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喝湯!「開刀補品」聰明吃法大公開,讓傷口癒合得更快更漂亮

無論是重大手術或微創手術,對身體而言都是一次創傷與挑戰。術後身體會進入高代謝狀態,以應對生理壓力與組織修復的需求。因此,正確的術後營養支持不僅是康復過程中的基石,更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提升免疫力與維持病人良好身體機能的關鍵。許多人術後急於進補,卻可能因錯誤觀念或不當選擇,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本文將深入探討術後飲食原則,解析關鍵營養素,並比較市售常見補品,提供一份詳細完整的術後調養指南,助您或家人朋友走過恢復期,更快回到健康軌道。

術後飲食黃金原則:循序漸進,打好基礎

手術後,腸胃功能需要時間恢復,飲食應把握「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造成消化系統的負擔。

漸進式飲食

依據醫師評估,通常會從「清流質飲食」(如米湯、過濾果汁、去油清湯)開始,待腸胃適應後,進展至「全流質飲食」(如濃湯、豆漿、牛奶),再到軟質食物(如稀飯、蒸蛋、嫩肉、瓜類),最後才恢復到正常的固體食物。

充足水分

攝取足夠的水分(每日建議至少2000毫升,特殊病況需諮詢醫師)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排除體內廢物,並預防便祕。

選擇原型食物

盡量選擇未經高度加工的原型食材,如新鮮蔬菜、水果、全穀類與優質肉品。這些天然的食物不僅營養密度高,更能避免攝入不必要的食品添加物,減輕身體負擔。

加速傷口癒合的七大術後關鍵營養素

手術後的身體如同正在施工的建築,需要充足且正確的營養素來修復。以下是術後恢復期不可或缺的術後關鍵營養素:

營養素

主要功能

食物來源

蛋白質

組織修復與再生:是構成細胞、修補傷口、製造免疫細胞(如抗體)的核心原料,能幫助身體組織修復,其分解後的胺基酸(如精胺酸)更是幫助傷口癒合的關鍵。攝取不足會直接影響傷口癒合速度與免疫力。

雞肉、魚肉(尤其鱸魚)、牛肉、豬肉、雞蛋、牛奶、豆腐、黃豆製品。

維生素C

促進膠原蛋白合成:膠原蛋白是傷口癒合的重要結構,維他命c是合成過程中的關鍵輔酶,能有效促進傷口癒合。同時具抗氧化能力,能減少發炎反應,並抑制黑色素生成,淡化疤痕。

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甜椒、菠菜、花椰菜。

提升免疫與細胞生長:參與DNA與蛋白質合成,能加快新生肉芽組織生長,抑制細菌,對維持皮膚組織健康與提升免疫功能至關重要,是幫助傷口癒合的重要微量元素。

牡蠣、紅肉、蝦、堅果(南瓜子、核桃)、肝臟、蛋黃。

維生素A

維持黏膜與皮膚健康:參與細胞分化,維持上皮組織完整性,是加速傷口癒合的重要營養素。

動物內臟、魚肝油、蛋黃、胡蘿蔔、南瓜、深綠色蔬菜。

維生素B群

輔助能量代謝:作為輔酶,協助身體有效利用攝入的熱量與蛋白質,維持能量正常代謝與腸道黏膜健康,避免因虛弱而影響恢復進度。

全穀類(糙米)、瘦肉、蛋黃、深綠色蔬菜、豆類。

Omega-3脂肪酸

對抗發炎反應:具有優異的抗發炎效果,能幫助減輕術後的發炎與腫脹反應,緩解疼痛,加速身體復原。

鮭魚、鯖魚、秋刀魚等深海魚類、魚油、亞麻籽、核桃。

鐵質

預防貧血與補充元氣:若手術中失血量較多,需補充鐵質以製造血紅素,補充氣血,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改善術後疲倦、虛弱的狀況。

紅肉、肝臟、豬血、菠菜、莧菜。(搭配維生素C食物可提高鐵質吸收率)

市售術後營養品怎麼選?鱸魚精、滴雞精、綜合營養品大比拚

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術後營養品,該怎麼吃?瞭解其特性與差異是關鍵。您可透過各品牌的官方app查詢更詳細的產品資訊與比較。

  • 鱸魚精:富含小分子的胺基酸、膠質與礦物質,其蛋白質組成有助於傷口癒合與組織修復。肉質細嫩、脂肪含量低,對於術後消化功能較弱的患者來說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 滴雞精:主要提供小分子蛋白質(胜肽)與胺基酸,能被人體快速吸收,迅速補充體力、消除疲勞。適合術後食慾不振、精神倦怠的患者。然而,須注意市售雞精的蛋白質總量未必很高,不能完全取代正餐的蛋白質攝取。

  • 綜合營養品:這類產品通常是依據特定疾病或術後需求設計的「完整配方食品」,均衡涵蓋熱量、三大營養素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對於無法正常進食、食慾極差或因流質食物導致熱量密度攝取不足的患者,是方便且全面的選擇。建議選擇有衛福部核可認證的產品,品質與安全更有保障。

挑選迷思破解:許多人認為「喝湯不吃料」就能吸收到全部精華,這是錯誤的觀念。湯品中的蛋白質含量遠不及食材本身,務必連同湯裡的肉、蔬菜一起食用,才能獲取完整營養。

術後飲食禁忌與注意事項:這些食物請先忌口

為了讓傷口順利癒合,避免發炎反應加劇或引發傷口感染,以下幾類食物與相關注意事項在恢復期間應盡量避免:

  1. 生冷食物:手術後身體抵抗力較弱,應避免生冷食物如生魚片、生菜沙拉,以降低細菌感染風險。

  2.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哩等辛辣食物,以及油炸食物。這類食物容易引發或加重身體的發炎反應,影響傷口復原。

  3. 高油、高糖食物:如甜點、含糖飲料。過多油脂與糖分會加重腸胃負擔,並可能影響免疫系統的穩定。

  4. 活血、燥熱補品:如人參、當歸、麻油。這類藥材可能影響凝血功能或導致傷口發炎,術後初期應避免,待恢復穩定後再諮詢中醫師建議。

  5. 酒精性飲品:酒精會影響藥物效果,並延緩傷口癒合,應完全禁止。

常見問題 (FAQ)

Q1:手術後多久可以開始進補?

A: 這取決於手術類型與個人恢復狀況。一般而言,在手術後初期(約1-2週),身體處於急性發炎期,應避免使用含活血或燥熱中藥材的補品(如人參、麻油雞)。應等待傷口穩定、無紅腫熱痛等感染跡象後(通常約術後2-3週),再諮詢醫師或中醫師的建議,進行溫和的食補。初期應專注於補充上述提到的蛋白質、維生素等基礎營養。

Q2:開刀後可以喝豆漿或牛奶嗎?

A: 可以,但需注意時機與個人體質。豆漿與牛奶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然而,部分人術後因麻醉或藥物影響,腸胃道蠕動較慢,飲用後可能會產生脹氣。建議在排氣後、腸胃功能逐漸恢復時,先少量嘗試,若無不適即可適量飲用。可選擇無糖豆漿與低脂牛奶,減輕身體負擔。

Q3:喝鱸魚湯或雞湯時,只喝湯不吃料,能吸收到營養嗎?

A: 無法。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蛋白質等主要營養成分仍存在於肉本身,長時間燉煮僅會讓少量胺基酸、脂肪與礦物質溶於湯中。因此,務必連同湯裡的魚肉、雞肉一起食用,才能完整攝取到修復身體所需的蛋白質。

Q4:茹素者手術後該如何補充蛋白質?

A: 茹素者術後應更積極地從植物性來源攝取足量蛋白質。可以多選擇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乾、豆漿)、毛豆、黑豆等。此外,全穀類與堅果也含有蛋白質。可將不同種類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組合搭配,以確保必需胺基酸的完整性。若飲食攝取不足,也可在營養師指導下,考慮使用植物性高蛋白營養補充品。

總結

手術後的調養是一門需要耐心與智慧的功課。其術後重點核心在於「均衡且充足的營養」,而非盲目地進補。我們應將焦點放在攝取足量的優質蛋白質與多樣化的維生素、礦物質等必需的營養素,並以原型食物作為飲食基礎。

市售的鱸魚精、滴雞精等營養補充品,可作為輔助工具,幫助食慾不佳或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快速補充能量與修復原料,但不應取代正常飲食。最重要的是,在進行任何飲食調整或補充前,務必諮詢您的醫師或營養師,根據個人狀況制定最合適的營養計畫,才能安全、有效地縮短康復之路,讓身體更快回到理想的健康狀態。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