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痔瘡手術治療方式,無論是傳統痔瘡手術、新式微創痔瘡手術、環狀切除術或橡皮圈結紮法,都是為瞭解決長期內痔、外痔甚至混合痔(內外痔皆有)等痔瘡問題的有效方法。然而,手術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執刀醫師的技術,更仰賴痔瘡患者在術後恢復期的細心照護。許多患者對於術後可能出現的疼痛、出血、腫脹等「後遺症」感到焦慮與不安。
本文章提供一份詳盡的痔瘡術後照護指南,深入探討從恢復初期的常見痔瘡症狀,到可能發生的長期併發症及其應對策略,幫助每個人瞭解不同治療方式的手術風險,以正確的知識與心態,平穩度過恢復期,迎向成功治療痔瘡的無「痔」人生。
第一階段:術後恢復初期的挑戰與應對 (術後1-4週)
手術後的最初幾週是身體修復的關鍵期,也是不適感最明顯的階段。正確應對這些暫時性症狀,是避免後續併發症的基礎。
術後疼痛管理
疼痛是術後最直接的感受,其程度與持續時間因手術方式而異。
-
疼痛程度:傳統痔瘡手術的疼痛感較為劇烈,可能持續30至60天。而微創痔瘡手術的疼痛感顯著降低,通常在術後7至10天內,透過口服止痛劑即可獲得良好控制。
-
疼痛性質:患者可能會感受到兩種不同的疼痛。一種是因組織腫脹引起的「腫痛感」,另一種則是排便時糞便拉扯傷口造成的「刺痛感」。
-
應對策略:
藥物:請務必遵照醫囑,在感覺到疼痛之前就規律服用止痛藥,以維持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達到最佳止痛效果。
冷熱敷:當「腫痛感」較強時,可在醫師建議下隔著衣物局部冰敷,每次約10分鐘。若為「刺痛感」,則可透過溫水坐浴幫助周邊肌肉放鬆,緩解不適。
傷口出血應對
術後少量滲血是正常的情形,尤其在首次排便後。患者應學會區分正常滲血與異常出血。
-
正常滲血:術後一個月內,衛生紙、紗布或衛生棉墊上可能會有少量、淡黃色或粉色的分泌物及血水。
-
異常出血:若出血量大(例如一小時內浸濕整片日用型衛生棉墊)、呈鮮紅色且持續不斷,或發生於術後7-16天的「延遲性出血」(發生率約<2%),則需立即聯繫醫療院所。
-
應對與預防策略:
避免便祕:這是預防出血最重要的環節。術後應適時服用軟便劑,切勿因害怕疼痛而忍便,導致糞便乾硬,拉扯傷口。
調整飲食:採「少渣飲食」,多吃質地軟滑的食物,如香蕉、火龍果、木瓜、仙草、愛玉、布丁等晶凍狀水,並多攝取蔬菜水果,但應避免菜梗等粗纖維。
立即休息:若排便後出血,應盡快躺平休息,減少肛門處的壓力與腫脹,幫助傷口止血。
戒絕菸品:若有抽菸或電子菸習慣,香菸中的尼古丁與化學物質會破壞血管壁、阻礙血液循環,大幅增加手術傷口癒合不良、感染及出血的風險,影響恢復力,使傷口長得不好。研究顯示,即使戒菸三至五年,局部循環仍未完全恢復,其影響不容小覷。
組織腫脹與異物感
切除的痔瘡組織周邊,肛門組織如同嘴脣,術後腫脹是必然的生理反應。
-
腫脹過程:術後組織腫脹感會在第10天左右達到高峯,之後開始逐漸消退,約14天後會有明顯改善。這種腫脹並不會帶來劇痛,但會有腫塊般的異物感與侷限感。
-
應對策略:規律執行溫水坐浴是最佳的消腫方式,它能促進肛門周邊的血液循環,加速代謝。請耐心等待,如同打架後的香腸嘴終將消退,肛門的腫脹也只是暫時的。
排尿困難與滯留
此為相對少見的併發症,但仍需注意相關事項。
-
發生率與族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的大腸直腸外科統計約為13.3%,而鍾雲霓醫師直腸外科診所資料顯示約0.1%。此現象較常發生於男性,特別是本身有攝護腺肥大的中年男性。
-
原因:主要因術後傷口疼痛與組織腫脹,導致骨盆底肌肉無法正常放鬆。
-
應對策略:多進行溫水坐浴可幫助放鬆。若情況未改善,應告知護理人員,可能需使用藥物或單次導尿來解決。
第二階段:恢復期間的常見問題
度過急性期後,接下來的幾個月是傷口完全癒合與功能恢復的磨合期。
傷口感染
雖然不常見(發生率<5%),但一旦發生需立即處理。
高風險因子:免疫力低下、過度勞累、熬夜,或術後短期內至衛生條件不同的地區旅行等情形。
感染跡象:術後約18天左右,在傷口已基本恢復、疼痛感理應消失時,若肛門旁某單點突然出現如「長痘痘」般的持續性脹痛感,便要高度懷疑是感染。其他跡象包含發燒超過38°C、傷口出現膿狀及惡臭分泌物。
預防措施:遵醫囑服用抗生素、保持肛門清潔乾燥(便後溫水沖洗)、維持正常作息與充足營養。
短期糞便沾染與肛門搔癢
原因:因術後組織腫脹,導致肛門暫時性閉合不全,如同腫脹的嘴脣會滲口水一樣。此外,傷口分泌物也可能引起肛門周圍潮濕,導致皮膚炎與搔癢。
應對策略:此現象會隨著消腫而完全改善。期間可使用衛生棉墊並勤於更換,保持局部乾爽。
排便習慣的養成
術後養成良好排便習慣,是確保手術長期成功的關鍵。
飲食:攝取足夠水分(每日2500-3000ml)與高纖食物。可補充益生菌,以重建因服用抗生素而被影響的腸道菌叢。
技巧:避免在馬桶上久蹲、久坐看書或滑手機,排便時可將腳踩在小凳子上,有助於順利排便。## 第三階段:長期併發症的可能性與處理
絕大多數痔瘡患者都能順利康復,但仍有極少數人可能面臨以下長期問題。這些問題多與病人體質、術後照護及醫師技術相關。
長期併發症比較表
併發症名稱 |
發生率/原因 |
症狀與描述 |
處理與應對方式 |
---|---|---|---|
肛門狹窄 (Anal Stenosis) |
罕見 (約1%),多見於傳統手術。因病人體質易產生過多疤痕組織所致。 |
排便困難、糞便變細,需長期依賴軟便劑等藥物治療。 |
輕微者可透過漸進式擴肛改善,嚴重者可能需再次進行小規模修整手術。 |
疤痕增生/贅皮 (Scar/Skin Tag) |
發生率不低。因病人體質對縫線排斥產生疤痕反應,或傷口在恢復期反覆摩擦拉扯所致。 |
在造成肛門口外觀不平整的小肉芽或疤痕贅皮,是常見的疤痕增生問題。 |
肛門疤痕重塑性高,多數會隨時間淡化。若非常在意美觀,建議等待8-12個月疤痕完全穩定後,再進行簡單的門診修整手術。 |
輕微失禁 (Incontinence) |
極罕見 (<0.4%)。因手術治療傷及括約肌神經或肌肉。 |
無法完美控制排氣或稀便,嚴重者放屁時可能帶出糞水。 |
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可大幅降低風險。術後可進行凱格爾運動來強化骨盆底肌。 |
痔瘡復發 (Recurrence) |
8-10年內復發率約<5%。主因是未改善造成痔瘡問題的根本生活與排便習慣。 |
再次出現痔瘡症狀,如出血、痔瘡脫垂等的症狀。 |
根本之道在於維持健康飲食,例如多攝取蔬菜水果、規律排便、避免久坐與過度用力。 |
肛裂 (Anal Fissure) |
術後3-6個月內較易發生。因術後新生的黏膜與新生組織較脆弱,被因患者便祕情況造成的乾硬糞便劃傷。 |
排便時有撕裂痛,便後可能持續疼痛數小時。 |
大多數肛裂在2週內可透過溫水坐浴與軟便劑自行癒合。務必保持糞便柔軟。 |
常見問題 (FAQ)
Q1: 痔瘡手術後多久才能恢復正常上班?
A: 這取決於您的手術方式與工作性質。對於接受微創手術且從事靜態工作的患者,可能一週內即可返回崗位。但若是傳統手術或工作需搬重物、進行劇烈運動、頻繁走動,則建議至少休息兩週以上,待醫師評估後再復工。
Q2: 術後一直有腫脹感,感覺痔瘡還在,這是正常的嗎?
A: 是的,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術後組織腫脹所造成的異物感,會讓人誤以為痔瘡還在或復發了。這種感覺會在術後10-14天達到高峯後慢慢緩解,請耐心執行溫水坐浴,幫助消腫。
Q3: 排便時看到血,到底該不該緊張?
A: 術後初期排便時帶有少量血水是正常的。您需要警覺的是「大量」且「持續」的鮮紅色出血。如果出血量超過一個湯匙,或每次排便都大量出血,請立即聯繫您的醫師。保持糞便柔軟是避免出血的最佳方法。
Q4: 為什麼醫師一再強調要戒菸?
A: 吸菸是傷口癒合的頭號殺手。它會嚴重影響末梢血液循環,使傷口得不到足夠的養分與氧氣進行修復,進而大幅提高傷口感染、癒合不良、延遲性出血等併發症的風險。為了您的健康與手術成效,請務必戒菸。
Q5: 術後長出的小肉芽或疤痕會自己好嗎?需要再開刀嗎?
A: 大多數因縫線反應產生的小肉芽或因摩擦生成的疤痕,在數月至一年內會隨著大腸直腸組織的重塑而變得平整、不明顯。若一年後仍覺得外觀無法接受,可以和醫師討論進行一次非常簡單的門診修整手術,通常沒有恢復期的困擾。不必過於著急,給身體足夠的修復時間。
總結
痔瘡手術後的恢復是一段需要耐心與細心照護的旅程。從術後初期的疼痛、腫脹,到恢復期的出血、感染風險,再到長期的疤痕與功能問題,每一個環節都息息相關。絕大多數的不適與所謂的「後遺症」都是暫時且可控的。成功的關鍵在於:選擇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術前進行充分溝通、術後嚴格遵守醫囑,並將健康的飲食與排便習慣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透過正確的照護,您不僅能順利度過恢復期,更能確保手術的長期成效,徹底擺脫痔瘡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