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到胃息肉,會變胃癌嗎?醫師詳解三種息肉,告訴你該不該切!

隨著健康檢查的普及,許多人在接受胃鏡(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後,會收到報告指出「胃裡長了息肉」。這個發現在多數情況下並非代表罹患胃癌,但仍常引起民眾的擔憂與焦慮。事實上,胃息肉是胃黏膜上皮細胞異常增生所形成的突起物,絕大多數屬於良性。

然而,不同類型的息肉,其成因、外觀、癌變風險及處理方式皆大不相同。深入瞭解胃息肉的種類與特性,是判斷是否需要切除及後續追蹤的關鍵第一步。

胃息肉的三大類型與特性

胃息肉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各有其獨特的臨牀特徵。有經驗的醫師在胃鏡檢查中,輔以如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ing)等工具,常可藉由其外觀、顏色和位置做出初步判斷,但最終確診仍需依賴病理切片分析。

1. 胃底腺息肉 (Fundic Gland Polyp)

這是最常見的胃息肉,約佔所有胃息肉的九成。

  • 外觀與位置:通常呈現小於0.5公分(極少超過1公分)的半球狀或圓形突起,表面平滑且帶有光澤,顏色與周圍正常的胃黏膜幾乎沒有差別。好發於胃體部與胃底部,尤其是在胃大彎處。

  • 成因與關聯:其形成原因部分與個人體質相關,特別是中年女性。另一重要關聯是長期(通常指超過一年)服用抑制胃酸的強效藥物,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s),常見於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胃內若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反而不易產生此類息肉,部分患者在根除幽門桿菌後,追蹤胃鏡才發現長出胃底腺息肉。此外,若息肉數量非常多(超過20顆),需警惕是否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此為遺傳性疾病,患者通常也伴隨有大腸息肉,因此醫師會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以評估整體風險。

  • 癌變風險與處理:癌變機率微乎其微,被視為一種良性病變。因此,醫師通常不會特意切除。但若息肉大於1公分、表面出現潰瘍,或生長在胃竇部,則會建議切除並進行詳細的病理檢查。

2. 增生性息肉 (Hyperplastic Polyp)

此為第二常見的類型,約佔胃息肉的5%至10%。

  • 外觀與位置:顏色通常比周圍黏膜更紅,外型多變,表面可能呈現凹凸不平的草莓狀外觀。隨著體積增大,容易發生糜爛或出血,日本醫學界甚至以「爛草莓」來形容。

  • 成因與關聯:此類息肉的出現與胃部「慢性發炎」密切相關,而最主要的元兇就是幽門螺旋桿菌的長期感染。因此,當發現增生性息肉時,醫師通常會同步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癌變風險與處理:雖然本身癌變機率不高(約1%),但若息肉體積超過1至2公分,癌化風險會顯著增加。處理的根本之道在於「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在成功殺菌後,許多增生性息肉會自行縮小甚至消失。一般建議,若息肉大於2公分、有出血傾向,或長在胃出口(幽門)附近可能影響食物排空時,應予以切除。

3. 腺瘤性息肉 (Adenomatous Polyp) 或稱胃腺瘤

這是最少見但最需要警惕的類型,佔比不到2%。

  • 外觀與位置:好發於胃竇部,其生長的胃部環境通常已有萎縮性胃炎或腸化生(胃黏膜細胞轉變為類似腸道的細胞)等變化。

  • 成因與關聯:其形成同樣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的慢性胃炎背景有關。

  • 癌變風險與處理:腺瘤性息肉被明確視為「癌前病變」。研究指出,約有40%至50%的腺瘤性息肉內部可能已經含有癌細胞。因此,一旦在胃鏡下懷疑或經切片證實為腺瘤性息肉,不論大小都應立即切除並送交病理檢查。切除後,患者必須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治療,並建議每年定期接受胃鏡追蹤。

哪種胃息肉需要切除嗎?

特性比較

胃底腺息肉 (Fundic Gland Polyp)

增生性息肉 (Hyperplastic Polyp)

腺瘤性息肉 (Adenomatous Polyp)

盛行率

最常見 (約90%)

次常見 (約5-10%)

少見 (<2%)

外觀特徵

半球形、平滑、顏色與周圍黏膜相似

偏紅色、草莓狀、表面易糜爛出血

外觀多變,常伴隨萎縮性胃炎背景

常見位置

胃體部、胃底部

胃竇部

胃竇部

主要成因

長期服用強效制酸劑(PPI)、個人體質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腸化生

癌變風險

極低

低 (<1%),但大於1-2公分時風險增加

高 (癌前病變),約40-50%內含癌細胞

處理原則

通常觀察即可,>1公分或有異狀時切除

根除幽門桿菌為本,>2公分或有症狀時切除

不論大小,一律建議切除

息肉切除後的照護與注意事項

對於需要切除的息肉,目前多能透過內視鏡技術(如電燒切除、內視鏡黏膜切除術 EMR)完成,無需傳統開刀手術。手術後,患者需注意以下事項:

  1. 飲食調整:術後3天內建議採軟質、溫和的飲食,如稀飯、湯品,避免高纖維、辛辣、油炸及刺激性食物與酒精。

  2. 生活作息:一週內應避免劇烈運動、提重物或會增加腹部壓力的活動。

  3. 觀察警訊:切除息肉後的主要風險是出血或穿孔。若返家後出現持續性嚴重腹痛、腹部異常脹大、發燒、嘔吐鮮血,或解出大量瀝青狀黑便、血便等情況,應立即返回醫院就診。

常見問題 (Q&A)

Q1: 胃息肉會引起消化不良或腹痛等症狀嗎?

A: 胃息肉通常沒有任何臨牀症狀,對消化功能也無影響。患者通常是在接受胃鏡檢查時意外發現的。只有極少數情況下,當息肉長得非常大時,才可能因表面潰瘍出血(導致黑便、貧血)或阻塞胃部出口(導致腹脹、嘔吐)而產生症狀。

Q2: 胃息肉可以預防嗎?

A: 針對與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的「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與根除治療。對於因長期服用強效制酸劑引發的「胃底腺息肉」,若非必要,應避免長期使用此類藥物。然而,源於個人體質或家族遺傳的息肉則較難預防,只能透過定期檢查來監控。

Q3: 為什麼醫師說我胃裡有很多小息肉,卻沒有全部切除嗎?

A: 這種情況通常指的是多發性的「胃底腺息肉」。由於此類息肉數量可能很多(數十甚至上百顆),且癌變風險極低,若要將其一一切除,不僅耗時、不切實際,更會增加不必要的出血或穿孔風險。因此,醫師會根據專業判斷,僅針對其中較大或外觀有異的息肉進行切片或切除,其餘則建議定期追蹤觀察即可。

總結

在胃鏡檢查中發現胃息肉,無須過度恐慌。絕大多數的胃底腺息肉對健康沒有威脅,僅需定期觀察。然而,對於增生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則需提高警覺。這兩種類型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息息相關,積極檢測並根除此菌,是預防與治療的根本。特別是腺瘤性息肉,因其較高的癌變風險,一經發現就應徹底切除。與您的醫師充分溝通,瞭解息肉的類型,並遵循專業建議進行處理與追蹤,是守護胃部健康的最佳策略。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