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大百科:權威解析成因、多元發作型態與個人化治療策略

癲癇大百科:權威解析成因、多元發作型態與個人化治療策略

在我們複雜精密的身體中,大腦無疑是最核心的指揮官。它由數百億個腦細胞構成,如同一個超級電腦,透過微小的電脈衝彼此溝通,指揮著我們的思想、情感與一舉一動。然而,當這部超級電腦的電路系統出現暫時性的短路或異常「漏電」,神經細胞爆發出強烈而無序的電氣活動時,一場神經系統的風暴便隨之而來——這就是「癲癇發作」的現象。這篇前言癲癇專文,旨在為您提供全面的理解。

癲癇(Epilepsy),在民間曾被誤解為「羊癲瘋」、「豬母癲」,甚至被貼上鬼神附身或精神疾病的標籤,導致患者長期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與歧視。事實上,癲癇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其根源在於腦部細胞的異常放電,其臨牀表現極為多樣。根據統計,全球約有五千萬名患者,在臺灣,這個數字也將近二十萬人。它不分年齡、性別或種族,任何人都可能罹患。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醫學的進步,癲癇早已不再是世界末日。超過七成的患者可以透過藥物獲得良好控制,過上與常人無異的活躍生活。本文旨在破除迷思,提供一份詳盡且深入的癲癇指南,從疾病的根本成因、千變萬化的症狀,到最新的診斷與治療方式,並涵蓋緊急處理、日常照護與心理調適,期盼能為病友、家屬及社會大眾建立正確的認知,以理解與同理心,陪伴每一位在風暴中前行的生命。

何謂癲癇?深入腦部異常放電的根源

癲癇的定義:發作與疾病之別

首先必須釐清,「一次性的發作(Seizure)」並不等同於「癲癇症(Epilepsy)」。單次的發作可能由特定原因引起,例如高燒、電解質失衡、酒精戒斷或藥物過量等。醫學上對「癲癇症」的定義通常需要滿足以下條件:至少兩次非因特定誘因而引發的癲癇發作,且兩次發作間隔超過24小時。 這意味著癲癇病人的腦部存在一種持續性的傾向,使其容易在沒有明顯外部刺激下反覆發作,若有相關疑慮應及早至神經內科門診就醫。

癲癇的原因:風暴從何而來?

癲癇的原因極其複雜,如同拼圖一般,每一片都可能指向不同的源頭。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將其成因大致歸為以下幾類:

  • 結構性病變(Structural Changes):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約佔27.4%。任何可能對腦神經細胞造成損傷的腦部疾病,都可能成為日後癲癇的病竈。
    • 腦部外傷: 如車禍、跌倒等造成的嚴重頭部外傷。
    • 腦血管疾病: 如腦中風、腦出血或腦血管畸形。
    • 腦部腫瘤: 良性或惡性腦瘤壓迫腦組織。
    • 腦部感染: 如腦炎、腦膜炎或腦膿瘍。
    • 先天性腦部發育異常: 在胎兒時期腦部發育不全或畸形。
    • 生產傷害: 新生兒在生產過程中缺氧。
  • 基因因素(Genetic Factors): 約佔25.9%的案例與基因有關。這並不完全等同於「遺傳」,有些是基因突變導致的,即便家族中無人患病。這類癲癇通常不代表腦部有結構性損傷,而是神經細胞的電生理功能天生不穩定。
  • 感染因素(Infectious Causes): 約佔5.8%,特指由特定感染(如腦囊蟲病)直接引發的癲癇。
  • 代謝及免疫因素(Metabolic & Immune Causes): 較為少見,約0.3%。例如某些先天性代謝異常或自體免疫腦炎等。
  • 不明原因(Unknown Cause): 儘管進行了詳盡的檢查,仍有高達40.6%的患者找不到明確的病因,醫學上稱為「原因不明的癲癇(Idiopathic Epilepsy)」。

誘發因素:點燃風暴的火花

除了根本的病因,某些生活中的特定情況會像火花一樣,容易「誘發」癲癇發作。瞭解並避免這些誘因,是日常照護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 睡眠不足與過度疲勞: 這是最常見的誘發因素。
  • 壓力與情緒波動: 長期處於高壓或情緒激動的狀態。
  • 生理狀況改變: 如感冒、發燒或其他身體疾病。
  • 不規律服藥: 自行減藥、停藥或忘記服藥。
  • 酒精與特定藥物: 飲酒過量或服用某些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的藥物。
  • 賀爾蒙變化: 部分女性患者在月經期間更容易發作。
  • 感官刺激: 強烈的閃光(如KTV、電玩畫面)、巨大的聲響等,又稱為「反射性癲癇」。
  • 飲食因素: 過量的咖啡因、瞬間大量飲水可能改變體內電解質平衡。

千變萬化的發作型態

癲癇症狀的表現遠不止於大眾印象中的倒地抽搐、口吐白沫。根據腦部異常放電的起始位置與擴散範圍,發作型態可謂千變萬化。主要分為兩大類:局部癲癇與全面性發作。

局部性發作 (Focal/Partial Seizures)

指放電從大腦的某一個特定區域或部份開始。如同星星之火,可以只在局部燃燒,也可能燎原至整個大腦。

發作類型 意識狀態 核心症狀
單純局部性發作
(Simple partial seizure)
意識清楚 症狀取決於放電的腦區:
• 運動區: 單側肢體或臉部不自主抽動。
• 感覺區: 出現麻木、針刺感或看到閃光、聽到怪聲、聞到異味等幻覺。
• 自律神經區: 心悸、噁心、反胃、臉色潮紅或蒼白。
• 精神症狀區: 產生恐懼、似曾相識感(Déjà vu)或陌生感。這種發作常被稱為**「前兆(Aura)」,實則是癲癇發作的起始。
複雜局部性發作
(Complex partial seizure)
意識障礙或混亂 病患可能看起來像在發呆,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常伴隨無意義的重複動作,稱為「自動症(Automatism)」**,如:
• 咂嘴、舔脣、吞嚥。
• 玩弄衣角、搓手、漫無目的地遊走。
• 發出呢喃或奇怪的聲音。發作後患者通常對此段過程完全失憶。
局部性發作演變為次發性全面性發作
(Focal to Bilateral Tonic-Clonic Seizure)
由清楚或混亂轉為完全喪失 異常放電從局部擴散至全腦,症狀會從上述局部發作的表現,進而演變成全身性的強直陣攣發作。

全面性發作 (Generalized Seizures)

指異常放電從一開始就同時發生在整個大腦的兩側,屬於全身性發作。如同整座山瞬間起火,發作時通常會立即喪失意識。

  • 強直—陣攣性發作 (Tonic-Clonic Seizure / Grand Mal): 這是最廣為人知、也最具戲劇性的大發作型態。
    • 強直期 (Tonic Phase): 患者可能突然大叫一聲後倒地,全身肌肉僵直,眼睛上吊,呼吸暫停,牙關緊閉。
    • 陣攣期 (Clonic Phase): 接著全身肌肉開始規律性地抽搐、抖動,出現明顯的肢體抽搐。此時可能伴隨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咬傷舌頭等。
    • 發作後期 (Postictal State): 抽搐停止後,患者會進入一段意識混亂、嗜睡、頭痛、全身痠痛的恢復期,對發作過程沒有記憶。
  • 失神性發作 (Absence Seizure / Petit Mal): 好發於兒童的小發作,常被誤認為不專心或做白日夢。該小孩會突然中斷當下的動作與言談,眼神呆滯、凝視前方,持續數秒至數十秒後突然恢復正常,繼續之前的活動,彷彿被按了「暫停鍵」再「播放」。一天可能發作數十次甚至上百次,嚴重影響學習。
  • 肌抽躍性發作 (Myoclonic Seizure): 特徵為短暫、快速、觸電般的肌肉抽動,也就是所謂的肌陣攣。可能發生在單一肢體或全身。患者意識通常是清楚的,但劇烈的抽動可能導致手中物品掉落或跌倒。
  • 失張力性發作 (Atonic Seizure): 又稱「猝倒性發作」。患者全身肌肉張力會瞬間消失,導致整個人像斷了線的木偶般癱軟倒地,非常容易造成頭部或臉部撞傷。

診斷與治療之路

走向明確的診斷

由於醫師大多無法親眼目睹發作,因此癲癇的診斷極度仰賴「病史」。

  1. 詳細的病史詢問: 這是診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醫師會詳細詢問患者本人及目擊者(家屬、朋友)關於發作前、中、後的所有細節。
  2. 神經學檢查: 評估患者的腦神經功能、肌力、協調性等。
  3. 腦電圖 (EEG): 在頭皮上貼上電極,記錄腦部的電波活動。癲癇患者在發作時或發作間歇期,腦波可能呈現特殊的「癲癇樣波」。然而,一次正常的腦波檢查並不能完全排除癲癇,有時需要進行長時間錄影腦波檢查來捕捉發作時的證據。
  4. 腦部影像學檢查:
    • 電腦斷層 (CT) 或磁振造影 (MRI): 用於尋找腦部是否存在腫瘤、外傷、中風等結構性病變。MRI的解析度優於CT。
  5. 其他檢查: 血液檢查可排除代謝性問題,並確認肝、腎功能是否正常;正子斷層掃描 (PET) 等核子醫學檢查有助於找出頑固型癲癇的放電病竈。

多元化的治療策略

治療的目標是:完全控制發作,同時將藥物副作用降至最低,以維持病患良好的生活品質。

  • 藥物治療: 是最主要且首選的治療方式,也就是癲癇藥物治療。目前有數十種抗癲癇藥物可供選擇,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年齡、發作類型、身體狀況等處方最適合的藥物。藥物雖不能「根治」癲癇,但能有效穩定神經細胞,預防發作。規律服藥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切勿自行調整劑量或停藥。
  • 手術治療: 對於使用兩種以上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的「頑固型癲癇」,若能透過檢查找到明確且單一的致癇竈,且該區域切除後不影響重要功能,便可考慮手術根除病竈。
  • 神經調控術: 包括迷走神經刺激術 (VNS)、深層腦部刺激術 (DBS) 等,是透過植入裝置來調節腦部不正常的電氣活動,為藥物與手術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另一種選擇。
  • 生酮飲食 (Ketogenic Diet): 這是一種高脂肪、極低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質的嚴格飲食療法。透過改變身體的能量代謝方式來減少發作,主要應用於對藥物反應不佳的兒童患者,且必須在醫師和營養師的嚴密監控下執行。

癲癇發作的緊急處理與日常照護

當身邊有人癲癇發作時,保持冷靜並採取正確的處理方式,不僅能保護病人,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癲癇發作急救五步驟(保護、勿塞、側臥、記錄、陪伴)

處理步驟 應做 (Do) 絕對禁止 (Don’t)
1. 保護安全 • 保持冷靜。
• 移開周遭的尖銳或危險物品(如桌椅硬物、玻璃)。
• 在患者頭下墊上軟物(衣物、枕頭)避免撞傷。
• 不要強行移動或壓制患者抽搐的肢體,以免造成骨折或脫臼。
2. 勿強行塞物   • 絕對不要將任何硬物(手指、筷子、湯匙、壓舌板)塞入患者口中。這不僅無法防止咬舌,反而可能造成牙齒斷裂、堵塞呼吸道,甚至傷害施救者。
3. 協助側臥 • 解開過緊的衣物(領帶、領口)。
• 待抽搐緩和後,輕輕將患者翻成側臥姿勢,避免呼吸障礙。
• 不要在患者未完全清醒前餵食任何藥物或水。
4. 記錄時間 • 觀察並記下發作開始的時間、持續多久以及發作的樣態。  
5. 陪伴與觀察 • 靜靜陪伴在旁,直到患者完全清醒。
• 發作後患者可能會意識混亂,應溫和地安撫。
 

何時應緊急送醫?

在以下情況下,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 發作時間持續超過5分鐘。
  • 一次發作結束後,患者尚未清醒又接著下一次發作(癲癇重積狀態)。
  • 患者是第一次發生癲癇。
  • 發作過程中導致嚴重外傷(如頭部重創)。
  • 癲癇發生在水中。
  • 患者為孕婦或患有糖尿病等其他重大疾病。
  • 發作停止後,呼吸或意識狀態仍未恢復正常。

與癲癇共存:社會、心理與人生規劃

癲癇的影響不僅在於身體,更深刻地觸及患者的心理與社交生活。然而,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癲癇並不能定義一個人的人生。

  • 面對歧視與污名: 許多誤解源於不瞭解。身為病友,可以適時地向信任的親友、師長說明自己的情況,讓他們瞭解癲癇是一種醫療狀況,而非怪物。當他人瞭解後,驚恐便會轉為關懷與協助。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梵谷、諾貝爾等無數歷史偉人,也同樣與癲癇共存並成就非凡。
  • 就學與就業: 絕大多數癲癇患者都能夠完成高等教育,從事各種專業工作。除了少數對公共安全有高度要求的職業(如飛行員、職業駕駛、高空作業工人)外,醫師、律師、工程師、教師等皆非遙不可及。
  • 婚姻與生育: 癲癇本身不影響性能力或生育能力。建立在坦誠與互信基礎上的關係,才能走得長遠。關於生育,絕大多數癲癇並非遺傳,子女罹病的機率很低。但若有疑慮,可尋求遺傳諮詢。懷孕期間的用藥需與神經科及婦產科醫師密切配合,切勿自行停藥,因發作對母嬰的風險可能遠高於藥物。
  • 運動與休閒: 規律運動有益身心,多數活動如跑步、球類、跳舞等都沒有問題。游泳時務必有熟悉水性者陪伴;騎自行車等活動建議戴上安全帽,並在病情控制穩定後進行。

常見問題 (FAQ)

Q1:癲癇一定會遺傳給下一代嗎?

A: 不一定。雖然少部分癲癇與基因有關,但超過九成的癲癇是由後天因素(如腦傷、中風等)所造成,並不會遺傳。即使是與基因相關的類型,也非百分之百會遺傳給子女。若夫妻雙方家族有明顯病史,可於計畫生育前諮詢遺傳專科醫師。

Q2:癲癇發作會不會讓孩子變笨?

A: 對於腦部仍在發育的嬰幼兒,若癲癇頻繁且未獲控制,反覆的異常放電確實可能影響神經發育與認知功能。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對於大多數病情控制良好的學童或成人,癲癇本身並不會直接影響智力。

Q3:得了癲癇,藥是不是就要喫一輩子?

A: 不一定。約有半數的患者在規律服藥、病情穩定控制(通常需持續2至5年完全未發作),並經醫師評估腦波正常後,可以嘗試在醫師指導下「逐漸減藥」,最終成功停藥且不再復發。但切記,是否停藥、何時停藥,必須由主治醫師決定。

Q4:看到有人癲癇發作,我應該把東西塞進他嘴裡防止他咬到舌頭嗎?

A: 千萬不要! 這是最常見也最危險的錯誤迷思。強行塞入硬物不僅可能造成患者牙齒斷裂、異物堵塞呼吸道,更容易使施救者被咬傷。患者發作時牙關緊閉的力量極大,咬到舌頭通常是舌側的小傷,遠比撬開嘴巴造成的傷害來得輕微。正確做法是保護患者頭部,並讓其側躺,讓口水自然流出即可。

Q5:癲癇病友可以開車或從事所有運動嗎?

A: 依據臺灣現行法規,癲癇患者的駕駛資格受到限制。在運動方面,多數非極限運動都是被鼓勵的,但需注意安全,例如游泳應結伴、騎車戴安全帽等。從事任何新的或較劇烈的運動前,建議先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

總結

癲癇,這場腦海中的風暴,雖然來得突然,卻並非無法預測與駕馭。它是一種需要長期抗戰的慢性疾病,但絕非人生的終點。透過正確的診斷、規律的治療、謹慎的日常照護,以及積極正向的心態,絕大多數的病友都能有效控制病情,重拾生活的掌控權。

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多一分理解,就能少一分誤解與歧視。當我們能以平常心看待癲癇,並在需要時伸出正確的援手,便能為病友們撐起一片更友善、更寬廣的天空。癲癇或許伴隨成長,但它不應阻礙夢想,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充滿活力與希望的精彩人生。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