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星巴克(Starbucks),這個全球知名的連鎖咖啡品牌,腦海中浮現的往往不只是一杯印有綠色女神標誌的咖啡商品,更是一個獨特的「空間」。它是許多現代人辦公、洽商、閱讀或與朋友相聚的「第三個好去處」(The Third Place)。這個全球咖啡巨擘的成功,其精心設計的店鋪裝潢與氛圍營造功不可沒。然而,您可能不知道的是,星巴克的裝潢哲學遠比表面看起來的更為深邃。
近年來,星巴克在全球,特別是台灣,展開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店鋪升級與特色門市建置。這些變化,有些是為了打造獨一無二的打卡地標,與在地文化深度結合;有些則是為了應對一場嚴峻的內部危機與進行內部改革——員工出走潮。
從融合古蹟、地景的特色門市,到導入自動化裝置、降噪天花板的室內改造,每一次裝潢的背後,都蘊含著星巴克對品牌體驗、營運效率與人文關懷的深刻思考。本文將深度解析星巴克裝潢的雙重策略,探索其如何透過空間設計,講述品牌故事,並試圖解決最棘手的管理難題。
「第三空間」的在地化極致:打造獨一無二的打卡地標
星巴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成為家庭和工作場所以外的「第三空間」,一個讓人們感到舒適、放鬆並願意停留的地方。為了在標準化的全球品牌形象與在地化體驗之間取得平衡,星巴克在台灣採取了極具創意的策略:打造與當地歷史、文化和地景深度對話的「特色門市」。這些咖啡廳不僅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是獨特的建築作品與文化景點,其細膩的門市設計豐富了在地生活。
古蹟新生:在百年風華中品味咖啡
星巴克展現了對歷史建築的尊重與活化能力,將多處古蹟改造成獨具魅力的咖啡空間,讓客人在品味咖啡的同時,也沉浸在時光的洪流中。
- 艋舺門市(台北市萬華區): 座落於市定古蹟「萬華林宅」,這棟建於1930年代的四層樓紅磚建築本身就是一部活歷史。星巴克保留了其原始的建築外觀與結構,如老式雙開大門、精緻的門窗雕刻與羅馬式柱頭,甚至安排了「社區大使」進行導覽,重現艋舺的昔日風華。二樓的女神刺繡壁畫,更是巧妙地融入了萬華車站、剝皮寮等在地元素。
- 保安門市(台北市大同區): 此門市進駐曾為「鳳梨罐頭大王」葉金塗的古宅,是一棟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星巴克完整保留了其復古紅磚外牆、立體浮雕與花草紋飾,內部挑高的圓拱結構,讓顧客彷彿走進了1920年代大稻埕的豪門宅邸。
- 虎尾門市(雲林縣虎尾鎮): 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虎尾合同廳舍」,曾是當地的派出所與消防隊聯合駐點。星巴克巧妙地保留了建築的歷史痕跡,包括極具代表性的消防員出勤「滑竿」,讓這間門市充滿了故事性與懷舊氣息。
- 台南新化門市(台南市新化區): 進駐擁有百年歷史的新化小鎮,這間位在主要幹道上的門市,其門市設計擷取了老街建築交融現代與古典工藝的美學。建築外觀將老街立面富含歷史故事的設計元素應用於建物頂部,而室內空間則以暖色木調與冷調金屬,呈現出精緻的氛圍,與這座歷史悠久的地區完美輝映。
文化融合:將在地工藝與藝術融入設計
除了古蹟,星巴克更擅長從在地文化與傳統工藝中汲取靈感,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空間體驗。每一間特色門市的背後,都有一段值得延伸閱讀的在地故事。
- 鶯歌門市(新北市鶯歌區): 作為台灣的陶瓷之都,鶯歌門市的設計完美融入了在地特色。從建材選用紅磚、圓陶磚、窯燒陶片,到與在地職人合作,燒製出帶有星巴克圖騰的牆面藝術,處處可見對陶瓷工藝的致敬。
- 花蓮和平門市(花蓮縣秀林鄉): 這是星巴克在台灣首間「社區共榮門市」(Community Store),座落於台泥DAKA園區。門市內不僅邀請了原住民藝術家米路哈勇、安聖惠創作大型藝術品,連夥伴們的圍裙都由當地太魯閣族的織布工藝師協同編織,深度連結在地文化。
- 鹿港門市(彰化縣鹿港鎮): 設計靈感源自鹿港小鎮的廟會節慶,外觀以懸掛的彩燈為意象,並將鹿港常見的甕牆元素融入花圃設計。店內牆面更以雕刻手法,將象徵鹿港的小鹿圖騰拓印其上,充滿趣味與巧思。
創新概念:跳脫框架的建築實驗
星巴克也不斷進行建築形式的創新,打造出令人驚豔的現代地標。
- 花蓮洄瀾門市(花蓮縣吉安鄉): 作為亞洲首間「貨櫃屋星巴克」,由國際知名的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使用29個曾駐足世界各大碼頭的貨櫃堆疊而成。倒金字塔型的四層建築,結合了中式斗拱的力學基礎,不僅賦予貨櫃新生,更成為花蓮必訪的景點。
- 嘉義民雄門市(嘉義縣民雄鄉): 以歐洲鄉村的教堂為靈感,打造出獨特的黑色三角形尖頂建築。內部挑高的屋頂結構,搭配兩側如管風琴般的柚木飾條,營造出既古典又莊嚴的靜謐氛圍。
- 新竹新豐門市(新竹縣新豐鄉): 全台唯一的「鐵道星巴克」,由舊火車站改建而成。顧客可以坐在戶外座位區,一邊喝咖啡,一邊觀看火車從旁呼嘯而過。室內設計也以車站大廳為概念,充滿旅途的動感與懷舊情懷。
精選台灣星巴克特色門市一覽表
門市名稱 | 地點 | 設計主題與特色 |
---|---|---|
洄瀾門市 | 花蓮縣吉安鄉 | 亞洲首間貨櫃屋門市,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 |
艋舺門市 | 台北市萬華區 | 進駐市定古蹟「萬華林宅」,充滿歷史風華。 |
新竹新豐門市 | 新竹縣新豐鄉 | 由舊火車站改建,可近距離觀看火車行駛。 |
嘉義民雄門市 | 嘉義縣民雄鄉 | 獨特的歐式教堂風格建築。 |
花蓮和平門市 | 花蓮縣秀林鄉 | 首間社區共榮門市,融合原住民藝術與工藝。 |
鶯歌門市 | 新北市鶯歌區 | 深度結合在地陶瓷文化與素材。 |
保安門市 | 台北市大同區 | 進駐巴洛克式富商古宅,展現大稻埕風情。 |
草山門市 | 台北市士林區 | 改建自1950年代美軍眷舍,擁有獨院綠地。 |
宜蘭頭城門市 | 宜蘭縣頭城鎮 | 以豪華遊艇為設計意象,充滿海洋氣息。 |
內湖民權門市 | 台北市內湖區 | 全台首間LEED綠建築認證門市,實踐環保永續。 |
提升「高級感」背後:一場為留住員工的空間革命
如果說特色門市是星巴克面向消費者的「品牌宣言」,那麼近年來在一般門市進行的大規模改革,則是一場應對內部營運危機的「空間革命」。表面上看,這些改造是為了提升「高級感」,改善顧客體驗,但其背後真正想解決的,是日益嚴重的員工流失問題。
危機浮現:客製化訂單下的員工出走潮
接受顧客五花八門的客製化需求,本是星巴克的服務特色。然而,隨著外送平台的興起與訂單量暴增,大量的客製化訂單如潮水般湧入,讓第一線的咖啡師(夥伴)不堪重負。冗長吵雜的排隊人龍、此起彼落的叫號聲,以及複雜的製作流程,不僅降低了顧客的消費體驗,更嚴重衝擊了員工的留存率。吧檯邊擠滿了焦急等待的客人,而店員則必須大聲呼喊:「王小姐,您的熱卡布好囉!」——這類彷彿無需標註圖片來源的鮮活場景,正是許多門市的日常,也極大增加了咖啡師的工作量。
根據星巴克內部數據,2022年有高達25%的咖啡師在到職後三個月內離職,相較於疫情前的10%,流動率顯著增加。對於需要投入2至3週時間培訓專業咖啡師的星巴克而言,這無疑是巨大的營運成本與挑戰。為此,執行長納思瀚(Laxman Narasimhan)在一次財報會議上明確指出,公司計畫正透過改善店內環境與工作流程,來降低員工流動率。
空間改造的留才策略
星巴克這波的裝潢升級,核心目標是「賦能員工」,透過優化工作環境與效率,減輕夥伴的負擔,進而留住人才。
- 效率革新:導入「Siren」自動化系統
這套預計在2026年前安裝於40%美國店鋪的新自動化系統,是工作吧檯的重大革新。它包含了更快速的攪拌機、自動化的牛奶分配器等自動化裝置,旨在簡化和加速餐點製作流程。例如,利用這套系統,製作一杯複雜的星冰樂(Frappuccino)餐點的時間,將從87秒大幅縮短至36秒,製作步驟也從16步減至13步。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對工作空間的重新設計,直接減輕了咖啡師的體力與心力負擔。 - 環境優化:打造更安靜的聲學空間
傳統星巴克門市常給人鬧哄哄的印象,夥伴必須扯著嗓子喊出訂單,顧客也聽得吃力。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星巴克計畫在數千家新開及改裝的店鋪中,安裝吸音裝置,如具有吸音功能的天花板材料。此舉的效益是雙重的:對顧客而言,創造了更寧靜、舒適的「高級感」氛圍;對員工而言,一個更安靜的空間意味著能更清楚地聽見顧客點餐,減少訂單錯誤與溝通壓力,從而降低工作挫折感,並提升其實際感受。 - 店型演變:擴大得來速(Drive-Thru)服務
星巴克也大力推動得來速店型,計畫在80%的新店鋪設置駕車取餐窗口。這種便利服務模式不僅迎合了現代消費者對快速的需求,更能有效分流店內人潮,減輕吧檯擁擠的狀況,讓店內夥伴能更專注於服務現場顧客,從而優化整體的工作節奏與環境。
當裝潢遇上科技:星巴克的未來樣貌
在傳統裝潢與在地化策略之外,星巴克也正探索一條由科技主導的全新道路。美國德州一間新開的星巴克,或許預示了品牌的未來樣貌之一。
這間門市的建築本體並非由工人一磚一瓦蓋起,而是由大型機械手臂層層灌注混凝土「3D列印」而成,僅花費6天就完工。其內部空間的配置、材料選擇甚至碳足跡計算,都藉助了AI進行規劃。
最顛覆性的是,這間店完全捨棄了「第三空間」的概念。店內沒有任何座位,也沒有洗手間,只提供外帶與得來速服務,講求極致的「快狠準」。整個空間被設計成一台高效的大型咖啡機,咖啡師的動線被精密計算,以最小的移動距離完成最多的訂單。
這種「科技星巴克」的出現,反映了品牌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在許多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或郊區,現代人對咖啡店的需求可能更多是功能性的「快速獲取」,而非體驗性的「停留休憩」。這種新型態的店鋪,雖然少了傳統的人情味與氛圍感,卻以其高效、低成本、可快速複製的優勢,為星巴克開闢了新的市場可能。
這意味著未來的「星巴克裝潢」,其定義將更加廣泛,可能不再侷限於木質調、暖色燈光或舒適沙發,而是涵蓋了3D列印技術、AI空間規劃、全自動化流程等尖端科技。它顯示了星巴克正試圖在「體驗」與「效率」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更多元的服務模式。
常見問題 (FAQ)
Q1: 星巴克為什麼要大舉裝潢,只是為了提升高級感嗎?
A: 提升高級感只是表面效益之一。更深層的原因是為瞭解決內部營運問題,特別是嚴重的員工流失。透過導入「Siren系統」提高效率、安裝吸音裝置降低工作壓力等方式,星巴克希望創造更優質的工作環境,從而留住人才,並間接提升顧客體驗。
Q2: 台灣有哪些必去的星巴克特色門市?
A: 台灣有許多極具特色的門市,各具風格。例如,由貨櫃屋打造的花蓮「洄瀾門市」、進駐百年古蹟的台北「艋舺門市」、可看火車經過的新竹「新豐門市」,以及充滿歐式教堂風情的嘉義「民雄門市」等,都非常值得探訪。
Q3: 什麼是星巴克的「Siren系統」?
A: 「Siren系統」是星巴克為提升營運效率而導入的一套吧檯設備更新計畫。它包含更高速的攪拌機、自動化的冷奶泡機與牛奶分配器等,能大幅縮短如星冰樂等複雜飲品商品的製作時間,減輕咖啡師的工作負擔。
Q4: 未來的星巴克門市可能會有什麼變化?
A: 未來的星巴克店型將更加多元。除了持續推動與在地文化結合的特色門市外,也會看到更多為了提升便利性而設的「得來速」店型。同時,如美國出現的3D列印、無內用座位的「純外帶」科技店型也可能成為一種新趨勢,以滿足不同市場對效率與便利性的極致追求。
結論:藏在裝潢細節裡的品牌進化論
從台灣各地獨具匠心的特色門市,到為解決員工問題而進行的系統性內部改造,再到美國充滿未來感的3D列印實驗店,星巴克的「裝潢」顯然已是一門複雜且精密的商業策略。
它不再是單純的美學追求,而是一套多維度的解決方案:
- 它是品牌故事的敘述者: 透過與古蹟、文化、地景的結合,深化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
- 它是營運問題的解決師: 透過優化工作流程與環境,直接應對人力資源的嚴峻挑戰。
- 它是未來趨勢的探索家: 透過擁抱新科技,不斷測試與演化品牌服務的新形態。
下一次,當您走進任何一間星巴克時,不妨多留意一下週遭的空間細節。無論是牆上的一幅畫、天花板的材質,還是吧檯內夥伴的操作流程,這一切的背後,都藏著星巴克正在上演的,一場深刻而持續的品牌進化論,並最終體現在每一位顧客與員工的實際感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