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的傷口,是母親偉大付出的印記,但對許多愛美的媽咪來說,如何讓這道剖腹傷口變得不明顯,並緩解產後惱人的搔癢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尤其是有蟹足腫體質的媽咪,更需要細心呵護。
本文將整合婦產科醫生、中醫師及護理師的專業建議,從傷口初期照護、止癢妙招、飲食禁忌,到疤痕預防與進階治療,提供一份最詳盡的剖腹產傷口全方位照護指南,幫助您瞭解如何避免留疤的各種可能性。
剖腹產傷口癒合初期的關鍵照護 (產後~2週)
此階段的目標是促進傷口順利癒合與預防感染,這是預防日後疤痕增生的第一步。
-
保持乾淨與乾燥:這是最重要的原則。在醫院期間,醫護人員會為傷口覆蓋紗布與膠帶,並定時更換,媽咪們應避免讓傷口碰水。出院後,需遵照醫囑護理,通常在傷口完全收乾(約術後10-14天)前,建議以擦澡代替淋浴。傷口收乾後可淋浴,但應避免盆浴,洗澡後需立即用乾淨毛巾輕輕將傷口按乾。
-
使用束腹帶:術後使用束腹帶不僅能幫助固定腹部肌肉,減輕活動時因拉扯傷口而產生的疼痛,更重要的是能降低腹部張力,減少疤痕變寬、變凸的風險。
-
觀察傷口狀況:每日應觀察傷口是否有異常。若剖腹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或有異常滲出液(化膿、血水不止),並伴隨發燒等症狀,應立即回診就醫。
照護階段 |
核心目標 |
注意事項 |
---|---|---|
術後住院期間 |
預防感染、減壓 |
1. 由醫護人員換藥,勿自行更換。 |
出院後~傷口收乾 |
自我護理、持續乾燥 |
1. 遵從醫囑換藥。 |
傷口發癢怎麼辦?切記「不抓」為最高原則
傷口在癒合過程中發癢,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人甚至會感覺傷口周圍麻麻的。這主要是因為皮膚組織與神經末梢正在重新生長。然而,不當的搔抓會刺激皮膚,導致疤痕增生,因此如何處理癢感與不適感就是一件重要的事。
為什麼會癢?
-
組織癒合:纖維母細胞增生、新血管與神經末梢生長,都會引發癢感。
-
敷料過敏:根據許多媽咪的經驗與網路評論,不少人會對固定敷料的膠帶或疤痕貼片(如赫麗敷等品牌)的「膠」產生過敏反應,引起接觸性皮膚炎,導致紅疹和劇烈癢感。
-
皮膚乾燥:傷口周圍皮膚若過於乾燥,也容易引發癢感。
止癢應對方法:
-
絕對禁止搔抓:這是最重要的原則。搔抓會破壞新生皮膚,刺激疤痕組織,讓疤痕更嚴重。
-
輕度冰敷或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在傷口周圍輕輕冰敷,或用冷水稍微沖洗,可以短暫麻痺神經,有效緩解癢感。
-
輕輕按壓或拍打:當癢感難耐時,可用手掌在傷口周圍輕輕按壓或拍打,轉移癢的感覺。
-
穿著寬鬆棉質衣物:避免粗糙或緊身的衣物直接摩擦肚皮,造成刺激。
-
使用醫師處方藥膏:若癢感嚴重,可請婦產科或皮膚科醫生評估情形,開立適合孕哺期的外用止癢藥膏。切勿自行塗抹成藥,尤其是類固醇藥膏,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更換敷料/膠帶:如果懷疑是膠帶過敏,應立即更換。可改用專為敏感肌或嬰兒設計的低敏膠帶。
如何預防疤痕形成?「減壓」與「保濕」是核心
當傷口癒合後(約術後7-14天,已無滲液),就進入了長達3-6個月甚至更久的「抗疤黃金期」。此階段的核心策略是減低張力與維持傷口濕潤,正確的照護結果將大大影響是否留疤。
-
減低腹部張力:持續使用束腹帶,並避免提重物、做仰臥起坐等會增加腹部壓力的動作。
-
保持角質層濕潤: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珍如指出,傷口癒合時角質層尚未成熟,水分容易散失。身體偵測到「缺水」,會刺激纖維母細胞過度增生膠原蛋白來「修補」,導致疤痕凸起。因此,為傷口「保濕」是預防疤痕的關鍵。
-
善用抗疤產品:國際疤痕處理指南皆建議使用矽膠產品作為預防疤痕的首選。其中矽凝膠是許多媽咪的選擇。
產品類型 |
適用時機 |
使用方式 |
優點 |
缺點 |
---|---|---|---|---|
美容膠帶 |
傷口癒合後立即 |
與傷口垂直黏貼,持續3-6個月,約一週更換一次。 |
較透氣、可吸收部分張力。 |
黏性可能刺激皮膚、易造成過敏、效果相對有限。 |
矽膠貼片 |
傷口完全癒合後 |
直接貼附於疤痕上,可重複使用。 |
提供壓力、保濕效果好、臨牀實證有效。 |
可能因反覆撕貼造成不適或過敏、悶熱、價格較高。 |
矽凝膠 |
傷口完全癒合後 |
每日1-2次,薄塗於乾燥的疤痕上,待其自乾。 |
不易過敏、使用方便、可直接觀察疤痕、不影響穿衣。 |
需等待乾燥、部分產品較黏膩。 |
小提示:
-
早期介入:拆線後(如果用的是需要拆的線)或傷口閉合後7-14天即可開始使用抗疤產品。
-
耐心持續:抗疤是一場持久戰,至少需持續使用3-6個月。蟹足腫體質者建議持續使用半年至一年以上。
-
新型矽膠凝膠:市面上有延展性更佳、快乾、不黏膩的「環狀矽膠」可供選擇。部分產品會添加「酯化維他命C」,有助於淡化疤痕的色素沉澱。
-
避免日曬:疤痕組織應避免陽光曝曬,以免色素沉澱,讓疤痕顏色變深。外出時可穿衣遮蓋或使用防曬產品。
剖腹產後的飲食建議與禁忌
正確的飲食能促進傷口癒合,錯誤的飲食則可能引發發炎反應,影響疤痕恢復。
建議多攝取的食物:
-
優質蛋白質:魚肉(如鱸魚、蝨目魚)、雞湯、瘦肉等,是傷口癒合的基礎原料。
-
富含維他命C的蔬果: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傷口癒合。
-
膠原蛋白:有作者分享補充膠原蛋白有助於改善癢感與淡化疤痕。
建議避免或減少的食物:
食物類別 |
具體品項 |
避免原因 |
建議避免時間 |
---|---|---|---|
易產氣食物 |
奶類、蛋類、豆類、地瓜 |
容易引起腹脹,影響腸胃蠕動與傷口。 |
術後第一週 |
刺激性食物 |
蔥、薑、蒜、辣椒等辛香料 |
可能刺激傷口,引起發炎反應。 |
傷口完全修復前 |
易致肉芽增生食物 |
香菇、花生、竹筍 |
容易刺激肉芽組織過度增生。 |
傷口完全修復前 |
發酵類食物 |
醬油、味噌 |
醃漬發酵物易造成傷口發炎,影響疤痕顏色。 |
傷口完全修復前 |
燥熱性補品 |
麻油雞、人蔘、黃耆 |
過度燥熱可能加重傷口發炎。麻油建議改為苦茶油。人蔘、黃耆待產後1-2週後視情況使用。 |
產後初期 |
油膩食物 |
炸物、肥肉 |
影響傷口癒合速度。 |
恢復期間 |
蟹足腫體質的特別注意事項與進階治療
近年來在台灣,剖腹產的比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連帶的疤痕問題也更受關注。
如何區分增生性疤痕與蟹足腫?
-
增生性疤痕 (肥厚性疤痕):疤痕會凸起,但範圍不會超過原始傷口邊界。
-
蟹足腫:疤痕組織會像螃蟹的腳一樣,侵犯並延伸超過原始傷口範圍,外觀更為巨大且不規則。
蟹足腫體質的媽咪,疤痕預防更為重要,抗疤產品的使用時間建議拉長至一年以上。若疤痕依然不幸增生,切勿灰心,應尋求專業醫生協助,有多種進階的疤痕治療方法可改善,就算考慮生下一胎,提早治療疤痕也是值得的。
進階治療選項:
-
類固醇注射 (消疤針):直接將類固醇注射至疤痕組織,使其軟化、變平。是常用療法,但注射時疼痛感較強,且可能有皮膚萎縮、色素沉澱等副作用。
-
肉毒桿菌素注射:近年來的新興療法。可抑制肌肉張力及纖維母細胞增生。蘇怡寧醫生的合作醫生分享其經驗指出,肉毒桿菌素治療疼痛感較類固醇低,且分子大不易進入血液,孕期、哺乳期使用相對安全。常與類固醇合併使用,效果更佳。
-
雷射治療:
-
染料雷射/脈衝光:針對紅色疤痕,破壞增生的微血管,使疤痕顏色變淡、萎縮。
-
飛梭雷射:在疤痕上製造微小加熱點,刺激膠原蛋白重組,達到撫平、軟化效果。
-
-
手術切除合併放射線治療:針對嚴重的蟹足腫,可手術切除疤痕,將過度活耀的肌肉組織取出,並在術後搭配低劑量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的療程,抑制纖維母細胞再生,可將復發率降至10-15%。
-
冷凍治療:利用液態氮的低溫破壞增生組織,但可能伴隨疼痛與色素沉澱。
常見問題 (FAQ)
Q1: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使用除疤凝膠或貼片?
A:一般建議在剖腹產手術後約7至14天,當傷口表皮完全癒合、不再有組織液滲出,且呈現乾燥狀態時,就可以開始使用。過早使用可能會刺激尚未癒合的傷口。
Q2:我的疤痕已經過了半年,有時候還是會癢,這是正常的嗎?
A:是正常的。剖腹產手術會切斷皮下神經,神經的再生與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持續數月甚至一年以上,這個過程會伴隨間歇性的癢感或麻木感。但如果疤痕突然變得更紅、更凸、更癢或疼痛,建議回診給醫生評估,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法。
Q3:我是蟹足腫體質,用除疤產品還有用嗎?
A:絕對有用,而且更需要使用。對蟹足腫體質者來說,預防遠勝於治療。應在傷口癒合後立即開始使用矽膠類抗疤產品,並且需要更有耐心,持續使用至少一年,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疤痕過度增生。若已形成蟹足腫,應及早尋求皮膚科或整形外科醫師的進階治療。關於這方面的議題,網路上也有許多延伸閱讀可供參考。
Q4:聽說吃醬油會讓疤痕變黑,是真的嗎?
A:這是傳統的迷思。疤痕顏色變深主要是由「色素沉澱」和「組織增生」造成,與食物本身的顏色無關,不會影響寶寶。不過,中醫師指出,醬油等發酵類食物可能容易引起身體的發炎反應,進而刺激疤痕組織增生,所以建議在傷口修復期減少攝取。
總結
剖腹產疤痕的照護是一段需要耐心與細心的旅程。從術後初期的傷口清潔與減壓,到抗疤黃金期的持續保濕與耐心護理,每一步都是關鍵。面對惱人的癢感,切記「冷敷、按壓、不搔抓」的原則。飲食上,避開地雷食物,補充優質營養。
若為蟹足腫體質,更需加倍努力,並在必要時勇敢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只要方法正確,持之以恆,就能讓這道愛的印記,變得平坦、柔和而不惱人。在每個地方都要注意細節,是照顧好傷口最重要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