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淋巴結位置看懂癌症警訊!這幾個部位腫大千萬要當心!

人體的免疫系統是一張錯綜複雜的防禦網絡,而在這網絡中,淋巴結(Lymph Node)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前哨站」角色。它們是淋巴系統的部分,如同過濾器般,捕捉並清除入侵的細菌、病毒及由免疫細胞辨識的異常細胞。許多人在感冒、牙痛或遭遇病菌感染時,不經意地在頸部、腋下摸到腫塊,引發一陣緊張。事實上,淋巴結遍佈全身,總數約在450至1000個之間。

瞭解這些免疫前哨的確切部位、它們各自負責的「轄區」,以及如何分辨正常的防禦性腫大與潛在的危險警訊,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健康知識。本文將為您詳細剖析人體從頭到腳的淋巴結分佈,教您如何判讀身體發出的信號。

一、 可觸摸的表淺淋巴結:身體的健康警報器

大部分位於身體表層的淋巴組織,在健康狀態下體積極小(約0.1-0.5公分),不易觸摸。然而,當其負責的區域出現感染的情況時,它們會迅速腫大,成為我們可以親手觸及的健康警報器。

1. 頭頸部 (Head and Neck)

人體約有三分之一(約200-300個)的頸部淋巴結集中在頭頸部,這是因為口、鼻、喉是病原體入侵的主要通道,需要重兵防守,這個部位的防禦功能特別重要。

  • 耳周與枕部: 分佈於耳前、耳後及後腦杓的枕骨下方,主要負責收集來自頭皮、耳朵及臉部的淋巴液。頭皮長痘痘、抓破皮或外耳道發炎時,常會引起此區淋巴結腫痛。

  • 頷下與頦下 (Submandibular and Submental): 位於下顎骨下方及下巴正下方。當出現口腔潰瘍、牙齦發炎、蛀牙或舌頭相關問題時,此處的淋巴結會首當其衝地腫大。

  • 頸側 (Lateral Cervical): 沿著頸部兩側肌肉(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及深部分佈,是頸部最大、最主要的淋巴結群。它們負責收集來自口腔、咽喉、鼻咽部的淋巴液。當出現咽喉疼痛、感冒時最常摸到的「筋結」或腫塊就位於此處。其中,頸內靜脈二腹肌淋巴結是鼻咽癌和舌根癌最常轉移的第一站。

  • 鎖骨上窩 (Supraclavicular Fossa): 位於鎖骨上方凹陷處。此處的淋巴結腫大需要特別高度警惕。由於它負責收集來自胸腔、腹腔的深層淋巴液,右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可能與肺、食道等胸腔器官的病變有關。而左側鎖骨上淋巴結(又稱魏修氏淋巴結 Virchow's Node)更為關鍵,它是胸導管的終點,負責回收全身大部分的淋巴液。若此處出現無痛、堅硬的腫塊,可能是胃癌、胰臟癌、肝癌等腹腔惡性腫瘤轉移的徵兆。

2. 腋下 (Axilla)

腋窩的淋巴結群是守護上肢、胸壁和乳房的重要據點。女性在進行乳房檢查時,應一併觸診腋下。腋下淋巴結可細分為數個集團軍,各司其職。

腋下淋巴結群

位置

主要負責區域(引流範圍)

胸肌淋巴結

胸外側動靜脈周圍

乳房的大部分(特別是外側與中部)、腹前外側壁

肩胛下淋巴結

肩胛下動靜脈周圍

肩背部、後頸部

外側淋巴結

腋動靜脈周圍

幾乎全部的上肢淋巴(手臂、手掌)

中央淋巴結

腋窩脂肪組織中央

匯集上述三群淋巴結的淋巴液

尖淋巴結

腋窩最頂端,鎖骨下方

匯集所有腋下淋巴結的淋巴液,是最終關口

3. 腹股溝 (Groin/Inguinal)

位於大腿根部,負責收集下肢、外生殖器、會陰部及下腹壁的淋巴液。腳部的香港腳、傷口感染,或泌尿道、生殖系統的發炎,都可能引起此處淋巴結腫大。

4. 膕窩 (Popliteal Fossa)

位於膝蓋後方的凹陷處,淋巴結較少且深,不易觸摸。主要負責收集足部外側及小腿的淋巴液。

二、 身體深處的主要淋巴結群:沉默的內部防線

除了表淺淋巴結,人體內部臟器周圍也密佈著大量深層淋巴結,這些淋巴器官是內部器官的最後防線,平時無法觸及,通常需透過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CT)才能發現。

  • 胸腔淋巴結: 包圍著心臟、肺臟、氣管與食道。例如,縱膈腔淋巴結和肺門淋巴結是肺癌轉移分期的重要指標。

  • 腹腔與骨盆腔淋巴結: 沿著腹主動脈、腸繫膜及骨盆內的大血管排列,負責過濾來自腸、胃、肝、胰、腎、膀胱、子宮、卵巢等所有腹腔及骨盆腔器官的淋巴液。幾乎所有消化道和泌尿生殖系統的癌症,都會先轉移到這些區域性的淋巴結。

三、 如何區分良性與惡性淋巴結腫大?

摸到淋巴結腫大的情況時,先別過度驚慌。絕大多數情況是良性的發炎反應。關鍵在於觀察其特性。

特性

良性淋巴結腫大(常見於感染、發炎)

惡性淋巴結腫大(警惕癌症、淋巴瘤)

發生原因

細菌/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結締組織疾病、過度疲勞

淋巴瘤(原發性)或由其他器官轉移來的癌細胞

出現速度

較快,數天內明顯腫大

較慢,持續性、漸進式長大

疼痛感

通常會痛或有壓痛感,伴隨紅、腫、熱

通常不痛不癢,這是非常關鍵的警訊

質地與活動度

質地較柔軟,觸摸時可在皮下滑動

質地堅硬如石或韌如橡膠硬度,且與周邊組織沾黏,不易推動

大小變化

隨發炎改善而縮小,甚至消失(有時會留下小結)

不會縮小,只會持續長大,直徑常超過2公分

伴隨症狀

發燒、咽喉疼痛、咳嗽等相對應的感染症狀,例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如每週減輕一公斤)、夜間盜汗、持續性發燒

一位60歲女性,頸部摸到硬塊,不痛不癢,以為是感冒未癒。就醫檢查後,發現硬塊非常堅硬且不太會動,最終確診為甲狀腺癌轉移。這個案例凸顯了辨別淋巴結特性的重要性。

常見問題 (FAQ)

Q1: 摸到淋巴結就代表生病了嗎?

A: 不一定。身材較瘦的人有時能摸到正常大小的淋巴結。只有在淋巴結出現「變化」,如變大、變硬或疼痛時,才表示它正在工作或出現異常。關鍵在於觀察其變化與特性,並瞭解淋巴腺的作用。

Q2: 為什麼過度疲勞時淋巴結也會腫起來?

A: 根據陳榮堅醫師的觀點,人在極度疲勞時,全身性的發炎指數會升高。身體會將此視為一種壓力或即將遭受攻擊的信號,進而「預先動員」體內免疫系統,使某些淋巴結(其中含有大量淋巴球)擴增,準備防禦,因此會感覺到腫脹。

Q3: 「通淋巴」按摩有醫學根據嗎?對健康有幫助嗎?

A: 淋巴系統依靠肌肉收縮和呼吸等方式讓淋巴液在淋巴管與淋巴管道中自然流動,健康人並不需要額外的「通淋巴」按摩。坊間的美容式按摩聲稱能排毒、去水腫,缺乏足夠的醫學實證。然而,對於因手術(如乳癌切除腋下淋巴)或先天問題導致的「淋巴水腫」患者,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物理治療師執行的「徒手淋巴引流」是一種有效的醫療方法,但這與一般美容按摩截然不同。

Q4: 哪個位置的淋巴結腫大最危險?

A: 鎖骨上窩的淋巴結。此處是深層淋巴液迴流的最後一站。右側腫大可能指向胸腔問題,而左側的魏修氏淋巴結(Virchow's Node)腫大,更是腹腔癌症(如胃癌、胰臟癌)向遠處轉移的典型警訊,是健康的一道警戒line,必須極度重視。若出現此類淋巴腫大,應立即就醫。

Q5: 淋巴結腫大應該看哪一科?

A: 若不確定原因,可以先諮詢家庭醫學科或耳鼻喉科(若為頸部淋巴腫大)。醫師會進行理學檢查,包含檢查頸部淋巴的狀態,並根據初步判斷,決定是否需要轉診至血液腫瘤科(懷疑淋巴瘤)或相關的外科(如乳房外科、一般外科)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例如超音波或切片檢查。

總結

淋巴結是身體忠實的哨兵,它們的腫大是身體正在對抗外敵的信號。當您摸到淋巴結時,請先冷靜評估:它在哪個位置?是否疼痛?質地如何?能否滑動?出現了多久?近期是否有病菌感染或異常疲勞?大部分會痛、會動、會隨感冒痊癒而縮小的淋巴結都無需過度擔心。

然而,若淋巴結出現「不痛、很硬、固定不動、持續長大」的特徵,特別是位於鎖骨上窩或胸骨上方,或伴隨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甚至吞嚥困難,就必須立即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以上資訊整理自多方醫療健康參考資料,旨在提供衛教知識,不能取代專業醫療建議。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