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立難安,有「痔」難伸?痔瘡看什麼科?一文解答所有的尷尬與疑惑

「十人九痔」這句俗語,精準點出了痔瘡在現代人生活中的普遍性。無論是排便時滴下的鮮血、肛門口的灼熱腫痛,還是惱人的異物感,這些典型的痔瘡症狀都深深困擾著許多人的日常生活。

然而,當「有痔一同」的您決定尋求醫療協助以解決痔瘡困擾時,第一個浮現的疑問往往是:「痔瘡到底要看什麼科?」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是有效治療的第一步。本文內容將為您提供一份最完整的就醫指南,從科別選擇、醫師的專業性,到最新的診斷與治療方式,進行全面且詳細的解析。

一、 痔瘡就醫的正確科別:首選「大腸直腸外科」

當您懷疑自己有痔瘡時,最直接且專業的選擇是掛號「大腸直腸外科」,有時也稱為「直腸肛門外科」。這個科別的醫師專門處理從大腸、直腸到肛門的各種良性與惡性疾病,痔瘡正是其核心診療項目之一。

雖然部分一般外科診所或綜合醫院的家醫科也能處理初步問題,但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對肛門附近區域的複雜解剖結構與生理功能有最深入的瞭解,能夠提供最精準的鑑別診斷與治療。

近年來,許多專門處理肛門疾病的診所也應運而生,相較於大型醫院,這些診所可能提供更具隱私性、預約更彈性、看診時間更充裕的服務。特別是對於因私密部位而感到害羞的女性患者,尋找有「痔瘡女醫」駐診的院所,更能降低就醫時的心理壓力與焦慮感。

二、 術業有專攻:為何「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是您的最佳選擇?

選擇大腸直腸外科,不僅是選對了科別,更是選擇了該領域最頂尖的專家。正如黃鬱純醫師等專家所強調的,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必須經過極其嚴謹且漫長的培訓,這確保了他們在診斷與手術上的專業性:

  1. 完整的訓練歷程:醫師在取得醫師執照後,需先完成至少四年的「外科住院醫師」訓練,接著再進入大腸直腸外科領域,接受至少一年以上的「專科臨牀訓練」。

  2. 豐富的臨牀經驗要求:在專科訓練期間,醫師必須累積大量實際案例經驗,其標準相當嚴格,例如:

    • 大腸直腸相關手術:至少100例

    • 肛門相關手術:至少200例

    • 診斷與治療性大腸鏡:至少200例

  3. 學術與同儕的認可:除了臨牀實務,還必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認可的醫學期刊上發表論文,並由兩位資深專科醫師推薦,才能取得專科醫師的考試資格。

  4. 嚴格的專科考試:最終,醫師需通過筆試、口試以及包含門診、內視鏡、手術的實地操作等多重考覈,才能正式取得「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證書,且證書需要定期換發,確保醫師持續精進。

正是這套嚴謹的養成制度,確保了每一位大腸直腸外科專科主治醫師,都是最瞭解您「菊花」大小事的屁屁專家。

三、 醫師如何診斷與區分痔瘡?

當痔瘡患者就診時,醫師會透過一系列檢查來確認診斷、評估嚴重程度,並排除其他更嚴重的疾病。痔瘡的原因是肛門靜脈叢的曲張,而精準的痔瘡診斷方式至關重要。

診斷方式

  • 視診:直接觀察肛門外觀,檢查是否有外痔、皮膚贅生物或脫出的內痔。

  • 肛門指診:醫師會戴上手套,以手指伸入肛門觸診,評估痔瘡的位置、大小、括約肌壓力,並初步判斷是否有硬塊或腫瘤。

  • 肛門鏡/直腸鏡:使用短管狀的內視鏡,直接觀察肛管與直腸下端的黏膜狀況,是診斷內痔最直接的方式,同時也能檢查是否有肛裂。

  • 大腸鏡檢查:若患者有便血癥狀,特別是年齡超過50歲或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完整大腸鏡或結腸鏡檢查,以排除息肉或癌症的可能性。痔瘡的出血與大腸癌的血便症狀相似,切勿自我判斷,務必由專業醫師鑑別。

痔瘡的種類與分級

以肛門內約1.5公分處的「齒狀線」為界:

  • 內痔:位於齒狀線之上,由黏膜覆蓋,通常無痛,主要症狀為排便出血或脫垂。

  • 外痔:位於齒狀線之下,由皮膚覆蓋,常伴隨明顯疼痛、腫脹與異物感。

  • 混合痔:內痔與外痔同時存在且連成一體。

臨牀上,內痔的嚴重程度主要依其脫垂狀況與痔瘡等級分為四級,這也是決定治療方式的重要依據:

等級

症狀描述

第一級

痔瘡位於直腸內,未脫出。主要症狀為排便時少量出血、搔癢感或有分泌物。

第二級

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但便後能自動縮回。出血量可能增加。

第三級

痔瘡脫出後無法自行縮回,需用手推回。可能伴隨持續異物感、疼痛與出血。

第四級

痔瘡完全脫出,無法用手推回,長時間卡在肛門外。疼痛、血栓風險高。

四、 痔瘡治療方式全攻略:從保守到手術

痔瘡要如何治療?其治療並非一概而論,醫師會根據您的分級、症狀與生活影響程度,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式。

保守治療(適用於第一、二級輕症患者)

此為非手術療法。

  • 飲食與生活調整:攝取足量高纖維蔬果,每日飲水2000-2500c.c.,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久坐、久站。

  • 溫水坐浴:每天1-2次,以40°C溫水浸泡肛門10-15分鐘,可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舒緩不適感。

  • 藥物治療:使用醫師開立的藥膏、塞劑以消炎止痛,或口服軟便劑、靜脈張力調節藥物。

門診治療(適用於第二、三級或藥物無效者)

  • 橡皮圈結紮術:用強力橡皮圈綁住內痔根部,阻斷血流使其自然壞死脫落,為門診常用療法。

  • 硬化劑注射治療:將化學藥劑注射至痔瘡組織,使其纖維化萎縮,對處理出血性內痔效果良好。

手術治療(適用於第三、四級重症或合併嚴重症狀者)

當保守治療無效,或痔瘡已嚴重影響生活時,手術是根治的選項。現代痔瘡手術已朝向微創、低痛感發展。

手術方式

簡介

適合對象

費用參考 (新台幣)

傳統痔瘡切除術

將內外痔組織完全切除,效果最徹底,但傷口較大,術後疼痛感較明顯,恢復期長。

嚴重的第三、四級痔瘡,或複雜的混合痔。

健保給付,但需負擔住院、麻醉等雜費,約 30,000 元以上。

環狀切除手術 (PPH)

使用特殊器械將鬆弛的直腸黏膜向上拉提固定,阻斷血流,讓痔瘡萎縮。

主要針對脫垂的內痔,對外痔效果有限。

自費約 20,000 ~ 25,000 元。

微創痔瘡手術

包含雷射、超音波刀 (Ligasure)、組織凝集儀、冷凝刀等多種新式器械,具傷口小、出血少、疼痛感低、恢復快等優點。

各級痔瘡均可評估,尤其適合追求低疼痛、快速恢復者。

需自費,約 40,000 ~ 120,000 元不等,視手術複雜度與使用器械而定。

常見問題 (FAQ)

Q1: 女性痔瘡看哪一科?會不會很尷尬?

A1: 同樣是看「大腸直腸外科」。理解女性患者可能會感到尷尬,許多醫療院所現在都設有女性醫師門診(痔瘡女醫),您可以事先查詢或預約,以獲得更安心舒適的看診體驗。

Q2: 痔瘡會不會變成大腸癌?

A2: 不會。痔瘡是良性的血管軟組織,本質上不會癌變。然而,痔瘡出血的症狀與大腸癌的早期症狀(血便)極為相似,因此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一旦出現便血,務必由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進行專業的鑑別診斷。

Q3: 痔瘡一定要開刀嗎?

A3: 不一定。治療方式取決於痔瘡的級數和症狀的嚴重程度。許多第一、二級的輕度痔瘡,可以透過飲食、作息調整及藥物等保守療法得到良好控制。只有在保守治療無效,或症狀已達第三、四級,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才會建議手術治療。

Q4: 懷孕長痔瘡怎麼辦?可以在生產時順便割掉嗎?

A4: 懷孕期間因荷爾蒙變化及腹壓增加,是痔瘡的好發期。此時的治療多以溫水坐浴、塗抹藥膏等保守方式緩解症狀為主。一般不建議在生產時同時進行痔瘡手術,因為孕期骨盆腔血流旺盛,且產後組織仍處於腫脹狀態,立即手術風險較高且效果不佳。建議待產後恢復一段時間,若痔瘡問題持續未改善,再至大腸直腸外科評估治療。

總結

面對痔瘡問題,正確的起手式就是尋求「大腸直腸外科」的專業協助。此科別的醫師具備最完整的訓練與豐富的臨牀經驗,能為您提供最精準的診斷,並根據您的狀況,從多元的治療選項中找出最適合的方案。切勿因害羞或迷信偏方而延誤就醫,現代醫療技術已能大幅降低治療過程的不適。及早就醫,不僅能解決眼前的困擾,更能排除潛在的健康風險,讓您早日擺脫「痔」命的煩惱,重拾清爽舒適的生活。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