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馬桶時,看到馬桶裡一片鮮紅,或是擦拭後衛生紙上沾著血跡,當下往往會感到恐慌,擔心是不是得了大腸癌。然而,大便帶血(俗稱血便)其實是個常見的症狀,它可能源自多種原因,從輕微的痔瘡或肛裂,到較嚴重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甚至是大家最害怕的大腸直腸癌。
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瞭解鮮紅色血便的常見原因、如何初步辨別其差異,並提供就醫前的自我觀察重點,幫助你在面對血便時,能夠保持冷靜,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應對。
為什麼會有鮮紅色血便?
大便的顏色與出血點的位置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出血點位於下消化道,也就是接近肛門的位置,血液來不及被消化液分解和氧化,因此排出的血液多為鮮紅色。鮮紅色血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 痔瘡:這是最常見的鮮紅色血便原因。痔瘡是肛門內外血管擴張、發炎的病變,當排便用力或糞便過硬時,容易造成痔瘡表面破裂出血。
- 肛裂:肛裂是肛門口皮膚組織的小撕裂傷,通常由糞便過硬、長期便祕或腹瀉所引起。排便時會感到劇烈疼痛,並在糞便表面或衛生紙上看到鮮血。
- 低位直腸癌:雖然多數人認為大腸癌出血是暗紅色,但如果腫瘤位置很靠近肛門(即低位直腸癌),血液流出後未經消化,同樣可能呈現鮮紅色。
三種鮮紅色血便的初步辨別與差異
雖然無法單憑顏色就做出絕對診斷,但藉由觀察血便的「型態」和伴隨的「症狀」,仍能提供初步的線索,幫助你在就醫時更精準地向醫師描述情況。
特徵項目 | 痔瘡 | 肛裂 | 低位直腸癌 |
出血型態 | 鮮紅色。血液通常附著於大便表層,或呈現與糞便分離的狀態。嚴重時可能呈噴射狀出血。 | 鮮紅色。血量通常較少,多為血絲沾附於糞便表面或衛生紙上。 | 鮮紅色或暗紅色。血液與糞便混合在一起,有時會伴隨黏液。 |
伴隨症狀 | 肛門處有塊狀物或異物感,觸碰時會疼痛、搔癢、灼熱,有時也可能合併肛門瘻管問題。 | 排便時感到劇烈疼痛,像刀割一樣。排便後疼痛感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 初期可能無明顯症狀。後期可能伴隨排便習慣改變(便祕或腹瀉交替)、糞便變細、裡急後重(排便不乾淨感)、體重減輕、貧血。 |
危險因子 | 久坐、缺乏運動、長期便祕或腹瀉、體重過重、懷孕、愛吃辛辣食物。 | 長期便祕、糞便過硬、過度用力排便。 | 年齡(50歲以上風險增加)、不良飲食習慣(愛吃紅肉、加工食品)、缺乏運動、有家族史或息肉病史(息肉可能發生癌變)。 |
除了上述三種之外,其他如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或肛門廔管也可能導致血便,需由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
為什麼大腸癌的血便多為暗紅色?
當出血點位於大腸的上端,例如右側大腸,血液在通過漫長的腸道時,會被腸道內的細菌分解和消化液氧化,因此排出的糞便顏色會呈現氧化過的暗紅色血、柏油狀黑色,或是與糞便混合的黏液血便。
顏色 | 出血點位置 | 常見原因 |
鮮紅色 | 肛門、直腸、降結腸 | 痔瘡、肛裂、憩室炎、低位直腸癌 |
暗紅色 | 上消化道末端(小腸)、右側大腸、橫結腸 | 腸癌、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大腸憩室炎 |
柏油樣黑色 | 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腸) | 消化性潰瘍、胃炎、胃癌、食道靜脈瘤破裂 |
什麼時候該立即就醫?
雖然多數血便是由良性消化道疾病引起,但提醒民眾,以下幾種情況都可能是嚴重疾病的警訊,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 血便持續超過三天:持續性的出血狀況可能代表腸道內部有慢性腸道問題,不應輕忽。
- 合併全身性症狀:如果血便同時伴隨發燒、劇烈腹痛、嘔吐或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這可能是腸道感染、發炎或癌症的跡象。
- 糞便型態改變:如果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例如間歇性便祕或腹瀉)、糞便變細如鉛筆,或是發現糞便中帶有黏液,這些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警訊。
- 大量出血:如果出現反覆大量出血或柏油樣血便,可能導致失血過多,應盡速掛急診。
檢查與治療
當你因血便就醫時,外科醫師會根據你的症狀和身體狀況,安排一系列的檢查來找出出血原因。
肛門指診檢查與肛門鏡檢
這是初步診斷的常用方式,醫師會用手指或肛門鏡檢查肛門及直腸,確認是否有是痔瘡或肛裂。
糞便潛血檢查
這項檢查用於偵測肉眼無法辨識的微量出血,是早期篩查腸癌的重要工具。國民健康署建議50至74歲人每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是目前診斷大腸癌最精準的方式。如果初步檢查無法確定病因,或是血便呈現暗紅色且有大腸癌疑慮,醫師通常會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以便觀察整個大腸內部是否有大腸息肉、發炎或腫瘤。若經門診治療後,血便問題仍未改善,也會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常見問題
Q:大便帶血一定要看醫生嗎?
A:是的。任何型態的血便狀況都應視為警訊,建議盡早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斷,以排除惡性疾病的可能性。特別是當血便合併劇烈腹痛、發燒或體重減輕等症狀時,更應立即就醫。
Q:血便要掛哪一科?
A:一般建議掛大腸直腸外科或肝膽腸胃科。家醫科醫師也能提供初步評估,並在需要時協助轉診到適合的專科。
Q:吃了紅色火龍果,大便變紅是血便嗎?
A:不是。許多紅色食物,如火龍果、甜菜根、胡蘿蔔等,會因其天然色素而使糞便呈現紅色,這屬於正常現象。此外,食用豬血或服用鐵劑也可能讓糞便變黑。如果對飲食引起的顏色變化有疑慮,可以在停用相關食物後觀察幾天,如果糞便顏色恢復正常,就無需過度擔心。但如果血便狀況持續,則應盡速就醫。
總結
大便帶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無論血量多寡或顏色深淺,都不應輕忽。雖然絕大多數情況是由痔瘡或肛裂等良性疾病引起,但我們不能排除罹患大腸癌的可能性。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冷靜,仔細觀察出血的型態、顏色與伴隨症狀,並及早尋求專業的直腸外科醫師或腸胃科醫師診斷。
除了就醫檢查,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多攝取高纖維食物、補充充足水分、規律運動、避免久坐,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才能從根本上守護腸道健康,遠離血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