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副作用:一篇看懂輻射迷思、真正風險與檢查禁忌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過去常被稱為「核磁共振」(NMR),這個「核」字常讓民眾心生畏懼,將其與「核能」、「輻射」聯想在一起。然而,事實上MRI是一項完全沒有遊離輻射的先進醫學影像檢查。許多民眾在考慮是否進行這類高價體檢或精密檢查時,常會上網搜尋如醫聯網等平台,擔心這是否為一種不必要的醫療浪費。

本文將說明,它利用強大的磁場和無線電波,激發人體體內水中的氫分子(氫原子核),使其產生共振信號,再透過高階電腦運算,重建成極為精細的3D立體影像,讓醫師能清晰透視人體內部的軟組織、器官與血管結構。

儘管磁振造影檢查在臨牀診斷上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且安全性極高,但它並非完全沒有任何風險或不適。這些「副作用」多半與其強大磁場的物理特性、顯影劑的使用,以及檢查過程的特殊環境有關。

本文將為您深入剖析核磁共振掃描的真實風險、潛在不適感、檢查禁忌,以及您在接受檢查前必須瞭解的所有細節,助您破除迷思,安心接受檢查。

核心迷思破解:MRI真的有副作用嗎?關於輻射與安全性的真相

在討論具體風險前,必須先釐清最重要的觀念:磁振造影掃描(MRI)的基本原理本身不產生任何遊離輻射線。

它的成像原理是物理性的,而非放射性的。儀器內的線圈產生一個比地球磁場強上萬倍的穩定磁場,此強力磁場原理讓體內的氫原子核(質子)依據氫原子共振原理順向排列;接著,儀器發出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Radiofrequency),這些氫原子核會吸收能量並產生「共振」;當無線電波關閉後,氫原子核會釋放能量,回復到原來的狀態,這個過程產生的影像信號就能被儀器偵測到。由於不同組織(如脂肪、肌肉、腦脊髓液)中的氫原子含量與所處環境不同,它們釋放信號的時間與強度也不同,電腦便能藉此差異來描繪出清晰的解剖影像,反映出最真實的體內水分子狀態與水分子狀況。

整個過程中,您接觸到的只有強磁場和無線電波,這兩者在目前的科學證據中,並未發現會對人體細胞造成如X光或電腦斷層(CT)所使用的遊離輻射那樣的DNA損傷或致癌風險。因此,只要臨牀需要,MRI可以在短期內重複進行,無需擔心輻射累積的問題。這也是它在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腸胃泌尿系統、骨骼肌肉系統以及血管系統疾病上,成為首選工具的主要原因,尤其針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更是價值顯著。

潛在風險與不適感:您真正需要注意的事項

雖然MRI本身無輻射,但在檢查過程中,受檢者的身體狀況可能會面臨以下幾種情況:

1. 幽閉恐懼與巨大噪音

這是MRI檢查最常見的不適感來源。受檢者需要躺在一個略顯狹窄的通道式檢查艙內,並在整個檢查過程中保持靜止。對於患有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的民眾而言,這可能會引發極大的焦慮和恐慌。

同時,儀器在運作時,內部梯度磁場的線圈會快速開關切換,產生巨大且持續的聲響,音量可達65至95分貝,如同身處施工現場或飛機引擎旁。

應對策略:

  • 提前告知:若您有幽閉恐懼症,請務必在安排檢查時告知醫護人員。

  • 防護措施:醫療院所會提供耳塞或專用耳罩,能有效降低噪音幹擾。

  • 保持溝通:檢查艙內設有雙向麥克風,您可以隨時與檢查室外的放射師對話。若感到不適,可立即反應。

  • 家屬陪伴:在允許的情況下,部分院所可能同意家屬在旁陪伴,以緩解緊張情緒。

  • 鎮靜藥物:對於極度焦慮、無法配合的成人或幼童,醫師會評估使用鎮靜或麻醉藥物,以確保檢查順利完成且影像品質清晰。

2. 顯影劑(對比劑)的相關風險

並非所有MRI檢查都需要注射顯影劑。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血管、發炎組織或腫瘤病竈看得更清楚。MRI所使用的顯影劑與電腦斷層(CT)不同,主成分是「釓(Gadolinium, Gd)」,不含碘,因此對碘過敏者也能安全使用。

儘管相當安全,但仍有極少數風險存在:

  • 過敏反應:發生率極低。輕微的過敏反應(如噁心、嘔吐、皮膚蕁麻疹)的機率約為萬分之一;而較嚴重的全身性過敏反應更是罕見,機率約在十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四之間。

  • 腎因性全身纖維化(NSF):這是最需警惕、但極為罕見的併發症。對於腎功能嚴重異常或正在接受透析治療(洗腎)的患者,釓離子可能無法有效排出體外,進而引發皮膚、關節乃至內臟器官的纖維化。因此,在注射顯影劑前,醫療院所會要求您提供近期的腎功能抽血報告(如肌酸酐Creatinine),以確保您的腎臟有足夠能力代謝藥劑。只要腎功能正常,顯影劑在24小時內幾乎會完全經由尿液排出,對人體無害。

3. 輕微的溫熱感

檢查過程中,儀器發射的無線電波可能會使身體被掃描的檢查部位產生輕微的溫熱感,這是正常的物理現象,通常很輕微且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絕對禁忌症:哪些人完全不能做MRI?

這是MRI安全守則中最重要的一環。由於儀器產生的是強大磁場,任何可被磁化的金屬物質或電子裝置都可能被吸引、移位或失靈,造成嚴重後果。以下情況絕對禁止進入MRI檢查室:

  • 心律調整器(心律調節器)

  • 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CD)

  • 曾接受腦血管動脈瘤結紮者(特定舊式金屬材質)

  • 人工電子耳(耳蝸植入物)

  • 體內神經刺激器

  • 眼眶內有金屬碎屑(可能因磁力移動而傷害眼睛)

特別提醒:隨著科技進步,已有部分新型的心臟節律器或植入物被設計為「MRI相容(MRI-conditional)」,但仍需在特定條件和機型下才能檢查。患者必須與原手術醫師及放射科醫師再三確認裝置的型號與安全性。

相對禁忌症與檢查前準備

以下情況雖非絕對禁止,但仍需謹慎評估或做足準備:

  • 體內金屬植入物:如人工關節、骨釘、骨板、手術縫線、止血夾、避孕器等。大多數現代醫療植入物(如鈦合金人工關節)是安全的,但仍可能在掃描區域附近產生「假影」,幹擾影像判讀與mri診斷。

    • 腸胃鏡止血夾:若在檢查中放置了材質不明的止血夾,一般建議等待至少兩週後再進行MRI,確保夾子已脫落或穩固。

  • 懷孕:目前尚無證據顯示MRI對胎兒有害,但基於最高安全原則,一般建議懷孕前三個月(第一孕期)的孕婦盡量避免非緊急的MRI檢查。三個月後若有醫療必要性,則可進行檢查,但通常會避免使用顯影劑。

  • 紋身與化妝品:部分(特別是較舊的紅色或黑色)紋身墨水含有金屬成分,在MRI檢查中可能因感應電流而發熱,導致皮膚灼傷。同樣地,部分化妝品(如眼影、睫毛膏)也可能含有金屬微粒,會干擾頭部影像,因此檢查前應徹底卸妝。

  • 藥物貼片:部分經皮吸收的藥物貼片含有金屬箔層,檢查前必須移除。

檢查前準備清單

  1. 禁食:若檢查範圍為上腹部(肝、膽、胰、脾、腎),需禁食至少4小時,以減少腸胃蠕動和氣體,提升影像品質。其他部位的檢查則不需禁食。

  2. 更衣:換上院所提供的無金屬檢查服。

  3. 移除所有金屬物品:包括但不限於眼鏡、手錶、項鍊、耳環、髮夾、活動式假牙、帶有磁條的卡片(會消磁)、手機、鑰匙、皮帶扣、有金屬裝飾的衣物等。

MRI 與其他影像檢查的比較

為了更清楚地瞭解MRI的定位,以下表格比較了MRI、電腦斷層(CT)與正子造影(PET)的主要差異:

特性

磁振造影 (MRI)

電腦斷層掃描 (CT)

正子造影 (PET)

成像原理

利用強力磁場與無線電波,與體內氫原子共振。

利用X光射線穿透人體,偵測不同組織的吸收差異。

此為正子造影掃描原理:由於人體細胞會利用葡萄糖,故注射帶有微量放射性的葡萄糖藥物,偵測癌細胞等高代謝活性區域。

遊離輻射

有 (劑量較高)

檢查優勢

軟組織對比度極佳(腦、脊髓、神經、肌肉、韌帶、內臟器官),適用於心臟血管檢查。

骨骼結構、急性出血、肺部、鈣化病竈的成像快速清晰。

功能性影像,能偵測癌細胞的代謝活性、判斷腫瘤良惡性與轉移,以及追蹤復發狀況。

主要風險

體內金屬物禁忌、幽閉恐懼、罕見顯影劑過敏或腎臟風險。

輻射暴露風險、顯影劑(含碘)過敏風險高於MRI。

輻射暴露劑量高,如pet檢測不建議作為常規健康篩檢;對某些低代謝腫瘤不敏感。

檢查時間

較長(約20-90分鐘)

較短(數分鐘內完成)

較長(含藥物注射與等待時間,約2-3小時)

健檢應用

適用於高階健檢,作為早期腫瘤篩檢(尤其腦部、肝臟、乳房等)。

低劑量肺部CT用於篩檢早期肺癌;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

主要用於已確診癌症的分期、治療評估與復發追蹤,因此不適合以pet作篩檢。相關的pet檢查需由醫師評估。

常見問題 (FAQ)

Q1: 核磁共振真的沒有輻射嗎?會不會致癌?

A: 是的,完全沒有遊離輻射。其原理是磁場與無線電波,與會破壞細胞DNA的X光或伽瑪射線不同,因此沒有致癌風險,是目前公認最安全的影像檢查之一。

Q2: 我有植牙和金屬假牙,可以做MRI嗎?

A: 活動式假牙在檢查前必須取下。大部分現代植牙使用鈦合金或陶瓷,這些材質不受磁場吸引,是安全的。但它們仍可能在口腔周圍造成影像扭曲,影響頭頸部影像的判讀。請務必告知放射師您有植牙。

Q3: MRI可以完全取代大腸鏡或胃鏡來篩檢腸胃癌嗎?

A: 不行。胃與腸道是中空的器官,內部充滿皺褶。早期的癌變通常是黏膜層的微小病竈,MRI很難偵測到這些隱藏在皺褶中的細微變化。內視鏡(胃鏡、大腸鏡)可以直接觀察黏膜,是篩檢早期消化道癌症的黃金標準。因此,完整的健康檢查除了高精密儀器檢查,也應包含如超音波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攝影檢查和傳統理學檢查等必要的檢查項目。

Q4: 為什麼做MRI檢查這麼久又這麼吵?

A: 檢查時間較長,是因為需要從不同角度、使用不同參數序列來掃描,以獲得完整的診斷資訊。噪音則來自於儀器內的梯度線圈在強磁場中高速震動所產生,這是儀器運作的正常現象。

Q5: 聽說顯影劑會傷腎,我很擔心。

A: 對於腎功能正常的人來說,MRI使用的釓顯影劑是非常安全的,能輕易地從腎臟排出。只有在本身患有嚴重腎臟疾病的患者身上,才存在引發「腎因性全身纖維化(NSF)」的極低風險。因此,檢查前評估腎功能是標準流程,能最大程度保障您的安全。

總結

總體而言,磁振造影(MRI)是一項革命性且高度安全的影像診斷技術。它的「副作用」一詞,與其說是藥理上的不良反應,更多是指基於其物理原理而生的限制與禁忌。其無輻射的特性,使其在許多領域成為檢查首選,特別適合需要長期追蹤的病患或注重預防醫學的健康檢查。

真正的風險並非來自儀器本身,而是來自於資訊的隱瞞或遺漏。對受檢者來說,最關鍵的安全措施,就是誠實且完整地告知醫護團隊您的完整病史、過往手術史、以及體內任何可能的植入物。透過檢查前詳盡的評估與溝通,並配合專業人員的指示,MRI檢查的安全性便能得到最大的保障,讓這項強大的科技工具,為您的健康做出最精密的把關。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