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鮪魚罐頭不是鮪魚?完整揭密標示、營養與選購指南

隨著「鮪魚罐頭不是鮪魚」的消息陸續被揭露,許多消費者才驚覺自己多年來吃的罐頭魚,實際上可能根本沒有真正的「鮪」魚種,這其實是公開的秘密,許多人在得知真相後,心情難免受到衝擊。

事實上,根據消基會在2024年公布的生鮮鮪魚及魚罐頭抽檢結果,市售鮪魚罐頭裡頭的魚種除了鮪屬(Thunnus)外,可能還有正鰹(Katsuwonus pelamis)、東方齒鰆(Sarda orientalis)甚至是煙仔虎等作為鮪魚罐頭的混用品。這些皆是常見的食水產品,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或許不熟悉,但在水產加工業者看來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由於臺灣食藥署和國際間都允許某些鰹科、鰆科魚類加工後仍可使用「TUNA(鮪魚)」名義上市(Tuna亦稱金槍魚),導致消費者「名實不符」的誤解,本文將透過詳實資訊,為您釐清作為鮪魚罐頭的食品原料到底是什麼、如何分辨與選購,以及有哪些營養與食安上的細節需要注意。

一、鮪魚罐頭「到底是誰?」

1. 食藥署放寬鮪魚罐頭內容物

過去消費者常以為「鮪魚罐頭」指的一定是黑鮪魚、黃鰭鮪或大目鮪等高經濟價值魚種。事實上,臺灣食藥署在2017年即曾召開專家會議,認定以下魚種都可稱為「鮪魚罐頭」的合法原料:

  • 黑鮪魚(Pacific bluefin tuna)
  • 大目鮪(Bigeye tuna)
  • 南方鮪/南方黑鮪(Southern bluefin tuna)
  • 長鰭鮪(Albacore)
  • 長腰鮪(Longtail tuna)
  • 鮪黃鰭(Yellowfin tuna)
  • 大西洋鮪(Atlantic bluefin tuna)
  • 正鰹(Skipjack tuna,Katsuwonus pelamis)

此外,國際間也允許正鰹(又稱「柴魚原料」)加工成罐頭時以「鮪」(Tuna)名義販售;而有些業者更會在配方中使用鰹魚、東方齒鰆等其他魚種,只需在包裝成分標示上註明「鰹魚、鮪鰹魚類、齒鰆」即可,卻仍可在罐頭正面大字標示「鮪魚」或「TUNA」。因此,若不特別查看成分表,消費者很難知道自己到底買到的是哪一種魚。

2. 2024消基會抽檢:「半數不是鮪」

根據消基會2024年公布的調查,在抽檢的20件市面鮪魚罐頭當中:

  • 10件為真正的「鮪魚」(鮪屬),
  • 5件為「鮪魚加鰹魚」混合,
  • 2件為「正鰹」,
  • 2件為「東方齒鰆」,
  • 1件為「煙仔虎」。

也就是說,五成鮪魚罐頭的主要原料並不僅是「鮪屬」。然而,依照目前的法規或國際規範,業者只要於成分標示註明真實魚種,品名仍然可以冠上「鮪魚罐頭」,並不違法。

二、為何「假鮪魚」盛行?營養、成本與生態的多重考量

  1. 經濟價值與供應量
    大型鮪魚的捕撈成本高、數量相對稀少,國際市價居高不下。相比之下,正鰹或鰹魚、齒鰆等魚種資源量相對豐富,價格僅為真鮪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故更具市場競爭力;對水產加工業者而言,採購成本更親民。
  2. 同屬鯖科、鮪族,法規允許
    正鰹(skipjack tuna)雖然中文名叫「鰹」,但在生物分類學上仍隸屬「鮪族」(Thunnini),英名也帶有「tuna」。此時,法規考量到生物分類的合理性,認可正鰹等使用「鮪魚罐頭」標示。
  3. 生態保育與永續漁業
    鮪魚(尤其是黑鮪、大目鮪)因為美味且高價,容易被過度捕撈,國際保育團體一再警示部分品種鮪魚已瀕臨滅絕。若產業適度以東方齒鰆或正鰹替代部分高單價鮪魚,反而能減少對真鮪族群的壓力。
  4. 營養與口感差異
  • 正鰹:每100公克約含0.34公克Omega-3、0.237公克 DHA 含量(亦含 EPA),風味較鮪魚清淡,價格便宜。
  • 大目鮪或鮪黃鰭:雖Omega-3含量較高,但亦可能累積更多重金屬(如汞)。
  • 黑鮪:脂肪與風味更佳,價格昂貴且數量有限。

由於加工成罐頭後,魚肉多經過高溫或浸泡於油水中,口感差異相對不易分辨,一般消費者更難知道到底吃進哪一種魚。

三、市售鮪魚罐頭常見原料表

以下彙整自消基會2024年調查及市售標示範例,羅列幾種常見的魚肉成分與其歸屬:

魚種/品名 英文名稱 生物分類 是否屬鮪族 常見標示
黑鮪魚(太平洋黑鮪) Pacific Bluefin Tuna 鯖科鮪族鮪屬 可能標示TUNA
大目鮪 Bigeye Tuna 鯖科鮪族鮪屬 可能標示TUNA
黃鰭鮪 Yellowfin Tuna 鯖科鮪族鮪屬 可能標示TUNA
長鰭鮪 Albacore 鯖科鮪族鮪屬 白肉鮪魚罐頭(White Tuna)
正鰹(柴魚) Skipjack Tuna 鯖科鮪族正鰹屬 也可標示TUNA,或「鰹魚」
東方齒鰆(煙仔虎之一) Oriental Bonito (Sarda) 鯖科齒鰆族齒鰆屬 有時標示「鰆魚」、「煙仔虎」
煙仔虎(多指正鰹/齒鰆) Skipjack / Bonito等 可能鮪族或齒鰆族 視學名而定 易被誤標為鮪鰹魚類
鰹魚(廣義) Bonito 可能鯖科不同屬 視學名而定 可能僅標示KATSUO或Bonito

備註:正鰹與東方齒鰆都常被俗稱為「煙仔虎」,需看學名才能真正區分;另有巴鰹等鰹科魚種也可能混用。

四、抽檢結果與食安風險:重金屬含量與新鮮度

重金屬檢測:汞、鉛、鎘

  • 由於鮪魚(尤其是大型品種)身處食物鏈高端,體內累積重金屬汞的風險比小型魚高。
  • 2024消基會檢測30件樣品中,汞、鉛、鎘皆未超標,或檢出量低於法規限量。然而消基會也提醒,若長期、大量攝取仍可能造成體內蓄積;尤其孕婦、幼童及哺乳婦女更應謹慎挑選。
  • 依衛福部規定,鮪魚甲基汞限量為2 mg/kg(鮮重),但對「罐頭魚類」尚無明確汞限量,因此亦需注意來源可靠度。

新鮮度檢測:揮發性鹽基態氮(VBN)

  • 生鮮魚肉抽檢10件,2件供生食的「黑鮪魚生魚片」與「鮪魚生魚片」揮發性鹽基態氮超過15 mg/100g上限,不宜直接生食,顯示保鮮不佳。
  • 對於網購或外帶生魚片,建議儘早食用、或乾脆煮熟再食,以降低腐敗風險與組織胺中毒。

五、怎麼吃才健康?鮪魚罐頭選購與食用建議

看清成分標示

  • 若在意是否是「真正鮪魚」,可以查看罐頭包裝的內容物名稱或產品標示,若見「鮪鰹魚類」、「鰹魚」、「齒鰆」等字眼,表示已混用其他魚種。
  • 部分品牌會明確標示「100%長鰭鮪」或「Albacore Tuna」,原料單一度較高,價格也較高;例如市面上的愛之味鮪魚罐頭,有時也會在外包裝標明魚種出處。

留意大型魚類的重金屬風險

  • 大目鮪、馬林魚(旗魚)、鯊魚、劍旗魚等大型魚種,汞含量往往高於中小型魚類。育齡婦女、孕婦及6歲以下兒童應盡量避免或減少攝取。
  • 根據衛福部魚類攝取指南:
    • 6歲以下兒童:鯊魚、旗魚、鮪魚等大型魚每月不超過35克(1份)。
    • 孕婦、育齡婦女:每週不超過70克(2份)的大型魚。
    • 同時多樣化選擇中小型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鱈魚等。

水煮罐優先、油漬可瀝油

  • 水煮鮪魚罐頭油脂含量相對較低,也較能保留魚本身營養。
  • 若是油漬款,可適度瀝除罐內油液,減少飽和脂肪與熱量過量。

避免過量、均衡攝取

  • 成人每週建議魚類總攝取量約227公克(8份左右)。
  • 鮪魚罐頭可以是蛋白質來源之一,但不宜過度依賴單一魚種;建議與其他食材搭配,或選購不同魚種罐頭,如鯖魚罐頭、沙丁魚罐頭等,才能兼顧營養均衡。鮪魚罐頭時,也可用於製作三明治、鮪魚蛋餅等罐頭料理,是一種便利的美食選擇。

關注永續標章或負責任漁業認證

  • 若消費者擔憂過度捕撈的環境議題,可優先選購如MSC(海洋管理委員會)或其他永續漁業認證產品,鼓勵業者使用環保捕撈方式。

常見問題(FAQ)

Q1:如果罐頭上寫「鮪魚」,是否一定代表是黑鮪或黃鰭鮪?

A:不一定。根據現行規範,正鰹(Skipjack tuna)也能以「鮪魚」之名上市;有些業者甚至混用鰹魚、齒鰆等魚種。要分辨是否是真鮪屬,必須查看成分標示或魚種學名。

Q2:罐頭標示「鮪鰹魚類」,到底是什麼意思?

A:表示原料可能包含鮪屬(Thunnus)與鰹屬或齒鰆屬等不同魚種的混合,一般稱作「Tuna & Bonito」或「Tuna & Katsuo」,這在臺灣是合法的,但品名仍可印「鮪魚罐頭」。

Q3:孕婦可以吃鮪魚罐頭嗎?

A:可適量食用,但要慎選魚種。大目鮪、黑鮪等大型鮪魚汞含量風險較高,建議孕婦與6歲以下孩童每週(或每月)僅少量攝取,避免重金屬累積。若擔心汞污染,可多樣化選擇中小型魚(鯖魚、秋刀魚、海鱒、黑鱸魚、鮭魚、扁鱈等),或諮詢營養師程涵宇以取得更專業建議。

總結

綜觀而言,法規已明確允許正鰹、鰹魚甚至齒鰆等魚種,經加工後可標示為「鮪魚罐頭」,因此我們往往在超市貨架上看到「鮪魚TUNA」字樣,實際上卻是「鰹魚+鮪魚」、「正鰹+黃鰭鮪」的混合品。

雖然這樣的標示方式不算違法,也在國際間普遍被接受,但若消費者希望買到「真鮪」(如長鰭鮪或黃鰭鮪)或特定部位(如白肉鮪、鮪腹肉),必須更仔細查看成分標示,甚至可以進一步詢問業者。

同時也要提醒大家,無論是哪一種魚,都有可能面臨海洋污染、重金屬累積等問題;對於孩子、孕婦、哺乳婦女,或本身有慢性疾病的族群,尤其要謹慎挑選食材、適量攝取。若能多樣化攝取不同魚類、並重視漁業永續,才是愛護自身健康與海洋環境的雙贏之道。

參考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