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胃癌焦慮!一篇看懂胃息肉切除的必要性與癌化風險

隨著健康檢查的普及,許多人在接受胃鏡檢查時,會被告知在發現胃裡長了「息肉」。這個名詞常令人直接聯想到大腸息肉或癌症,引發不小的焦慮。事實上,胃息肉是在胃黏膜上皮細胞長出來的突起物,絕大多數是良性且無症狀的,對消化功能也沒有影響。

然而,不同類型的息肉,其癌化風險與處理方式截然不同。因此,正確辨識息肉的種類,並根據其特性決定是否需要切除及後續追蹤,是預防胃癌的重要課題。本文章將為您詳盡解析胃息肉的類型、切除時機與術後照護的關鍵細節。

認識胃息肉:三大主要類型

胃息肉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各有不同的成因、外觀與癌變風險。透過內視鏡檢查,搭配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ing, NBI)等工具,經驗豐富的醫師常能初步判斷其類別與可能性,必要時則需進行切片病理檢查,以獲得最準確的診斷。

特性

胃底腺息肉 (Fundic Gland Polyp)

增生性息肉 (Hyperplastic Polyp)

腺瘤性息肉 (Adenomatous Polyp) / 胃腺瘤

常見性

最常見,約佔所有胃息肉的90%發生率。

第二常見,約佔5%~10%。

相對罕見,約佔1%~2%。

外觀特徵

通常小於0.5公分,呈半球狀,息肉表面光滑帶光澤,顏色與周圍正常黏膜相似。

顏色較紅,外觀多樣,息肉表面可能凹凸不平,如同草莓,較大時易糜爛出血。

顏色可能偏白或發紅,表面型態不規則。

好發位置

多見於胃體部與胃底部。

多見於胃竇部,或胃部分切除手術後的患者。若長在幽門出口可能造成幽門阻塞。

好發於胃竇部,但也可能出現在胃體。

相關成因

1. 個人體質(中年女性較多)
2. 家族遺傳性腺瘤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3. 長期(一年以上)服用強效制酸劑 (PPI)
4. 與幽門桿菌感染無關,甚至在除菌後可能新發現。

與胃黏膜的慢性發炎密切相關,特別是幽門桿菌感染。

通常發生在萎縮性胃炎與腸化生的基礎上,此類胃部環境與幽門桿菌感染高度相關。

癌變風險

極低,幾乎可忽略不計。

低(\<1%),但若息肉大於1公分,癌化風險會增加。

高風險,被視為「癌前病變」,約有40%的腺瘤性息肉內部可能已藏有癌細胞,癌化風險高。

處理原則

通常不需切除。但若大於1公分、表面潰瘍、或位於胃竇部,則建議切除。

建議切除大於1公分的息肉,或有出血傾曏者。根本治療是進行幽門桿菌的殺菌治療,息肉可能因此縮小或消失。

不論大小,一經發現即建議切除。切除後需進行幽門桿菌檢測與殺菌治療,並每年定期追蹤胃鏡。

  • 胃部突起物除了息肉外,也需與來自黏膜下的腫瘤(如神經內分泌瘤或胃基質瘤)做區分。

息肉切除術前的準備

若醫師評估您的胃息肉需要切除,在進行「經內視鏡胃瘜肉切除術」前,需配合以下準備事項:

  1. 禁食禁水:檢查前至少需空腹8小時,確保胃部淨空,以利醫師觀察並降低手術風險。

  2. 藥物史告知:務必告知醫師您所有的藥物過敏史、現行服用的藥物,特別是抗凝血劑(如阿斯匹靈、保栓通、可邁丁)或抗血小板藥物。醫師會根據藥物種類,指示您需停藥3至7天。

  3. 病史告知:若有青光眼、心臟病、肺部疾病等慢性病史,也應事先告知。

  4. 術前準備:移除活動式假牙,並在檢查前排空膀胱。

息肉切除後的關鍵照護與注意事項

息肉切除後,胃部會產生小傷口,術後照護至關重要,能有效預防延遲性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的可能性。

飲食調整:

  • 術後1小時:待喉嚨麻醉感消退後,可先試喝少量開水,若無嗆咳或不適,即可開始進食。

  • 術後3天內:應採軟質、溫和的飲食,如粥、湯品、蒸蛋等。避免食用過熱(如火鍋)、過硬(如堅果)、或高纖維(如竹筍、鳳梨、金針菇)的食物。

  • 術後一週內:禁止飲酒,並避免食用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辣椒等。

生活作息:

  • 術後一週內:應避免劇烈運動(如跑步、爬山)及提重物,防止因腹部過度用力影響傷口癒合。

風險與警訊:

息肉切除術後最主要的風險是出血,雖不常見,但務必提高警覺。若返家後出現以下任何症狀,應立即返回醫院急診處理:

  • 嚴重且持續的腹痛或腹部異常脹大

  • 解大量黑便(柏油狀)或血便

  • 嘔吐出鮮血或咖啡色渣物

  • 不明原因的發燒、畏寒

  • 心悸、頭暈、臉色蒼白等休克前兆

常見問題 (Q\&A)

Q1: 胃息肉可以預防嗎?

A: 針對與幽門桿菌相關的「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最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式就是接受幽門桿菌的檢測與根除殺菌治療。對於因長期服用強效制酸劑(PPI)引發的「胃底腺息肉」,若非必要,應避免長期使用。至於個人體質或遺傳相關的息肉,則較難預防,但可透過定期檢查來監控。

Q2: 切除胃息肉後,還會再長出來嗎?

A: 是有可能的。如果造成息肉的根本原因(如慢性胃炎、個人體質)依然存在,未來仍可能在胃內其他位置或原處有新的息肉長出來的。這也是為何醫師會根據您息肉的病理檢查報告,建議您後續的胃鏡追蹤間隔。

Q3: 我的胃裡有很多小息肉,醫師說無法一次全部切除,該怎麼辦?

A: 當息肉數量過多時,醫師會依其專業判斷,優先處理較大或內視鏡下看起來較可疑的息肉進行切片或切除,並送交病理檢查。待報告確認息肉的良惡性後,再決定後續的治療與追蹤計畫。如果報告顯示為低癌化風險的良性息肉,通常定期觀察即可。

總結

面對胃鏡報告上的「息肉」紅字,不必過度恐慌。絕大多數的胃息肉本性良善,但透過精確的內視鏡診斷與最終的病理檢查,找出具有高癌化風險的「腺瘤性息肉」及較大的「增生性息肉」並及時切除,是阻斷胃癌進程的有效方法。與您的腸胃科醫師充分溝通,瞭解息肉的類型與處理建議,並在術後確實遵守照護須知,配合定期的追蹤,就能安心守護您的胃部健康。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