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社會標準:創造屬於你自己的「人生價值」,找到內心的真正平安

「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是什麼?」這是一個縈繞在許多人心頭的大哉問。在汲汲營營、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思考自己人生的目的為何?是為了追求財富、地位,還是為了實現某種更崇高的理想?

綜合各方角度觀點,人生的價值並非單一面向,而是一場深刻的、結合了主觀感受與客觀貢獻的持續性對話與實踐。本文將深入探討人生價值的多元面向,幫助您在這趟人生的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與平安。

價值的辯證:主觀感受 vs. 客觀標準

關於人生價值,存在著兩種核心的看法:一是強調主觀感受,二是主張客觀標準。這兩種看似對立的觀點,實則交織出我們對生命意義的完整理解。

主觀主義:意義源於內心的投入與熱情

主觀主義者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個人能否積極地投入到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活動中。價值的核心在於「我認為」,源自於內在的感受與熱情。例如,一位妻子花費十數年光陰悉心照料家庭,即便後來發現丈夫僅將她視為事業的跳板,但在那段全心投入的歲月裡,她主觀上認為「與愛人建立家庭」這件事是有價值的,那麼這段生命歷程對她而言便具有了意義。

如同《天下雜誌》文章的作者所分享的,從童年追求高分、到成年後追求高薪與工作職位,社會所定義的「成功」標準與成就並未帶給他快樂。真正的幸福感,源於畫畫當下的滿足感、陪伴家族孩子的喜悅感等發自內心的正向感受。這種觀點強調,只要內心有正向感受湧出,那就是幸福,就是價值的體現,也是這件事有意義的表現。

客觀主義:價值存在於對真善美的追求

然而,哲學家蘇珊・沃爾夫(Susan Wolf)提出了挑戰。她認為,有意義的人生需要積極投入於「客觀上有價值」的活動。如果一個凡夫終其一生唯一的活動是重複按掉鬧鐘,即便他主觀上覺得極有價值,大多數人也很難認同這是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故事。

客觀主義認為,價值並非全然主觀,而是存在於某些普世公認的追求之中,例如對真、善、美的貢獻,這也是其作用所在。歷史上許多偉人之所以被認為活得有價值,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對社會、對人類文明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便開示,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如同佛菩薩的精神,有多少奉獻,就有多少價值。這種價值是建立在對別人有益、對社會有貢獻的基礎上,避免做出壞事。

綜合觀點:主觀熱情與客觀貢獻的結合

最為圓融的看法,或許是結合兩者的角度。真正有價值的人生,是將個人的主觀熱情與自由意志,投入到具有客觀價值的志業上。當我們的所作所為,不僅能點燃內心的火花,更能為他人、為社會帶來一絲光明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顯。

如何確立並實現人生價值?

確立人生價值並非一蹴可幾,它是一段需要不斷反思、選擇與行動的旅程。

實踐步驟

核心概念

具體做法

誠實反省

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定期回顧、檢驗自己的人生,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誠實面對自己的現況與內在真正的渴望。

建立價值觀

確立人生的大方向

思考並確立自己最核心的價值觀(如誠信、慈悲、成就感、家庭和諧等),並以此作為人生大小事情決策的指南,避免隨波逐流。

做出選擇

價值由選擇而呈現

傅佩榮教授指出,善是一種價值,必須由主體的自由選擇才能呈現。在不同的角色(如子女、伴侶、員工)中,我們的每個選擇與行為都體現了我們的價值取向與責任。

積極行動

貢獻社會,完善自身

人生的價值最終需透過行動來證明,其內容相當多元。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貢獻,都是實現價值的有效方法。

面對逆境

在挑戰中強化價值

人生低潮是重新審視與強化個人價值的契機。從挫折中學習,調整心態與做法,將逆境轉化為自我成長的養分。

價值觀的演變與持續探索

人生的價值並非一成不變。如同《天下雜誌》作者的體悟,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於幸福與價值的定義也會隨之演進,這是一種有趣的現象。小時候的我們可能認為考第一名最有價值,長大後可能追求事業成功,而步入中年後,或許會發現家族的溫暖與內心的健康平安才是最珍貴的東西。

因此,持續的自我反思與成長至關重要,這讓人聯想到佛法中的修行。孟子提出的「四端之心」(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提醒我們,人性中蘊含著向善的種子,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差異之一。我們要做的,便是時時澆灌這顆種子,讓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以不同的形式開花結果。若想了解更多,可尋找相關的延伸閱讀。

常見問題

Q1: 人生價值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A1: 人生價值是主觀與客觀的結合體。它既需要個人內心的熱情投入與認可(主觀),也需要在社會和他人的關係中,透過有益的貢獻來實現其價值(客觀),這個意思很清楚。一個既讓自己充滿熱情,又對朋友有益的活動,通常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

Q2: 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A2: 找到人生價值需要一個過程。首先,透過「反省」誠實地面對自己;其次,確立自己不變的「核心價值觀」作為人生指南,這是一個重要的方法;最後,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行動」去實踐這些價值,並在對社會的「貢獻」中去體現。

Q3: 為什麼有些人會感到人生沒有價值?

A3: 感到人生沒有價值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一是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對生活感到迷惘;二是與社會脫節,缺乏歸屬感與貢獻感;三是經歷重大挫折或創傷後,原有的價值觀受到衝擊而崩潰,覺得人生沒有內容;四是過於追求外界的標準(如金錢、名聲),而忽略了內心的真實感受,導致空虛,甚至將生命視為可以待價而沽的商品。

Q4: 人生價值會隨著時間改變嗎?

A4: 是的,人生價值會隨著個人的成長、經歷與環境的變化而演進。一個人在青年、中年、老年時期所重視的事物和追求的目標可能會大不相同,這是人生的常態。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關鍵在於持續地自我探索與調整,確保自己始終走在符合內心真實渴望的道路上。

總結

人生的價值,是一幅由主觀熱情為顏料,以客觀貢獻為畫布,透過持續不斷的反思、選擇與行動所描繪出的獨特人生故事。它沒有標準答案,唯一的評斷標準,是我們是否活出了真實的自我,是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一點美好,扛起了自己的責任。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深度與貢獻。讓我們勇敢地去探索、去體驗、去創造,活出一個讓自己回首時不感內疚、充滿意義的豐盛人生,讓生命充滿光彩。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