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放療,您該知道的一切:會影響家人?飲食禁忌?副作用應對?

在許多民眾的印象中,「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或放療)往往與癌症末期劃上等號,甚至被誤解為一種充滿痛苦且效果有限的最終手段。然而,這種觀念早已過時。事實上,放射治療是現代癌症治療的五大支柱之一,與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並駕齊驅,扮演著不可或備的關鍵角色。它不僅能治癒某些早期癌症,更在提升存活率、保留器官功能及緩解晚期症狀方面,展現出其獨特且強大的價值。

本文旨在全面且深入地剖析放射治療,從其基本原理、治療類型、完整流程,到在不同癌症治療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應對與處理其可能伴隨的副作用,希望能破除迷思,提供癌症病人與家屬一份清晰、詳盡且可靠的指南。

放射治療的原理與類型

核心原理:精準打擊癌細胞DNA

放射治療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具穿透力的高能量遊離輻射(最常用的是高能量X光,或稱光子),對準腫瘤區域進行照射。這些高能量射線能夠破壞細胞的遺傳物質—DNA。癌細胞由於其快速分裂且修復能力較差的特性,在遭受DNA損傷後,將無法繼續增生繁殖,最終導致腫瘤細胞走向凋亡。

相較之下,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具有較強的修復能力。放射治療巧妙地利用了此一差異,將總劑量分割成數十次(即治療次數,稱為「分次治療」),在每天的治療間隔中,給予正常細胞足夠的時間進行自我修復,同時癌細胞則在持續的打擊下逐漸被消滅。這也是為什麼療程通常安排在週一至週五,並於週末休息的原因。

主要治療類型

放射治療主要分為「體外」與「體內」兩大類,近年更有新興的精準技術。

體外放射治療 (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 EBRT)

這是最常見的放射治療方式,也常被口語稱為「遠隔治療」或「大電」。治療時,病患會躺在治療牀上,由一部稱為「直線加速器」(Linear Accelerator) 的精密儀器操作,從體外不同角度將輻射線束精準地聚焦於體內的腫瘤上。現代化的直線加速器能量高、穿透力強,其最大劑量通常作用在皮下數公分深處,能有效降低對表層皮膚的傷害,此即「皮膚免除效應」(skin-sparing effect),大幅減少了早期治療常見的嚴重皮膚副作用,且體內不會殘留任何輻射物質。

體內放射治療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 / Brachytherapy)

又稱為「近接治療」或「小電」,是將微小的放射性物質射源(如放射性金屬針、導管或膠囊)直接放置在腫瘤內部或其緊鄰的軟組織中。這種方式可以讓放射線在極短的距離內,對腫瘤施以極高的劑量,同時大幅減少對周邊正常器官的影響。此技術常用於子宮頸癌、前列腺癌等特定癌症。

新興精準放射技術

隨著科技進步,出現了更多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如:

  •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 電腦刀 (CyberKnife):利用極度精準的定位系統,在1至5次內給予病竈超高劑量的照射,適用於早期肺癌、腦部腫瘤等。

  • 質子治療 (Proton Therapy) / 重粒子治療 (Heavy Particle Therapy):利用質子或重粒子射束的物理特性(布拉格尖峯效應),將能量精準釋放在腫瘤深度,對腫瘤後方的正常組織幾乎沒有劑量,能進一步降低副作用,但成本較高。

放射治療在癌症治療中的五大角色

放射治療絕非僅限於特定階段,而是根據患者的癌病、期別、腫瘤位置與整體健康狀況,在癌症全程治療計畫中扮演著多元且靈活的角色。

根治性治療 (Curative Therapy)

對於某些對的放射線特別敏感或位於手術不易切除位置的癌症,放射治療可作為主要的根治手段。例如,絕大多數的鼻咽癌、部分期的子宮頸癌、喉癌、下嚥癌及攝護腺癌等,單獨或合併化療的放射治療,其療效可與手術媲美,並且能保留器官的完整功能與外觀。

前導性/術前輔助治療 (Neoadjuvant Therapy)

在外科手術前進行,主要目的是縮小腫瘤腫塊體積,使原本難以切除或體積過大的腫瘤變得容易手術,提高手術的成功率與腫瘤完全切除的機會,同時降低手術的複雜度。常見於直腸癌、食道癌等。

術後輔助治療 (Adjuvant Therapy)

這是放射治療非常重要的應用之一。作為重要的局部治療,在外科手術切除可見的腫瘤後,針對手術區域及周邊高風險的淋巴區域進行照射,目的在於消滅肉眼無法看見的殘存癌細胞,以顯著降低局部復發的風險,進而提高長期存活率。例如乳腺癌的乳房保留手術後、口腔癌、部分子宮內膜癌等,術後放射治療已是標準療程。

同步化學放射治療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將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同步進行,化學藥物除了全身性的作用外,還能扮演「放射增敏劑」的角色,增強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度,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治療效果。此模式廣泛應用於多種癌症,如中晚期肺癌、頭頸癌等。

緩和性/姑息性治療 (Palliative Therapy)

當癌症已發展至晚期或發生轉移,無法根治時,放射治療能有效地緩解由腫瘤引起的各種痛苦症狀,是提升病患生活品質的重要工具。例如:

  • 骨轉移:減輕劇烈疼痛,預防病理性骨折。

  • 腦轉移:緩解頭痛、噁心等神經症狀。

  • 腫瘤壓迫:緩解因壓迫脊髓、血管或氣管所造成的癱瘓、水腫或呼吸困難。

  • 腫瘤出血:控制出血狀況。

放射治療的完整流程:從諮詢到完成

一個完整的放射治療療程,是經過精密規劃與執行的醫療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醫師諮詢與評估

由放射腫瘤科醫師與病患及家屬進行詳細溝通,說明治療的必要性、預期目標、施行方式、療程長短、可能的副作用及應對方式,並在取得知情同意後,簽署治療同意書。

第二階段:治療前準備與模擬定位

此階段是確保治療精準度的基石,約需30至60分鐘。

  • 製作固定模具:為了讓每次治療的姿勢都完全相同,技術人員會為病患量身打造個人專屬的固定器。例如,頭頸部治療會使用「熱塑膠面具」,身體部位則可能使用「真空固定軟墊」。

  • 電腦斷層模擬攝影 (CT Simulation):病患穿戴著固定模具,在與治療儀器同規格的電腦斷層掃描儀上進行掃描,取得精準的3D影像資料,以利規劃治療範圍。

  • 皮膚標記:放射師會在病患皮膚上畫上數條標記線,或用小貼紙標示,這些記號是後續每日治療時對位的基準點,在整個療程結束前都必須保持清晰,切勿自行塗改或洗掉。

第三階段:治療計畫設計

在取得模擬定位的影像後,放射腫瘤科醫師會在電腦中精確地勾畫出腫瘤範圍(治療區域)以及需要保護的周邊正常器官。接著,由醫學物理師團隊利用專業的電腦計畫系統,反覆計算與設計最佳的照射角度、範圍與放射劑量分佈,以求達到「給予腫瘤最高劑量,同時將正常組織傷害降至最低」的目標。這個精密的規劃過程約需7至14個工作天。

第四階段:執行治療

  • 每日報到與準備:病患依約定時間到醫院報到,由專業的人員協助進入治療室後,放射師會協助其躺上治療牀,並利用固定模具及皮膚標記線進行精準的對位。

  • 治療過程:對位完成後,放射師會離開治療室,在控制室透過監視器與對講機全程觀察並與病患保持聯繫。治療儀器會依計畫好的角度旋轉並照射,過程完全無痛,感覺就像照x光檢查一樣。單次治療時間約5至15分鐘,大部分時間用於準確對位。

  • 療程:一般療程為每週五天,持續數週不等,視病情而定。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與照護

放射治療副作用具有局部性的特點,也就是說,副作用只會發生在身體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照射範圍內,其嚴重程度與照射部位、劑量、範圍大小及個人體質有關。絕大多數的急性副作用會在療程治療後數週內逐漸緩解,但醫師仍會密切觀察病況。

治療部位 (Treatment Area)

常見急性副作用 (Common Acute Side Effects)

照護重點 (Key Management Tips)

全身性 (Systemic)

疲倦、食慾不振 (Fatigue, Loss of Appetite)

均衡休息與活動,避免過勞。採少量多餐,補充高蛋白、高熱量的均衡營養食品。

頭皮 (Scalp)

掉髮 (Hair Loss)

僅照射腦部或頭皮時發生。通常為暫時性,治療後會再生。建議使用溫和洗髮精,避免燙染,可使用頭巾或假髮。

頭頸部 (Head & Neck)

口腔黏膜炎、口乾、味覺改變、吞嚥困難 (Mucositis, Dry Mouth, Taste Change, Dysphagia)

加強口腔清潔(使用軟毛牙刷、鹽水或蘇打水漱口),多補充水分,避免菸酒及辛辣、粗糙、過燙的食物,改食軟質或流質食物。

皮膚 (Skin)

發紅、乾癢、脫屑、色素沉澱 (Redness, Itching, Desquamation, Pigmentation)

穿著寬鬆、柔軟的棉質衣物。用溫水及中性肥皂溫和清潔,輕拍乾,勿用力摩擦或搔抓。避免日曬。未經醫師許可,勿自行塗抹藥膏或乳液。

胸腔 (Chest)

放射性食道炎(吞嚥疼痛)、咳嗽 (Radiation Esophagitis, Cough)

飲食參照頭頸部建議。若吞嚥疼痛,可於飯前使用醫師開立的止痛藥水。咳嗽嚴重時告知醫師。

腹部 (Abdomen)

噁心、嘔吐 (Nausea, Vomiting)

採清淡、低油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在飯前或飯後立即平躺。可依醫囑使用止吐藥。

骨盆腔 (Pelvis)

腹瀉、頻尿、排尿灼熱或疼痛 (Diarrhea, Urinary Frequency, Dysuria)

腹瀉時採低渣飲食,避免奶製品及產氣食物。多補充水分以預防脫水。保持肛門周圍及會陰部皮膚清潔乾燥。

放射治療常見問題 (FAQ)

Q1:接受放射治療時,身上會帶有輻射線而影響家人嗎?

A: 不會。對於最常見的體外放射治療,輻射線在治療結束的瞬間就消失了,病患體內不會殘留任何放射性物質。因此,您可以安心地與家人、朋友,甚至是嬰幼兒及孕婦正常互動與生活,無需隔離。

Q2:放射治療就是以前的「鈷六十」治療嗎?

A: 不是。鈷六十治療機是較早期的設備,因其物理特性較差、副作用較大,目前已逐漸被「直線加速器」取代。現代的直線加速器能提供更精準、更多樣化的能量選擇,並配合先進的電腦計畫系統,能大幅降低副作用。

Q3:放射治療只適用於癌症末期、無法開刀的病人嗎?

A: 絕對不是。如前文所述,放射治療在許多早期癌症(如鼻咽癌、喉癌)中扮演著主要的治癒性角色,並且在多種癌症(如乳癌、口腔癌)中作為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率,是根治性治療計畫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Q4:治療期間可以正常上班或活動嗎?

A: 大部分是可以的。許多病患在治療期間仍維持正常工作與生活。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疲倦感,建議您聆聽身體的聲音,在體力許可下活動,並安排充足的休息。若感到過度疲勞,應適度減少活動量。

Q5:手術已經將腫瘤切除乾淨了,為什麼還需要做放射治療?

A: 外科手術能切除的是肉眼可見的腫瘤,但腫瘤周邊的組織、淋巴管或神經中,可能還潛藏著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的癌細胞。術後輔助性放射治療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滅這些「漏網之魚」,以有效降低癌症在原部位復發的機會。

Q6:放射治療期間的飲食有什麼特別的禁忌嗎?

A: 除非醫師針對您的特定狀況(如腹部照射建議低渣飲食)有特別指示,否則沒有絕對的禁忌。最重要的原則是攝取「充足、安全且均衡」的營養,特別是高熱量與高蛋白質的食物,以維持體力、幫助正常組織修復,讓您能順利完成整個療程。應避免的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偏方或過度進補。

結論

放射治療早已不再是過去令人聞之色變的「電療」。憑藉著日新月異的科技,放射線治療已發展成為一門高度精準、個人化且成效卓著的治療科學。無論是在追求根治、輔助手術,或是提升晚期生活品質的目標上,放射治療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面對治療,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認知,並與您的醫療團隊(包含放射腫瘤科醫師、護理師、放射師、醫學物理師等)保持暢通的溝通,積極處理治療過程中的不適,共同努力完成整個療程,才能為自己爭取最佳的治療成果。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