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必讀:如何透過策略性公益活動,打造卓越ESG與品牌形象?

在當代台灣社會,「公益活動」的定義已遠不止於單純的慈善捐贈。許多人想了解公益活動有哪些,而隨著企業社會責任(CSR)、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SG)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成為全球共識,公益參與已然演變為企業實現永續經營、建立品牌信任,並與社會建立深度連結的關鍵策略。

這不再是一項選擇性的「善舉」,而是企業在追求營運成長的同時,回應社會期待、為所有參與者創造共享價值與提升生活品質的核心途徑。本文將深入探討企業投身公益的重要性,解析當前主流的多元參與模式,並透過實際案例提供企業規劃與執行公益活動的完整藍圖。

為何企業投入公益活動已成主流?

過去,企業的成功多以財務報表衡量;如今,一個企業的「價值」更多地取決於其對社會與環境的正面影響力。投身公益活動,能為企業帶來多個層面的實質效益。

提升企業形象與品牌價值

積極參與公益,能向公眾、消費者及投資人傳遞企業關懷社會的正面形象,這也是一種展示企業價值觀的方式。這種超越商業利益的行動,有助於建立深厚的品牌信任感與情感連結。例如,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透過舉辦《喜歡自己!》親子野餐派對等活動,不僅幫助了顱顏家庭,也讓合作企業的品牌與「溫暖」、「包容」等價值觀緊密相連,從而強化消費者信任與品牌忠誠度。

實踐ESG與SDGs的關鍵途徑

公益活動是企業落實ESG中「S(社會責任)」面向最直接的方式。無論是支持弱勢群體、推動偏鄉教育,還是倡導環保活動,不同的公益領域都與多項SDGs目標(如SDG 3 健康福祉、SDG 4 優質教育、SDG 10 減少不平等)直接對應。亮眼的ESG表現不僅能吸引日益重視責任投資的機構投資者,也是提升企業的社會影響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凝聚內部向心力與吸引人才

當企業鼓勵並組織員工參與公益時,能有效提升員工的歸屬感、使命感、社會責任感、認同感與工作滿意度,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對新世代的求職者而言,企業的價值觀與社會貢獻,已成為他們選擇工作的重要考量。尖點科技定期舉辦捐血、惜食募集等活動,讓員工親身參與,將社會關懷內化為企業文化,有助於吸引與留住認同企業理念的優秀人才。

建立穩固的社區與夥伴關係

透過與在地的非營利組織(NPO)、社區、學校或醫院合作,企業能夠更深入地瞭解社會需求,並建立穩固的夥伴網絡。門諾醫院與元大文教基金會長達十年的圍爐活動合作,不僅為長者帶來溫暖,也讓元大與花蓮在地社區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與信任。

多元化的公益參與模式

企業可依據自身資源、核心業務及關懷議題,選擇最適合的參與方式。以下整理出當前主流的五大公益合作模式:

1. 資金與物資捐贈(Financial & In-kind Donations)

此為最直接的支持方式,形式靈活多樣。

  • 直接捐款: 針對特定專案(如:天使心家族的「愛奇兒家庭服務計畫」)或機構的常年服務經費進行捐助。許多慈善機構或社福機構皆仰賴此類善款,尤其在疫情期間更顯重要。
  • 員工募捐: 發起「一日捐」或小額定期捐款,並搭配企業「相對捐」,放大員工的愛心。環球晶圓與中美矽晶的相對捐活動便是絕佳範例。
  • 實物捐贈: 捐贈企業產品作為公益義賣品(如愛心餅乾)或直接提供給受助者。例如,統一企業集團捐贈山地巡迴醫療車及設備給門諾醫院,直接提升了偏鄉的醫療資源。

2. 員工志工服務(Employee Volunteering)

讓員工「有力出力」,做公益並非難事,這是建立團隊精神與深化公益體驗的有效途徑。

  • 活動支援: 組織企業公益志工活動支援大型公益活動,如天使心家族的「336愛奇兒家庭日」,員工的直接參與能帶來最真實的感動。
  • 專業技能志工: 運用企業的專業能力提供服務,如IT公司協助NPO優化網站、法律事務所提供免費諮詢等。
  • 環境服務: 舉辦淨灘、淨山活動,如國泰金控連續多年舉辦的淨灘活動,結合環保教育,讓員工身體力行守護環境。

3. 異業結盟與公益行銷(Cross-industry Alliances & Cause Marketing)

結合商業與公益,創造雙贏的行銷效益,讓公益行動更多元。

  • 聯名公益商品: 與公益團體合作開發商品,提撥部分銷售所得作為捐款。例如,iROO與天使心家族的聯名義賣,讓消費行為轉化為公益支持。
  • 公益活動冠名/贊助: 贊助或冠名公益音樂會、攝影展等文化活動,提升品牌藝文形象並支持公益。中華開發金控與元大金控皆曾透過贊助音樂會。
  • 通路協力: 在企業門市或通路放置零錢箱、發票箱,或成為友好店家。

4. 媒體與平台資源協力(Media & Platform Resource Collaboration)

運用企業的傳播力量,擴大公益議題的能見度。

  • 廣告版位提供: 在公司電視牆、官網、社群平台等管道,免費託播公益團體的勸募影片或資訊。
  • 數位創新合作: 運用數位工具推廣公益。例如,BoniO的PaGamO平台與慈濟、利樂包裝合作,將環保、永續等議題融入線上遊戲任務,提供孩子們豐富的學習資源,讓環境教育觸及全台百萬學童,開創了公益推廣的新模式。

5. 長期專案合作(Long-term Project Partnerships)

建立長期、深入的合作關係,以求更深遠的社會影響。

  • 主題式計畫: 鎖定特定領域,發展標誌性的公益計畫。國泰世華銀行的「大樹計畫」自2004年起深耕弱勢學童教育,提供獎助學金,並延伸至越南,成為企業長期投入公益的典範。
  • 基金會模式: 成立企業基金會,系統性地規劃及執行符合企業理念的公益專案。

公益活動與企業永續目標的連結

企業可將公益活動與其ESG策略和SDGs目標進行對應,以更系統化的方式呈現其社會貢獻。這不僅有助於撰寫永續報告書,更能清晰地向利害關係人溝通其價值主張。

公益活動領域 對應的SDGs (舉例) 企業ESG效益
教育支持與人才培育 SDG 4 (優質教育)
SDG 10 (減少不平等)
S (社會): 促進社區發展、投資未來人才、縮小教育落差。
G (治理): 提升品牌聲譽、吸引認同理唸的員工。
醫療健康與福祉促進 SDG 1 (消除貧窮)
SDG 3 (健康與福祉)
S (社會): 關懷員工與社區健康、支持弱勢醫療保健、提升生命品質。
G (治理): 降低社會風險、建立正面企業形象。
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 SDG 11 (永續城鄉)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SDG 13/14/15 (氣候/海洋/陸地)
E (環境): 推動資源循環、減少碳足跡、保護生物多樣性,如植樹造林。
S (社會): 提升員工環保意識與參與感。
弱勢扶助與社會共融 SDG 1 (消除貧窮)
SDG 5 (性別平權)
SDG 10 (減少不平等)
S (社會): 實踐社會公平、關懷多元族群、保障人權。
G (治理): 增強社會信任度、符合道德投資標準。
文化藝術與體育推廣 SDG 3 (健康與福祉)
SDG 11 (永續城鄉)
S (社會): 豐富社區文化生活、促進全民健康、支持本土文化發展。
G (治理): 塑造獨特的品牌文化與價值。

常見問題 (FAQ)

Q1: 我們是中小企業,資源有限,該如何開始參與公益活動?

A1: 中小企業可以從低成本、高參與度的做公益的方式著手。例如:

  • 非金錢參與: 組織員工參與淨灘、社區服務等志工活動;運用公司社群媒體協助公益團體轉發資訊。
  • 小額多元: 在辦公室設置零錢捐款箱,或採購社福團體的產品作為節慶禮品。
  • 策略聯盟: 與其他企業聯合舉辦一場小型的公益活動,分攤成本、擴大影響力。

Q2: 如何選擇一個值得信賴的公益合作夥伴?

A2: 選擇夥伴時,應考量以下幾點:

  • 透明度與公信力: 優先選擇財務報告公開透明、定期發布工作成果的合法立案組織。可至其官網查閱年度報告與財報。
  • 理念契合度: 選擇的公益團體其服務宗旨與關懷議題,是否與您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相符。
  • 執行能力: 瞭解該組織過去的專案成果與社會評價,確保其具備有效的專案執行與管理能力。

Q3: 除了傳統的捐款和當志工,還有哪些創新的慈善活動方式?

A3: 數位化與專業化是當前的創新趨勢:

  • 數位公益: 如前述的PaGamO平台,將公益議題遊戲化,或透過線上直播舉辦募款活動。
  • 技能貢獻: 提供企業的「專業」作為公益服務,例如行銷公司協助NPO規劃宣傳活動、科技公司提供資訊技術支援。
  • 公益消費: 推出與公益團體聯名的產品或服務,讓消費者在購買的同時就能參與公益。

Q4: 企業該如何衡量公益活動的成效?

A4: 成效衡量應兼顧「量化」與「質化」指標:

  • 量化指標: 募款總金額、志工服務總時數、受益人數、媒體曝光次數、社群互動率等。
  • 質化指標: 受益者的感謝回饋、員工參與後的心得分享、合作夥伴的評價、品牌形象調查的變化等。將這些成果系統性地整理,並納入企業的永續報告書中,能更完整地展現其社會價值。

總結

從捐款、淨灘到運用數位平台推動永續教育,企業參與公益的途徑正變得前所未有的多元與深入。成功的公益策略,不僅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一種能夠為社會、企業自身、員工乃至合作夥伴創造多贏局面的價值投資。當企業將「行善」融入其核心營運策略,選擇與自身價值觀相符的議題與夥伴,便能將每一份投入轉化為推動社會正向改變的能量,同時也為企業的永續發展奠定最堅實的基石。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