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倉庫正在漏財嗎?一文看懂如何透過物料管理提升企業獲利

在現今少量多樣化訂單成為主流、供應鏈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不論何種製造業,「物料 管理」已然成為企業營運中樞的關鍵挑戰,也是各公司 管理層極為關注的議題。物料管理不僅僅是倉庫裡的堆疊與盤點,它是一門精密的科學,更是一門平衡的藝術。

企業一方面要竭力避免因缺料而導致產線停擺、訂單延遲的窘境;另一方面,又必須警惕為求不斷料而過度採購,造成庫存堆積、資金積壓的沉重負擔,料帳不準更是企業心頭之痛。一個失衡的物料管理策略,輕則拉長庫存周轉天數、侵蝕企業現金流,重則可能動搖企業的營運根基。

本文將深入剖析物料管理的全貌,從其基礎定義、核心原則,到實務作業中的挑戰與對策,並進一步探討數位化工具如何賦能新時代的物料管理,協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什麼是物料管理?

物料管理 (Materials Management) 是一項策略性的供應鏈管理活動,其核心宗旨在於透過科學化的物料計畫與執行、控制,確保在「對的時間」,以「對的價格」和「對的品質」,取得「對的數量」的物料,並將其送達「對的地點」,以最低的總體成本來滿足生產與客戶需求。

其範疇遠超傳統的倉儲管理,涵蓋了從原物料、半成品、零部件、包裝材料,到在製品庫存 (WIP) 及最終完成品等所有實體物料的生命週期。它始於需求預測與採購計畫,中經收貨、檢驗、入庫、儲存、發料、調撥,最終到成品出貨,甚至包含呆廢料的處理。在現代企業資源規劃 (ERP) 系統的架構下,物料管理更是串聯銷售、採購、生產、財務等部門的核心樞紐。

物料管理的核心目標與特性

有效的物料管理旨在達成多重且環環相扣的目標,同時也展現出其獨特的內在特性。

四大核心目標:

  1. 降低總體成本 (Lowering Total Cost): 這是最根本的目標。不僅要透過供應商比價、談判來管制採購價格,更要考量倉儲、運輸、資金積壓等隱性成本,實現總持有成本的最小化。
  2. 確保物料品質與規格標準化 (Ensuring Quality and Standardization): 確保供應商來料品質穩定,是保障最終產品品質的源頭。同時,透過簡化、標準化物料種類,能有效管理物料的新增與變更,降低管理複雜度。
  3. 提高庫存周轉率 (Increasing Inventory Turnover): 掌握精準的庫存管理水位,避免資金因物料積壓而閒置。高周轉率代表資金活用效率高,能即時供應產線所需,避免生產工作停工待料。
  4. 最大化空間活用 (Maximizing Space Utilization): 合理的倉儲規劃能讓空間坪效發揮到極致。有效的物料管理能確保物料存放有序、動線流暢,進而提升存取效率。

三大內在特性:

  1. 相關性 (Relevance): 任何物料的存在都是為了滿足直接或間接的生產需求。若無需求,該物料便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
  2. 流動性 (Fluidity): 當需求產生時,物料便會從供給方流向需求方。需求的強弱,直接決定了物料流動性的快慢。
  3. 價值性 (Value): 所有物料皆為企業的有價資產。物料管理的挑戰在於,一方面要加速其流動以促進資金周轉;另一方面,則要在流動過程中,透過加工、組裝等方式提升其附加價值,最終為企業創造利潤。

物料管理的五大原則 (5R Principles)

5R原則是衡量與指導物料管理工作(包含交期管理)的通用圭臬,是所有實務作業的基礎。

  • 適時 (Right Time):
    要求物料在計畫的時間點準時送達。過早送達會增加庫存壓力與管理成本;過晚送達則會導致產線停擺、緊急加班,衍生成本增加與交期延誤的風險。
  • 適質 (Right Quality):
    供應商提供的物料品質必須符合生產要求。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品質保證體系,包括供應商評鑑、進料檢驗 (IQC),以及定期的品質稽覈,以確保產品從源頭就擁有良好基因。
  • 適量 (Right Quantity):
    在滿足生產需求的前提下,採購最經濟的數量。採購量需綜合評估客戶訂單、生產計畫、安全庫存水位、採購成本、MOQ (最小訂購量) 等多重因素,取得最佳平衡。過少則斷料,過多則積壓。
  • 適價 (Right Price):
    以合理的最低價格購入物料。採購人員需透過市場分析、多方詢價、尋找替代料、與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等方式,爭取最具競爭力的價格,因為採購成本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競爭力與毛利。
  • 適地 (Right Place):
    物料的供應地與產地應納入考量。過長的運輸距離不僅增加物流成本與時間,也提高了運輸途中因天候、船期等不可控因素而延遲的風險。選擇地理位置合適的供應商,有助於縮短前置時間 (Lead Time) 並降低供應鏈風險。

物料管理的實務作業與挑戰

在日常運作中,物料管理涉及多項細緻的作業,也充滿了挑戰。

實務作業

物料分類與編碼 (Classification & Numbering):

這是物料管理的基石。一個清晰的分類與編碼系統,如同為每種物料辦了一張身分證。

  • 重要性: 易於識別、方便管理、降低成本、利於追蹤與績效評估。
  • 分類法: 可依「用途」(主要/輔助材料)、「型態」(原型/成形素材)、「成本管制」(直接/間接材料) 或「準備方法」(常備/非常備材料) 進行。
  • 目標: 達成「一物一號」,也就是建立唯一的物料編號,避免一料多號或一號多料的混亂,這是實現料帳一致的前提。

倉儲與盤點 (Warehousing & Stocktaking):

這是物料管理的執行現場,倉管的日常工作內容繁雜,包含:

  • 收貨、驗貨、入庫作業,並確實登錄進貨紀錄。
  • 依工單或領料單進行備料與發料,並負責成品包裝與後續的作業貨物運送。
  • 儲位規劃與管理,確保物料存放得宜,並定期清潔以符合安全規章。
  • 定期清點物料,執行庫存盤點,核對實物與帳面數量是否一致。除了年度大盤點,更有效率的「循環盤點 (Cycle Counting)」可將物料依價值或重要性分級,高價值物料盤點頻率較高,能更即時地發現並修正錯誤。

執行物料管理的人員與職務

有效的物料管理有賴於專業分工與跨部門協作。核心的職務是物料管理員或倉管人員(亦稱物管人員),他們是現場執行庫存管理的第一線人員。此外,生管專員負責制定生產計畫,直接影響物料需求;國內業務人員的訂單預測是計畫的源頭;而專案經理與行政人員在流程中也扮演協調角色。不同的職務類別對人員的學歷和專業證照(如堆高機操作證照)有不同要求,甚至性別年齡分佈也可能因行業而異,這些都是公司在人才佈局時需考量的。

常見問題與解決對策

常見問題 問題成因 解決對策
1. 料帳不符 (Inaccurate Records) • 人工紀錄疏失或延遲
• 未遵循標準作業流程 (SOP)
• 物料編碼混亂,一物多號
• 庫存盤點作業不確實或頻率過低
• 導入系統化管理: 藉助ERP/MES系統,即時更新進出庫資料,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 建立嚴謹流程: 明確化物料編碼規則、BOM表結構,並落實SOP。
• 採用有效盤點技巧: 實施循環盤點,提高盤點效率與準確性。
• 人員訓練: 確保所有相關人員理解並遵守流程。
2. 庫存積壓(呆料)或停工待料 • 需求預測失準
• 安全庫存設定不當
• 採購前置時間 (Lead Time) 過長或不穩定
• 料帳不準,導致錯誤的採購決策,產生廢料損失。
• 選用合宜庫存模型: 依ABC分類法管理,或採用訂單批量法,對A類高價值物料進行重點監控。
• 優化需求預測: 結合歷史數據與市場資訊,提升預測準確度。
• 強化供應商管理: 評核並輔導供應商,確保交期穩定。
• 善用MRP運算: 透過物料需求規劃 (MRP),精準計算物料需求時間與數量。
3. 倉儲紊亂,效率低落 • 缺乏儲位規劃,物料隨意擺放
• 倉庫動線設計不良
• 現場 5S 管理不彰
• 找料、備料耗費大量時間
• 重新規劃倉儲空間: 設立收貨區、待驗區、良品區等,並進行儲位編碼。
• 優化揀貨路徑: 根據領料頻率與路徑,規劃物料擺放位置,縮短移動距離。
• 落實目視化管理與5S: 保持倉庫整潔有序,物料標示清晰,提升作業效率與安全性。
4. 供應商表現不佳 • 缺乏對供應商的有效評核機制
• 品質異常或交期延誤頻繁
• 溝通協調不暢,問題處理緩慢
• 建立供應商評核機制: 定期從品質 (Quality)、成本 (Cost)、交期 (Delivery)、服務 (Service) 等維度進行綜合考覈。
• 實施供應商分級管理: 對不同等級的供應商採取不同合作策略,扶優汰劣。
• 保持良好溝通: 與供應商建立夥伴關係,即時共享資訊,共同應對挑戰。

數位化與智慧化物料管理

隨著工業4.0的浪潮,數位科技正深刻地改變物料管理的面貌。

物料需求規劃 (MRP/MRP II):

MRP 是製造業規劃的核心引擎。它根據主生產排程 (MPS)、物料清單 (BOM) 和庫存記錄,精確計算出在未來各個時間點上,需要何種物料、需要多少數量,以及何時下達採購或生產訂單。從 MRP 發展而來的 MRP II 則進一步整合了產能、財務等資源,使計畫更為全面。

企業資源規劃 (ERP):

現代ERP系統是整合企業所有核心流程的平台,而物料管理是其最重要的模組之一。一個好的物料管理系統能將物料管理與銷售訂單、採購、生產、財務會計等流程無縫對接,實現資訊的即時共享與跨部門協同作業。

製造執行系統 (MES):

如果說ERP是大腦,負責規劃;那麼MES就是神經系統,負責在工廠現場執行。MES的物料管理模組 (MMS) 能夠在生產過站時自動扣料,實現系統庫存與現場物料的同步,並提供精準的物料追溯功能。許多位於桃園市或新北市的股份有限公司,都已導入此類系統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未來趨勢:

新興技術正為操作物料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一家位於高雄岡山區的螺絲廠,或是在台中市清水區的零件製造商,都能透過以下技術提升效率:

  • 人工智慧 (AI) 與機器學習 (ML): 能夠分析更複雜的數據,提供更精準的需求預測與庫存優化建議。
  • 工業物聯網 (IIoT): 透過感測器自動收集即時的庫存與物料消耗數據,大幅提升數據的即時性與準確性。
  • 雲端運算與記憶體式資料庫: 提供強大的運算能力,讓MRP的運算速度從數小時縮短至數分鐘,使企業能更快速地應對市場變化,進行多次模擬與規劃。

常見問題 (FAQ)

Q1: ERP 和 MRP 有什麼不同?

A1: 您可以將 MRP (物料需求規劃) 視為 ERP (企業資源規劃) 的核心功能之一。MRP 專注於解決「需要什麼物料、需要多少、何時需要」的製造業核心問題。而 ERP 是一個更廣泛、更整合的系統,它不僅包含 MRP 的功能,還將財務、會計、人力資源、銷售、採購等企業所有核心業務流程整合在一個平台上,實現資訊共享與流程協同。可以說,MRP 是 ERP 的前身與重要組成部分。

Q2: 為什麼「料帳不符」是物料管理中最嚴重的問題?

A2: 因為庫存數據是所有物料管理決策的基礎。如果帳面庫存與實際庫存不符,將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採購人員可能根據錯誤的數據下達了不必要的訂單,造成庫存積壓;或者,系統顯示有料,但倉庫實際已空,導致生產排程後才發現缺料,造成產線停擺。這會直接衝擊生產效率、增加營運成本並損害客戶信任,因此被視為最根本、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Q3: 實施有效的物料管理,企業可以從哪裡開始?

A3: 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基礎步驟開始:

  1. 盤點與整理: 先進行一次徹底的庫存大盤點,摸清家底。
  2. 建立物料編碼原則: 為所有物料建立統一、唯一的編碼,實現「一物一號」。
  3. 梳理並標準化流程: 重新檢視並明確定義收料、發料、退料、盤點等標準作業流程 (SOP)。
  4. 規劃倉儲空間: 進行儲位規劃與標示,改善倉庫的5S管理。
    在打好這些基礎後,再逐步評估導入合適的ERP或MES系統,以數位化工具來固化流程並提升效率。

總結

物料管理是一項複雜而動態的系統工程,其成敗直接關係到企業的成本、效率與客戶滿意度。在市場需求與供應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單純依賴經驗與人力已難以應對挑戰。企業必須回歸基本功,扎實地建立以「5R原則」為核心的標準化流程,同時積極擁抱數位化轉型,善用ERP、MES等智慧系統工具。

唯有將嚴謹的物管制度與強大的數位科技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物料流的透明、高效與精準,從而降低營運風險,提升庫存管理周轉效率,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鞏固並擴大自身的企業競爭力。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