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現代人將「臀部痛」或「肛門痛」與痔瘡劃上等號,但這其實是一個常見的誤解。事實上,痔瘡中最普遍的類型——內痔,在其初期階段往往是「沉默」的,最典型的症狀是無痛性出血,而非疼痛。這讓許多患者即使發現排便後衛生紙上有血,也因沒有痛感而掉以輕心。
然而,當內痔開始引發疼痛時,這不僅是個警訊,更代表著這個痔瘡問題已經進展到需要嚴肅對待的階段。本文將深入剖析內痔從無痛到劇痛的轉變過程,詳細解釋其背後的原因、不同疼痛程度對應的症狀分級,並提供專業且合適的護理與治療建議,這些都需要醫生協助。
揭開內痔的神祕面紗:為何初期無痛?
要理解內痔瘡為何初期無痛,必須從肛門的解剖結構談起。在肛門內部,有一條名為「齒狀線」的環狀結構,它是區分內痔與外痔的天然分界線。
-
內痔 (Internal Hemorrhoids): 位於齒狀線以上的肛門內側直腸黏膜區域。此處的組織是由「內臟神經」所支配,這種神經對於切割、燒灼等尖銳性疼痛感覺較為遲鈍。因此,當位於此處的血管叢(即肛門組織中的軟墊)因壓力而腫脹、充血形成初期內痔時,患者通常不會感到明顯的疼痛,最常見的症狀反而是排便時,糞便摩擦痔瘡表面導致直腸靜脈叢中的血管破裂,從而出現鮮紅色的無痛性出血。
-
外痔 (External Hemorrhoids): 則位於齒狀線以下的肛門上皮,這個區域佈滿了對痛覺極為敏感的「體感神經」,同時也受到外括約肌的影響。因此,外痔一旦發作,通常伴隨著較為明顯的腫脹、搔癢與疼痛感。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坐立難安的劇痛,多半來自外痔、血栓痔或混合痔等內外痔問題。單純的內痔,在它安分地待在直腸內時,確實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覺」。
疼痛的轉捩點:內痔分級與症狀演變
內痔的疼痛與否,與其「痔瘡脫垂」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臨牀上,醫師會根據內痔脫出肛門的情況,將其分為四個等級。疼痛感也隨著等級的提升而逐漸浮現並加劇。
內痔分級 |
脫垂情況 |
主要症狀 |
疼痛程度 |
---|---|---|---|
第一級 |
痔瘡組織未脫出肛門,僅在肛門鏡下可見腫塊。 |
排便時可能出現少量無痛性鮮血、搔癢感或分泌物。 |
幾乎無痛 |
第二級 |
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但便後能自動縮回。 |
除了出血,開始出現輕微的異物感與不適感。 |
輕微不適,但通常無劇痛。 |
第三級 |
痔瘡脫出肛門後,無法自行縮回,必須用手將其推回。 |
出血、明顯的異物感、分泌物增多,肛門常感濕黏。 |
脫垂的組織受到摩擦與刺激,可能伴隨疼痛。 |
第四級 |
痔瘡長時間脫出於肛門外,且無法用手推回。 |
持續性的異物感、出血、腫脹、發炎,甚至潰瘍。 |
因長期暴露、摩擦及併發症,會產生明顯且持續的疼痛。 |
從上表可見,疼痛的出現,正是內痔從輕度走向中、重度的重要指標。一旦進展至第三、四級,惱人的痔瘡症狀就不再僅僅是「出血」,而是更令人難受的「疼痛」與「異物感」。
內痔劇痛的元兇:深入探討疼痛的痔瘡成因
當原本無痛的內痔開始引發劇痛時,通常代表發生了以下幾種併發症:
脫垂與嵌頓 (Prolapse and Strangulation)
當第三、四級的內痔脫出肛門後,若無法及時推回,肛門括約肌可能會發生痙攣,緊緊「卡」住脫出的痔瘡組織,阻斷其血液供應。這種情況的發生,在臨牀上稱為「嵌頓性痔瘡」或「絞扼性痔瘡」。此時,痔瘡會迅速腫脹、變成暗紫色,並引發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屬於肛腸科的急症,需要立即就醫。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雖然血栓性外痔更為常見,但脫垂的內痔內部也可能因肛門附近血液循環受阻而形成血塊。這會導致痔瘡突然腫大、變硬,並帶來急性、尖銳的刺痛感。
發炎、糜爛與潰瘍 (Inflammation, Erosion, and Ulceration)
長期脫垂在外的第四級內痔,持續與內褲摩擦,並暴露在潮濕和細菌環境中,容易導致表面黏膜破損、發炎、糜爛甚至形成潰瘍,這種情況的發生率會隨脫垂時間增加而提高。這種情況會引起持續性的灼熱感和疼痛,尤其在排便和清潔時更為嚴重。
合併肛裂 (Associated Anal Fissure)
導致痔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長期便祕問題與排便時過度用力。同樣的行為也可能撕裂肛門口的皮膚,造成「肛裂」,讓每次上廁所都痛苦不堪。肛裂的特點是排便時如刀割般的劇痛,並可能伴隨少量出血。患者的疼痛感有時是內痔與肛裂共同作用的結果。
如何緩解與治療內痔疼痛?
針對不同程度與性質的內痔痛,應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錯誤的處理,例如對發炎腫脹的嵌頓痔瘡進行熱敷,反而可能加劇症狀。
一、 針對輕中度不適(如第三級脫垂痛、慢性發炎痛)
溫水坐浴 (Warm Sitz Bath)
這是緩解肛門不適最有效、最推薦的居家治療方法。以約40℃的溫水(略高於體溫即可)裝滿一個坐浴盆,讓整個臀部浸泡其中。每次10-15分鐘,每日可進行2-4次。溫水能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放鬆緊繃的括約肌、減輕腫脹與疼痛,並有助於保持患部清潔。
調整生活習慣
-
高纖飲食與充足水分: 每日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與全穀類,並且要記得多喝水,使糞便柔軟,減少排便時的肛門壓力。
-
避免久坐馬桶: 將如廁時間控制在3-5分鐘內,不要在馬桶上看書或滑手機。
-
規律運動: 適度的運動能促進腸胃道蠕動和下半身血液循環。
藥物輔助
-
外用藥膏/栓劑: 市面上的痔瘡藥膏多含有局部麻醉、消炎、收斂血管的成分,能暫時緩解疼痛與搔癢。
-
口服藥物: 新型的口服靜脈活化劑,如含有天然類黃酮苷萃取物Diosmin的藥物,能從體內改善靜脈張力與微血管通透性,促進血液循環,由內而外緩解痔瘡的腫脹與疼痛。
二、 針對嚴重或急性劇痛(如嵌頓、血栓)
立即就醫
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急性劇痛是併發症的信號,切勿自行處理或拖延,應立即尋求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的診治,以找到最好的方法治療痔瘡。
冷敷為先
與一般認知不同,對於急性發炎、腫脹、劇痛的嵌頓或血栓痔瘡,初期應使用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患部,每次15分鐘,有助於收縮血管、減輕腫脹和發炎,並能麻痺神經暫時止痛。待急性期過後,才可在醫師指導下改為溫水坐浴。
專業醫療處置
對於無法緩解的嚴重內痔,醫師會根據情況採取更積極的治療,例如針對二、三級內痔的「橡皮圈結紮法」,或針對嚴重三、四級及併發症需要手術治療的「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或如「環狀切除術(PPH)」等微創痔瘡手術。
常見問題 (FAQ)
Q1: 內痔痛會自己好嗎?
A: 很多人會問,疼痛的痔瘡會自己好嗎?由輕微發炎或摩擦引起的疼痛,可能在調整飲食、溫水坐浴等居家護理後得到緩解。然而,由嵌頓、血栓等嚴重併發症引起的劇痛,絕對無法自行痊癒,且可能惡化導致組織壞死,必須立即就醫。疼痛本身就是一個信號,代表病情已非初期階段。
Q2: 內痔痛應該看哪一科?
A: 建議直接尋求「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的診治。這是專門處理肛門、直腸及結腸疾病的科別,能提供最精準的診斷與全面的治療方案。
Q3: 為什麼醫師說我沒有外痔,但肛門口摸到脫出的東西還是很痛?
A: 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是「脫垂性內痔」,也就是第三級或第四級的內痔。雖然它的根源的位置在齒狀線以上,但當它脫出到肛門外時,就會受到體感神經的影響以及外界的摩擦刺激,從而引發疼痛和明顯的異物感。
Q4: 溫水坐浴跟冷敷該如何選擇?
A: 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一般原則是「急性用冷敷,慢性用溫敷」。對於慢性的肛門不適、輕微腫痛或手術後恢復期,應使用「溫水坐浴」來促進循環、放鬆肌肉。但對於突發的、紅腫熱痛劇烈的嵌頓痔瘡或血栓痔瘡,應先使用「冷敷」這個方法以鎮靜、消腫、止痛。
Q5: 只擦痔瘡藥膏,就能治好會痛的內痔嗎?
A: 藥膏或栓劑屬於非手術療法的一環,能有效提供「症狀緩解」,減輕疼痛、搔癢和發炎,是重要的輔助治療。但它們無法「治癒」已經嚴重脫垂的內痔結構問題。對於持續疼痛的第三、四級內痔,藥物治療需搭配更根本的醫療處置(如結紮或最終的痔瘡手術),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總結
內痔的疼痛,是身體對痔瘡患者發出的一個重要警訊,它標示著痔瘡已不再是能輕易忽視的初期問題。從第一級的無痛出血,到第四級的持續疼痛,這段歷程的背後是痔瘡組織的脫垂、發炎甚至壞死。
理解疼痛的成因與其對應的症狀分級,有助於我們判斷是否有併發症,並選擇最恰當的護理方式。溫和的症狀可透過溫水坐浴和生活習慣調整來改善,但一旦出現無法忍受的劇痛,務必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即便需要手術,現今的技術也能大幅降低術後疼痛。
最重要的是,任何形式的肛門出血或疼痛,都應由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進行正確診斷,以排除大腸癌等其他造成類似症狀痔瘡的嚴重疾病的可能性,確保得到最及時、最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