像美國這樣資源雄厚的國家,在後勤、應急管理(如FEMA的人員短缺)和災後恢復方面也面臨嚴峻挑戰。米爾頓的悲劇是一記響亮的警鐘,它提醒我們,應對氣候變遷、強化基礎設施的韌性、完善預警與撤離系統,已不再是未來的選項,而是當下刻不容緩的生存課題。唯有記取教訓,並採取切實行動,我們才能在未來不可避免的風暴中,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家園與生命。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